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肉孢子虫病

孢子虫病是一种广泛寄生于人类和哺乳动物、鸟类、爬动物等细胞寄生虫病。其所产生的肉孢子虫毒素能严重地损害宿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重要器官,因而是一种重要的,甚至是致死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腹泻截瘫症状前尚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肉孢子虫属真球虫、肉孢子虫科,本虫最早于1882年在猪肉中发现,到20世纪初才被确认为一种常见于食草动......
目录

疾病描述

孢子虫属真球虫、肉孢子虫科,本虫最早于1882年在猪肉中发现,到20世纪初才被确认为一种常见于食草动物(如牛、羊、马和猪等)的寄生虫。该虫所致肉孢子病为一种人兽共患性疾病,呈世界性分布,要对畜牧业造成一定危害,偶尔寄生于人体。肉孢子虫虫种有两种。即猪人肉孢子(S。suihominis Taelros et Lasrman,1976),中间宿为猪;人肉孢子虫(S。hominis Railleita et Lucet,1891)重金宿为牛。上述两种均寄生于人的小肠,故又统称人肠肉孢子虫。此外,以人为中间宿,在人的组织成肉孢子虫囊的为人肉肉孢子。也称林氏肉孢子虫。其终宿尚不清楚。这三种肉孢子虫在我国均有人体病例报道。1983年左仰贤首次在我国云南发现2例猪人孢子虫病人,1986年李逸明和连自强在云南耿马县首次报道了人体自然感染人肉孢子的病例。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孢子虫可以终宿式,也可以中间宿式使人致病。已知寄生于人的肉孢子中有3种,即林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lindemarni)、牛-人肉孢子虫(Sarcocystis borihominis)、猪-人肉孢子虫 (Sarcocystis suihominis)。 狗和猫是林氏肉孢子虫的终宿,牛、猪分为人肉孢子虫和猪肉孢子虫的中间宿。人可因吃含有包囊的牛、猪肉而成为其偶然的终宿受到感染。当人误食终宿排出的粪便中的成熟卵囊时,人成为中间宿受到感染。

二、发病机

林氏肉孢子虫包囊含毒素,但对人的毒性不明显。肉孢子虫在人体酶的作用下囊壁破裂可释放出一种很强肉孢子霉素,毒素可作用于神经系统、上腺、小肠等,可神经症状及作用部位炎性反应,严重者内毒休克,甚至死亡。肉中的肉孢子囊可破坏肉细胞,当孢子囊长大时可造成邻近细胞的压迫性萎缩,肉疼痛。

三、病理病变

1.肠道病变:症状表现为腹胀腹泻腹痛。肠道病理改变轻微,有时可见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坏死,严重者可出现坏死性肠道炎性病变。

2.肉病变:临床表现要是肉疼痛。肉改变常见为炎和炎。组织可出现点状出、结肿或白色病灶。镜下可见组织变性,间质纤维化,横纹,皮下肿胀养不良与纤维变性等。

3.免疫系统: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象检查可发现嗜酸粒细胞计数增加。

症状体征

人体感染后要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间歇性腹痛腹胀腹鸣腹泻食欲不振、恶性、呕吐、严重者可发生贫血、坏死性肠炎等。在人肉中的溶孢子虫囊可破坏所侵犯的细胞,当长大时可造成邻近细胞的压迫兴味索,伴有痛、皮下肿胀等,如囊壁破裂可释放出一种很强的毒素—肉孢子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上腺、小肠等,大量时可致死。

诊断检查

1.象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作为助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由多种疾病起,并不能确诊为肉孢子虫感染。

2.硫酸锌浮聚法

用于在粪便中找到孢子囊或卵囊,此法可以确诊。

诊断

本病在粪便中发现虫体卵囊即可确诊,必要时可作十二指肠组织活检。或肉活检可见人孢子虫。

并发症

孢子虫位于起严重的炎。发生局限或弥漫性炎症,表现为疲乏、发热胸闷心悸气短头晕,严重者可出现功能不全或源性休克

治疗

孢子虫病的治疗尚处探索阶段,暂无特制药物。由于多数患者病情轻微,故一般不需药物治疗。肠型住孢子虫病可用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吡喹酮治疗,肉型住孢子虫病通常可用抗球虫药物。其他对肉孢子虫也有抑制作用的药物,例如土霉素、磺胺喹恶啉加乙胺嘧啶、莫能霉素及伯氨喹等。

预防

1、要预防人肠孢子虫病应加强猪、牛、羊等动物的饲养管理,加强肉类卫生检疫,不食未熟肉类,切生熟肉的砧要分

2、对患者可试用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吡喹酮等治疗。

3、预防人孢子虫病,需加强终宿的调查,防止其粪便污染食物和水源。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