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性坏疽病
疾病概述
疾病概念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孢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芽孢杆菌感染分为芽孢菌性肌坏死和和芽孢菌性蜂窝织炎两类,通常所说的气性坏疽即芽孢菌性肌坏死,主要发生在肌组织广泛损伤的病人,少数发生在腹部或会阴部手术后的伤口处。
致病菌
梭状芽孢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水肿杆菌和腐败杆菌为主要,其次为产芽胞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临床上见到的气性坏疽,常是两种以上致病菌的混合感染。
梭状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所以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气性坏疽的发生,并不单纯地决定于气性坏疽杆菌的存在,而更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情况,即需要一个利于气性坏疽杆菌生长繁殖的缺氧环境。因此,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容易发生气性坏疽。
发病机理
气性坏疽的病原菌主要在伤口内生长繁殖,很少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产气夹膜杆菌产生α毒素、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等,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血红蛋白尿、尿少、肾组织坏死、水肿、液化,肌肉大片坏死,使病变迅速扩散、恶化。糖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使组织膨胀;蛋白质的分解和明胶的液化,产生硫化氢,使伤口发生恶臭。由于局部缺血,血浆渗出,及各种毒素的作用,伤口内的组织和肌肉,进一步坏死和腐化,更利于细菌的繁殖,使病变更为恶化。大量的组织坏死和外毒素的吸收,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某些毒素可直接侵犯心、肝和肾,造成局灶性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减退。
致病因素
发生气性坏疽主要有三个因素:①有梭状芽胞杆菌污染伤口即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生孢子梭状芽胞杆菌及溶组织梭状芽胞杆菌,其中以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较为常见,通常数种细菌混合感染更为常见。②组织失活伤口内有失活的或有血液循环障碍的组织,尤其是肌肉组织。③局部环境适合厌氧杆菌生长的缺氧环境。
临床表现
因创伤性质与细菌种类不同,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数小时,长者5~6天,一般为1~4天。
全身症状
早期出现神情不安、口唇皮肤苍白、脉快,在数小时内变为忧虑、恐惧或精神欣快。在感染发展到严重状态以前,伤员神志一直清醒,有时表情淡漠,面色灰白,并大量出汗,体温可高达38~39℃,体温与脉搏可不成比例,脉搏100~140次/分,细弱无力,节律不齐。随着感染的发展,毒血症加重,体温可高达41℃左右。血压在早期正常,后期则下降。伴有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计数增高。晚期有严重贫血及脱水,有时有黄疸,致循环衰竭。
局部症状
先有伤肢沉重、疼痛,感觉敷料或石膏包扎过紧,用止痛药效果不佳。伤口周围水肿,指压留有白色压痕。伤口内有浆液血性渗出液,可含气泡。分泌物涂片可查出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触诊有捻发音,气体的出现也不尽一致,有些出现早,有些后期方明显,以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为主者,产气早而多;以水肿梭状芽胞杆菌为主者,则气体形成晚或无气体。有气时X线片可见深层软组织内存有气体影。
伤口常有硫化氢恶臭味。根据菌种不同可有辛辣、甜酸、臭或恶臭等不同气味。例如,水肿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可不臭或有很轻微的臭味。后期肢体高度肿胀,皮肤出现水疱,肤色呈棕色有大理石样斑纹或黑色。肌肉由伤口膨出者,呈砖红色而至橄榄绿色,最后呈黑色腐肉。
并发症候
诊断方法
检查化验
2、伤口分泌物或水泡抽出物涂片作革兰氏染色,如发现很多粗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结合临床表现,本症可确诊。但仅伤口分泌物有梭状芽胞杆菌,无局部和全身本症表现,则不能诊断,仅能说明伤口有气性坏疽病原菌污染,但应高度警惕发展成本症的可能性。
3、在X线片上,在未能检查出捻发音前,即可见皮下、肌束或肌肉纤维之间有透亮的气体影象。
4、血象。红细胞引起气性坏疽的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厌氧菌,深的、空气难经达到的伤口较易发生气性坏疽。另一方面1克的血红蛋白可与1、39ml氧经合。失血过多又没有得到纠正,而成贫血则血液的氧合量降低,亦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繁殖。
5、白细胞。白细胞计数常正常或轻度增加和分类左移。
6、尿液。因溶血,可出现酱油色的血红蛋白尿,尿液中含胆红素。血液中检得的胆红素亦可高于正常值。
7、全身中毒证状明显,高热可达40℃,呼吸脉搏加快,烦燥不安,严重贫血,黄疸。甚至神志不清,昏迷。
8、厌氧细菌培养和病理活检可肯定诊断。
临床诊断
本病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外伤或手术伤口处疼痛加重,伴全身毒性反应、发热、组织中积气等均支持本病的诊断。伤口检得Cp的意义不大,80%以上的外伤性伤口内存在梭菌而无感染的依据,若气体量增加或呈线性或沿肌肉和筋膜面扩展,则提示为本病;在病程后期,肌束内可见到气体积聚。
鉴别诊断
(1)芽胞菌性蜂窝织炎 感染局限于皮下蜂窝组织,沿筋膜间隙迅速扩散,但不侵犯肌肉。一般起病较慢,潜伏期为3~5天。虽然也以伤口疼痛开始,伤口周围也有捻发音,但局部疼痛和全身症状较轻,皮肤很少变色,水肿也很轻。
(2)厌氧性链球菌性蜂窝织炎 发病较缓慢,往往在伤后3天才出现症状。毒血症、疼痛、局部肿胀和皮肤改变均较轻。有气肿和捻发音出现,但气肿仅局限于皮下组织和筋膜。伤口周围有一般的炎性表现。渗出液呈浆液脓性,涂片检查有链球菌。
(3)大肠杆菌性蜂窝织炎 可出现组织间气肿,且有高热和谵妄等毒血症状。但局部肿胀发展较慢,脓液具有大肠杆菌感染的脓液特征,即脓液稀薄,呈浆液性。脓液涂片检查可发现革兰染色阴性杆菌。
治疗方法
气性坏疽一旦确诊,应不失时机地尽早进行手术。即使有休克,也应在抢救休克的同时进行手术。加强全身支持疗法、高压氧治疗、紫外线照射伤口等综合治疗。对气性坏疽患者必须就地隔离治疗。
手术治疗
(1)术前准备抗休克、输血、输液以纠正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手术方法一是再次清创,二是对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肢体坏死已无法保留者,施行截肢。再清创时,充分暴露伤口,作广泛多处的纵深切口,彻底切除坏死组织,直到能见出血的健康组织为止。如感染仅限于某一筋膜腔,可把受累肌肉全部切除,术后敞开伤口。整个肢体均坏死者,如不截肢将加重全身毒血症,有生命危险者,应果断截肢。在正常部位用快速高位截断术,如截肢部位必须通过受累组织时,应把残端皮肤纵行切开,并将残余的受累肌肉从起点全部切除,截肢后不缝合伤口。手术时禁用止血带。手术中,用3%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液反复冲洗伤口,并持续滴注;继续输液,视情况给予输血。
(3)术后护理全身支持治疗,适当输血、输液,保持每天尿量在1500毫升以上,有助于毒素的排泄。给予易消化的高营养饮食。每天由静脉给与青霉素等有效抗生素。伤口敞开,每半小时用3%过氧化氢液冲洗伤口1次或用1∶4000高锰酸钾液持续滴入伤口,直至伤口感染完全被控制。
紫外照射
紫外线照射伤口,对本症有较好的疗效。照射范围包括伤口及其周围5-10厘米的健康皮肤,用量为强红斑量,局部炎症控制后减量,直至可作二期缝合或植皮时为止。
高压氧法
高压氧治疗并不能代替手术。用高压氧治疗气性坏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用2~3个绝对大气压,每次2~4小时,第一天3次,第二、三天各2次,通常3~4天即可控制病情。
心理护理
临床中护理患者应以同情、关心、热情的态度,耐心解释各项治疗的意义,给予生活护理。对于需要截肢者,应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病人理解和接受手术,配合治疗。鼓励病人正确对待残疾,逐渐达到生活自理,并协助联系制作义肢。
预防措施
彻底清创是预防创伤后发生气性坏疽的最可靠方法。在伤后6h内清创,几乎可完全防止气性坏疽的发生。即使受伤已超过6h,在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下,清创术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故对一切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无生活力的肌肉者,都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战伤伤口,在清创后,一般应敞开引流,不作缝合。
对疑有气性坏疽的伤口,可用3%过氧化氢或 1:1000高锰酸钾等溶液冲洗、湿敷;对已缝合的伤口,应将缝线拆去,敞开伤口。青霉素和四环素族抗菌素在预防气性坏疽方面有较好的作用,可根据创伤情况在清创前后应用。但不能代替清创术。
应将病人隔离,病人用过的一切衣物、敷料、器材均应单独收集,进行消毒。煮沸消毒应在1h以上,最好用高压蒸气灭菌,换下的敷料应行销毁,以防交叉感染。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