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紫参

紫参:Rubia yunnanensisDiels)是茜草科、茜草草本植物长可达50厘米,有时平卧;条状,稍肉质,均有直棱或狭翅,通常部被硬毛,其余近无毛,很少微粗糙。纸质,叶片状和大小均多变异,线状披针卵形或倒卵形、长至阔,有时近端渐尖至短尖,有时微骤尖,边缘常反卷,被短硬毛,两面近无毛或上被短硬毛,很少上面微粗糙;通常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叶柄......
目录

植物学史

紫参(RubiayunnanensisDiels)和Rubia ustulataDiels 的模式产地都在云南西北部。据Diels的意见区在于前者的植株较小;较小,大小变异幅度不大;花冠端具硬尖。《中国植物志》编者观察后来在云南四川采到的标本,明显可以看出本种植株高矮、之大小和状都有较大的变异幅度,有时同一张标本(刘慎谔13776及李鸣冈1757)中也可见到,有的植株其株型和接近Rubia yunnanensis,而有的又接近Rubiaustulata。至于花瓣端增厚变硬则应是Rubia yunnanensis和Rubia ustulata这两者所共有的特征。因此《中国植物志》建议将这两个种归并。该种肉质,条状,是云南地区常用药物,称小红参

在有的书刊上其原植物通常被定为Rubia yunnarensis,因此将Rubia ustulata和Rubia yunnanensis这两个同时发表的称归并时选用Rubia yunnanensisDiels 作种。黑茜草(Rubia mandersiiColl. et Hemsl.,模式产地在缅甸掸邦)与该种非常近似,很可能是同种。由于《中国植物志》编者没有那种的模式标本或可靠标本作比较,而Coll.和Hemsl.又记载那种干后变黑色,与云南植物稍有不同,故《中国植物志》暂不作结论。四川标本稍大,上面中部以上有鳞片

形态特征

紫参草本;长10-50厘米,近直立或披状,有时平卧;条状,稍肉质,数至十余条簇生和基部均红色均有4直棱或4狭翅,通常部被硬毛,其余近无毛,很少微粗糙。纸质,状和大小均多变异,线状披针卵形或倒卵形、长至阔,有时近,通常长1-4厘米,很少达5厘米,宽0.3-2厘米,端渐尖至短尖,有时微骤尖,边缘常反卷,被短硬毛,两面近无毛或上被短硬毛,很少上面微粗糙;基出3条,很少5条,通常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叶柄几无或上部有极短柄。

聚伞花序三歧分枝花序状,腋生和生,通常比长,近无毛或被稀疏短硬毛;苞片披针,长约2-5毫米,通常1花序下部的有时3,近无毛或被疏毛;花梗长1-3毫米,萼管近球,径0.3-0.4毫米,平;花冠黄色淡黄色,干时近白色,稍肉质,无毛,冠管长约0.5毫米或稍过之,裂5,不反折,近卵形,盛时长约1.2-1.5毫米,有时可达2毫米,端增厚而稍硬,弯成短状;花柱2裂几达基部,长0.5-0.6毫米。期夏秋,果期初冬。浆果,成熟后果实自然落。种子小,园,直径约3毫米,种皮红色,种及早在种子面基部,胚乳为显著的淀粉质、位于悬浮也的中央,千粒重26.8克。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四川西南部(木里)和云南各地。生长于海拔1700-2500米处的灌丛、草坡或路边。紫参嘉温暖和湿润的环境,怕高温,忌强光,怕涝。在旬平均温20-25℃下生长旺盛,温超过30℃以上植株停止生长,在温15℃、地温10℃时缓慢发、发植株地上部分在温0℃以下易受冻害,冬季倒苗后能耐-7℃以下低温。土壤以肥沃、疏松、含腐殖质丰富的壤土为好。

繁殖方法

繁殖法以种子繁殖,也可分株繁殖扦插繁殖

种子繁殖

采收种子紫参期7-9月,果期8-10月,当浆果变黑时标志种子成熟,可以采收。

紫参种子贮藏与寿命:紫参种子不宜干藏,宜采后即播或用湿沙贮藏,种子久放后不利出苗。

休眠萌发紫参果实成熟时,种尚末成熟,因此,种子采收后应即时搓去果肉,置湿常温催,60-65天长出胚根,发率89.7%。

分株繁殖

  • 种参选择

采挖野生紫参或在已种植成功的留种地边起苗、边选种参,将头完整、参体肥大、整齐无伤、无病虫害肉质留作种用。凡断缺头的,一律不作种。选后需要理齐存放,以利栽种。

  • 种参贮藏

阴或凉爽处铺9-12厘米厚的湿沙,然后放一层参,盖一层9-12厘米湿沙,再排放一层参,连续排放4-5层参湿沙,天旱时要每隔4-5天喷洒一次水。下雨时部盖塑料薄膜防雨,每隔20-30天翻动一次。

  • 栽种时期

紫参有冬季休眠的特性,因此,贮藏的种苗一般在下一年2月中下旬栽种。错过下种时期因温逐渐升高而始萌,栽种时易碰伤头,影响出苗率。

紫参生长表土,深栽不利出苗,发少,产量低。因此,掌握适宜深度是栽种紫参的重要一环。

  1. 平栽:在畦面上设直条沟,沟深7-10厘米。沟后将腐熟的基肥撒入沟,稍加土覆盖。然后将种参平放摆入条沟中,株5-7厘米,种参与参头尾相接,15厘米左右。亩用种量30-40千克。
  2. 竖栽:在畦面上设直条沟,沟深10厘米,将种参斜排于沟的外测边,株5-7厘米,种参头朝上,要求头位置平齐,13-17厘米。每亩用种量30-40千克。

扦插繁殖

选择生长健壮、发育充实、无病虫害蔓,每2-3个剪成插条。在整好的苗床上,10厘米、株5厘米左右,插入土中1-2出1在土面,切勿倒插。插后覆土压紧,浇透水。插后要搭棚遮荫,避免阳光直射。生后陆续揭去覆盖物。培育1年即可移栽。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紫参在坚实、贫瘠的土壤生长,参细小、畸,产量低,以选用土质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为好。不宜重茬,前作以蔬菜为好。

前茬作物收获后,将土地翻耕,肥源情况,一次性施足基肥,一般每亩用腐熟的厩肥、人畜粪等混肥300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捣细撒匀。然后再耕耙,耙匀,作为1.3米宽,高15-20厘米的畦。畦沟为33厘米,畦面保持弓

田间管理

  • 松土除草

幼苗出土后,要勤除杂草,松土宜浅,并结追施肥料

  • 遮荫

紫参幼苗生长细弱,怕强光暴晒,因此,育苗地透光率应控制在30-40%,才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成株期透光率在75%左右,有利于提高植株作用,提高生物量。这是紫参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 设立支柱

紫参为攀摇动藤本,当苗高20厘米时,于株旁插立支柱,供藤攀摇动生长

在孕蕾期,除留种地外,一律摘除花序,使养分集中于藤及生长,有利增产。

  • 施肥

紫参生长发育,需1-2年才能收获,因此须施足基肥,以满足植株生育需要,这是保增产的重要措施。一般以迟效肥为,如猪厩肥、垃圾堆肥、人粪尿、草木灰、禽粪等。但一定要发酵腐熟后才能使用。

在翻耕前施放基肥,或将基肥直接施于条栽的沟,使肥料集中,以提高肥效。在土地比较肥沃、基肥充足,植株生长良好时,不需追肥。但是,在植株发黄时即应追肥1-2次。在植株生长前期,浇施兑水的稀薄人粪尿(1:5)或硫酸铵,每亩10千克,以促进生长。在4-6月中旬,根系膨大期,可追施一次稀淡的氮、磷、钾复肥每亩约5-10千克为宜,以提高产量。

  • 适时排灌

紫参怕涝,一旦积水,易发生腐烂死亡,雨后畦沟必须排水畅通。在干旱少雨季,应注意灌溉,保持畦面湿润,利于发植株生长

采收加工

种植1-2年收挖。在植株倒苗、根系生长停止时,参饱满,含有效成分高,应限时收获,(以紫红色为宜)。挖掘时要细翻土,挖的深度一般在13厘米,不宜过深。亦不宜过浅,以免损伤根系,影响质量。

贮藏

紫参的产地加工与贮藏:一般在割取地上藤后,随即挖取部,洗净泥沙,晒干或干即成商品。折干率约30%,加工宜在晴天进。每亩可收干品150-200千克。

病虫防治

危害症状高温、高湿易发生斑病,严重时植株枯萎死亡。

防治法:①加强管理,降低棚温度和空湿度;②在发病前期用1∶1∶100的波尔多液,每隔10天喷射1次或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500倍-600倍液喷雾防治。

危害症状高温高湿,特是畦面积水容易腐病。

防治法:①防止积水;②发病期用50%多菌灵或50%百菌清1000倍液浇灌病株。

防治法:用50%敌敌畏或40%乐果800-1000倍液喷杀。

主要价值

紫参供药用,为彝族常用草药,具有活、祛瘀生新的功能。治衄吐血尿血崩漏月经不调、湿关节痛、炎等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硝普钠

下一篇 巯甲丙脯酸肾损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