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脑脓肿

通常所说的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起的化脓性炎、化脓及脓肿包膜成,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组织而致脓肿。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葡萄球菌、变杆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脓肿的处理原则是:在脓肿尚未完全局限以前,应进积极的抗炎症和控制水肿治疗。脓肿成后,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法。通常所说的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起的化脓性炎、化脓及脓肿包膜成,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
目录

疾病简介

通常所说的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起的化脓性炎、化脓及脓肿包膜成,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组织而致脓肿脓肿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最常见,其发病率占神经外科住院病人的1-2%,或稍高。脓肿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急性炎阶段;(2)化脓阶段;(3)包膜成阶段。脓肿常见是单发的,也可是多房性或多发性脓肿。其临床表现可为膜炎,或高压而产生脑干受压而死亡。新型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已使脓肿的治愈率有了显著进步,病死率已自60年代的23.6%锐减至4%左右。儿童病例的预后较成人差,脓肿溃破或脑疝者预后不良,包膜完好单发性脓肿的预后良好。

疾病分类

据细菌来源可将脓肿分为五大类:

源性脓肿

源性脓肿最多见,约占脓肿的2/3。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感染系过两种途径:①炎症侵蚀鼓室盖、鼓室壁,通过硬管、导管扩延至,常发生在颞,少数发生在或枕;②炎症乳突小房部,后侧壁,穿过硬膜或侧窦管侵入小脑

源性脓肿

源性脓肿由邻近副鼻窦化脓性感染侵入颅所致。如额窦炎、筛窦炎、上颌窦炎或蝶窦炎,感染颅底导管蔓延颅脓肿多发生于前部或底部。

隐源性脓肿

原发感染灶不明显或隐,机体抵抗力弱时,实质隐伏的细菌逐渐发展为脓肿。隐源性脓肿实质上是源性脓肿的隐型。

损伤性脓肿

多继发于放性损伤,尤其战时的穿透性伤或清创手术不彻底者。致病菌直接侵入或异物、碎进入颅脓肿。可伤后早期发病,也可因致病菌毒力低,伤后数月、数年才出现脓肿症状

源性脓肿

约占脓肿的1/4。多由于身体其它部位感染,细菌栓子动脉脓肿。原发感染灶常见于胸膜气管化脓性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细菌性膜炎、皮肤疖骨髓炎、腔及盆腔脏器感染等。脓肿多分布于大脑动脉供应区、,有的为多发性小脓肿

病原学

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葡萄球菌、变杆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源性感染者以金黄葡萄球菌最常见;源性感染以颊炎链球菌多见;源性感染以厌氧链球菌、变杆菌、肠杆菌多见;外伤性感染以金黄葡萄球菌和肠杆菌最多见。

发病机制

脓肿成是一连续过程,可分为三期:

(1) 急性膜炎、炎期:化脓菌侵入实质后,病人表现明显全身感染反应和急性局限性膜炎、炎的病理变化。炎中部逐渐软化、坏死,出现很多小液化区,周围组织水肿。病灶部位浅表时可有膜炎症反应。

(2) 化脓期:炎软化灶坏死、液化,融脓肿,并逐渐增大。如融的小脓腔有间隔,则成为多房性脓肿,周围组织水肿。病人全身感染征象有所好转和稳定。

(3) 包膜成期:一般1~2周,脓肿外围的肉组织纤维组织神经质细胞的增生而初步脓肿包膜,3~4周或久脓肿包膜完全成。包膜成的快慢与致病菌种类和毒性及机体抵抗力与对抗菌素治疗的反应有

临床表现

急性感染症状

病人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肉酸痛、搏频速、食欲不振、嗜睡倦怠等表现。颈部抵抗或膜炎症,通常不超过2-3周,由于应用广谱抗菌素,这些症状大多数好转消失。

压增高症状

随着脓肿成和增大病人出现压增高症状,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头痛,为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剧,伴有呕吐,尤以小脓肿呕吐频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意识障碍搏缓慢,压升高,压增宽,呼吸变慢等征象,半数病人有视乳头水肿

局部定位症状

脓肿位于半球者可有对侧中枢性面瘫,对侧同向偏盲,或象限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或锥体束征阳性;位于优势半球者出现失语,也可有癫痫发作。脓肿位于小脑者出现强迫头位,眼球震颤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和同侧肢体张力减低。

脑疝成和脓肿破溃

随着病情发展,压增高严重致脑疝,病人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脓肿接近于表面或脑室,自动或穿刺破裂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则病情迅速恶化,表现突然高热、昏迷抽搐象和液白细胞剧增,如不及时救治则迅速死亡。

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 病人有化脓性感染源:如慢性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部感染。有放性损伤、先天性心脏病及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源史。

(2) 全身感染症状

(3) 多有膜炎病史,逐渐出现压增高征象,出现脓肿相应部位的大脑小脑损害征象。

(4) 椎穿刺:脓肿的占位效应多导致液的压力增高,如有视乳头水肿穿应列为忌。在急性炎阶段,液细胞数常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但脓肿成后,细胞数多降为正常。液中蛋白定量可轻度增高。

(5) 影像检查:

a) 头颅X线平:有助于脓肿原发灶的发现,如源性脓肿可见颞骨部和乳突房的硬化或破坏。源性脓肿多见额窦筛窦上颌窦的炎症性改变。外伤脓肿可见颅或异物的残留。慢性脓肿还可见压增高征象,偶可见脓肿壁的钙化

b) CT检查:脓肿的CT影象特点因病变的发展阶段表现各异。包膜成阶段,平扫有5%的患者可在低密度水肿见到脓肿壁,注药后可见完整、边界清楚、厚度均一的明显环状强化。并有厌氧菌感染时尚可见脓腔液平面,有明显占位效应时可见脑室系统的扩大或受压移位。

c) MRI检查:因脓肿成的时间不同表现不同。在包膜为成之前,表现为边界不清、不规则、水肿带明显的长T1长T2信号影,有明显的占位效应,需结合病史与、转移。在包膜成以后,增强扫描可见边界清楚的薄壁环状强化,脓肿壁多无突的结影。

d) 管造影:据正常管移位的情况和脓肿区无管分布可做定位诊断,结合病史才能定性。

e) 脓腔的造影:对病情危重者可在CT导下穿刺抽脓术,同时注入碘油或碘苯脂以观察脓肿的大小范围。

(6) 探查性穿刺发现脓肿

诊断

(1) 化脓性膜炎:有高热、快,膜刺激征明显,但无局限神经定位征,液白细胞和蛋白质增高,超声检查,管造影和CT扫描均正常。

(2) 硬膜外或硬膜下积脓:常与脓肿并存在,很少独立发生。管造影表面为一无管区,CT发现表面有半月低密度影。

(3) 栓性窦感染:细菌栓子落,沿静窦扩所致,表现为周期性脓毒血症,不规则寒战,弛张热、快,末梢粒细胞增加,但液无改变,可借助超声、管造影和CT扫描鉴

(4) 化脓性迷路炎:由化脓性中耳炎所致,症状类似小脓肿,但头痛较轻,呕吐,眩晕严重,眼震多呈自发水平和旋转混型,共济失调为双侧性或不明显,无膜刺激征,无视乳头水肿穿正常。

(5) :发病缓慢,无感染病史,仅压增高,液细胞正常,颅平管造影、CT扫描不难鉴

疾病治疗

脓肿的处理原则是:在脓肿尚未完全局限以前,应进积极的抗炎症和控制水肿治疗。脓肿成后,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法。

抗感染

应针对不同种类脓肿的致病菌,选择相对应的细菌敏感的抗菌素。原发灶细菌培养尚未检出或培养阴性者,则依据病情选用抗菌谱较广又易通过屏障的抗菌素。常用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

降颅压治疗

水肿压增高,常采用醇等高渗溶液快速、静滴注。激素应慎用,以免削弱机体免疫能力。

手术

a) 穿刺抽脓术:此法简单易,对组织损伤小。适用于脓肿较大,脓肿壁较薄,脓肿深在或位于重要功能区,婴儿、年老或体衰难以忍受手术者,以及病情危急,穿刺抽脓作为紧急救治措施者。

b) 导管持续流术:为避免重复穿刺或炎症扩,于首次穿刺脓肿时,脓腔留置一径为3~4mm软橡管,定时抽脓、冲洗、注入抗菌素或造影,以了解脓腔缩小情况,一般留管7~10天。前CT立体定向下穿刺抽脓或置导管流技术更有其优越性。

c) 切流术:外伤脓肿,伤道感染,脓肿切除困难或颅有异物存留,常于脓肿同时摘除异物。

d) 脓肿切除术:最有效的手术法。对脓肿包膜成完好,位于非重要功能区者;多房或多发性脓肿外伤脓肿含有异物或碎者,均适于手术切除。脓肿切除术的操作法与一般切除术相似,术中要尽可能避免脓肿破溃,减少脓液污染。

疾病预后

(1) 诊治是否及时,晚期病人常因脑干受压或脓肿破溃而导致死亡;

(2) 致病菌的毒力,特是厌氧链球菌起的脓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可能与其破坏组织的毒力有

(3) 源性、源性和多发性脓肿预后差;

(4) 婴幼儿患者预后较成人差。

疾病预防

脓肿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早期多为急性化脓性炎,国外文献报道死亡率高达30-50%,所以治疗脓肿应以预防为针,做好卫生宣教,增强人民体质,对有慢性炎症,胸部和其他部位感染疾病,尽早彻底治疗,对放性损伤及时彻底清创,摘除异物和碎等,都是预防脓肿的重要措施,如果病人有局源感染病源,且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及颅炎症征象,应找专科医师就诊,依据其临床表现,选择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扫描,一般可以诊断本病。如及时治疗,多数能治愈,否则高压致脑疝脑干受压呼吸环衰竭而死亡。

疾病护理

术前护理

a) 理护理 给予适当理支持,使病人及家属能面对现实,接受疾病的挑战,减轻挫折感。据病人及家属的具体情况提供正确的通俗易懂的指导,告知疾病类型、可能采用的治疗计划及如何配,帮助家属会对病人的特殊照料法和技巧。

b) 饮食护理 患者长期卧床、发热,能量大量消耗,应给予易消化、高纤维、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输入高养液,以改善患者的全身养状况,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c) 病情观察及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压增高的征象,如患者头痛加剧,呕吐频繁,反应迟钝意识障碍加深,此时应警惕脑疝的发生。遵医嘱量给予抗生素

d) 术前常规准备 术前进抗生素皮试,术晨遵医嘱带入术中用药。协助完善相术前检查:电图、B超、出凝试验等。术前8小时饮。术晨更换清洁病员服。术晨剃头。术晨与手术室人员进患者、药物核对后,送入手术室。麻醉后置尿管。

术后护理

a) 常规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肢体活动状况等。颅前窝手术后常有眶部水肿,可给予冷以减轻不适。病人取半卧位、抬高头部以减少漏液;为防止感染,头部包扎使用无菌绷带,枕上垫无菌治疗巾并常更换,定时观察有无浸湿,并在料上标记浸湿范围,估计渗出程度。

b) 疼痛护理 切疼痛多发生于术后24小时,给予一般止痛可奏效。压增高所起的头痛,多发生在术后2~4日水肿高峰期,常为搏动性头痛,严重时伴有呕吐,需依赖脱水激素治疗降低颅压,头痛始能缓解;脱水激素的使用应注意在24小时理分配。

c) 养和补液 一般颅手术后1日可进流质饮食,第2、3日给半流饮食,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d) 脓腔流管护理 保持通畅,勿折叠、扭、压迫管道。妥善固定流管,流瓶(袋)应至少低于脓腔30cm,患者应取利于流的体位。脓腔冲洗,注意避免牵拉、扭管道及防止流管落为避免感染扩,应待术后24小时,创周围初步成粘连后可进冲洗;先用0.9%氯化钠溶液缓慢注入腔,再轻轻抽出,注意不可过分加压,冲洗后注入抗生素。然后夹流管2~4小时流袋每日在无菌条件下进更换。观察流液的性状、色、量。流管的位置应保留在脓腔的中,故需据X线检查结果加以调整,待脓腔时拔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胡枝子根

下一篇 普萘洛尔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