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流行性乙型脑炎

性乙型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 是由乙脑病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是儿童健康的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流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中国是乙高流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疫苗,乙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
目录

疾病分类

1.轻型:患者的志始终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无抽搐(个儿童患者因高热而惊厥)。体温在38~39℃之间,多数在1周恢复,往往依靠液和检查确诊。

2.普通型:有意识障碍昏睡昏迷壁反射和提反射消失,可有短期的抽搐。体温一般在40℃左右,病程约10天,无后遗症。

3.重型:体温持续在40℃以上,昏迷,并有反复或持续性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消失后亢进,并有病理性反射。常有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程常在2周以上,恢复期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和瘫痪等表现,部分病人留有后遗症。

4.暴发型:体温迅速上升,呈高热或过高热,伴有反复或持续强烈抽搐,于1~2日出现深昏迷,有脑疝和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如不及时抢救,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都有严重后遗症。   乙临床表现以轻型和普通型为多,约占总病例数的2/3。流初期重型较多,后期则以轻型居多。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原

本病病原体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第1亚群,呈球,直径20~40nm,为单RNA病毒,外有类脂囊膜,表面有凝素,能凝集鸡红细胞,病毒在胞浆增殖,对温度、乙醚、酸等都很敏感,能在乳组织传代,亦能在鸡、猴细胞、鸡细胞和Hela等细胞生长。其抗原性较稳定。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动物都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染源。人被乙脑病毒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但病毒数量少,持续时间段,所以人不是本病的要传染源。动物中特是猪的感染率高,仔猪过一个流季以后几乎100%感染,感染后中病毒数量多,持续时间长,加上猪的饲养面广,因此猪是本病的要传染源。一般在人类乙1-2个月前,现在家禽中流,故检测猪的乙脑病毒感染率可预测当年在人群中的流趋势。

二 传播途径

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其中三带库蚊是要传播媒介。由于蚊虫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卵传代,所以蚊虫不仅为传播媒介,也是长期储存宿

三 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病例重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以2-6岁组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成人因隐性感染而获得持久免疫力,婴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则相对增加。

四 流特征

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要流地区。中国除东北,青海新疆西藏外,具有本病流,发病农村高于城市。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中国乙的发病率已逐年下降,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流区,并起了爆发流。乙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本病集中发病少,呈高度发性,家成员中很少有多人同时发病。

病理生理

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桥、小脑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其基本病变为:①皮细胞损害,可见膜与实质小管扩张、充、出成,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③局部质细胞增生,质小结。部分患者水肿严重,颅压升高或进一步导致脑疝。    

镜下要表现为变质性炎,包括以下改变:

(1)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若在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有增生的少突质细围绕时,称神经细胞卫星现象;若小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则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2) 软化灶成:神经组织发生局灶性坏死液化、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称为筛状软化灶。

(3) 管改变 :管扩张充,管周间隙增宽,常伴有淋巴细胞为的炎细胞围绕管呈袖套状浸润。

(4)质细胞增生:增生的小质细胞若聚集成群而成结,称质细胞结。肉眼见管扩张充实质充水肿,严重者可见点状出和粟粒大小的软化灶。

本病早期有高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系由病毒血症所致。由于实质炎性损害神经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病人出现嗜睡、昏迷。当运动神经细胞受损严重时,可出现张力增强,反射亢进,抽搐、痉挛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桥脑延髓的运动神经细胞受损严重时,出现延髓麻痹,病人困难,甚至发生呼吸、环衰竭。由于实质管高度扩张充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发生水肿,颅压升高,出现头痛呕吐。严重的压增高可脑疝(brain hernia)常见的有小脑体疝和海马沟回疝。小脑体疝时,由于延髓的呼吸和心血管中枢受挤压,可起呼吸,环衰竭,甚至死亡。由于膜有轻度的炎症反应,临床上也可出现膜刺激症状

临床表现

一 多发群体

人类普遍易感,成人多数呈隐性感染。发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据不同报道,发病与隐性感染的比例为1:25-1000。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疫苗,故成人和老人发病相对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较女性多。约在病后一周可出现中和抗体,它有抗病能力,并可持续存在4年或更久,故二次发病者罕见。

二 疾病症状

潜伏期5~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一)初期: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二)极期: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实质(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水肿高压、脑疝、低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律不规则、双吸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大,壁及提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三)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留在志迟钝、痴呆、失语、困难、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恢复。

(四)后遗症期: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三 疾病危害

多数病人治疗后痊愈。少数病例因组织病变较重而恢复较慢,有的不能恢复而留有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后遗症。病变严重者,有时可因中枢性呼吸及/或环衰竭、或并发小肺炎而死亡。

诊断标准

一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蚊虫叮咬季在乙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曾到过乙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压增高,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三)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检测结果符下述任一项的病例:   

1、1个月未接种过乙疫苗者,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3、在组织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4、液、组织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四)排除病例   

液呈非病毒性炎表现、或实验阴性、或能够实为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应排除乙诊断。

助检查

(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1万~2万/mm3,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后期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象可在正常范围

(二)液 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3,个可高达1000/mm3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三)病毒分离及病毒基因检测 病程1周死亡病例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IFT)在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从液或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近年来许多快速和敏感的实时PCR法被尝试用于乙脑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诊断。   

(五)检查   

⑴补体结试验:阳性出现较晚,一般只用于回顾性诊断和当年隐性感染者的调查。   

⑵中和试验:特异性较高,但法复杂,抗体可持续10多年,仅用于流调查。   

凝抑制试验:抗体产生早,敏感性高、持续久,但特异性较差,有时出现假阳性。可用于诊断和流调查。   

⑷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即可出现,2~3周达高峰,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与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率可达95%。   

⑸特异性IgG抗体测定: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价值。   

⑹单克隆抗体反向凝抑制试验:应用乙克隆抗体致敏羊血球的反向被动凝抑制试验,阳性率为83%,法简便、快速,已有试盒商品供应,无需特殊设备。   

(五)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据报道CT检查异常发生率占56%,呈现丘及基底神经低密度影。基底神经有时也可见出。而MRI较CT更为敏感,几乎所有病例均有异常发现。病变部位(发生频度顺序)包括丘、基底神经、黑质、小脑桥、大脑皮质及脊髓。在乙区域,临床符炎诊断病例者,如MRI检查呈现双侧丘异常改变(通常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及FLAIR高信号),高度提示乙。   

(六)电图检查   

文献报道,乙患者电图大多数呈现弥漫性δ或θ慢波,占89%,癫痫样活动及α昏迷各占11%。不过乙患者出现α昏迷并不一定提示预后差。

三 鉴诊断

(一)中毒性菌痢:与乙相同,多见于夏秋季,但起病比乙更急,多在发病一天出现高热、抽搐休克昏迷等。乙除暴发型外,很少出现休克。可用1%~2%盐水灌肠,如有脓性或便,即可确诊。

(二)化脓性膜炎:病情发展迅速,重症患者在发病1~2天即进入昏迷膜刺激征显著,皮肤常有瘀点。液混浊,中性粒细胞占90%以上,涂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周围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可达2万~3万/mm3,中性粒细胞多在90%以上。如为流则有季性特点。早期不典型病例,不易与乙,需密切观察病情和复查液。

(三)结核性膜炎 :无季性,起病缓慢,病程长,有结核病史。液中糖与氯化物均降低,薄膜涂或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X光胸部摄、眼底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诊断。   

(四)其他:如脊髓灰质炎、腮腺炎和其他病毒性炎,中暑和恶性疟疾等,亦应与乙

急救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知识(一)高热的处理 室温争取降至30℃以下。高温病人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保持在38~39℃(肛温)之间。一般可注安乃近,成人0.5g,每4~6小时一次,幼儿可用安乃近肛塞,避免用过量的退热药,以免因大量出汗而虚脱

(二)惊厥的处理 可使用镇静止痉,如地西泮、水氯醛、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等,应对发生惊厥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①因水肿所致者,应以脱水药物治疗为,可用20%醇(1~1.5g/kg),在20~30分钟滴完,必要时4~6小时重复使用。同时可用呋塞米等上腺皮质激素,以防止应用脱水后的反跳。②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换困难致细胞缺氧者,则应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加压呼吸。③因高温所致者,应以降温为。  

(三)呼吸障碍和呼吸衰竭的处理 深昏迷病人鸣音增多而影响呼吸时,可口腔鼻腔分泌物、采用体位流、雾化吸入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水肿脑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给予脱水上腺皮质激素等。因惊厥发生的屏,可惊厥处理。如因假性延髓麻痹或延麻痹而自呼吸停止者,应立即作气管或插管,使用加压人工呼吸器。如自呼吸存在,但呼吸浅弱者,可使用呼吸兴奋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利他林、回苏林等(可交替使用)。

(四)环衰竭的处理 因水肿脑疝部病变而起的环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凉、压小,往往同时有中枢性呼吸衰竭,宜用脱水降低颅压。如为源性力衰竭,则应加用药物,如西地兰等。如因高热、昏迷、失水过多、造成容量不足,致环衰竭,则应以扩容为

治疗方法

(一)抗病毒治疗:在疾病早期可试用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唑干扰素)治疗,但疗效尚缺乏支持。

(二)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治疗 上腺皮质激素有抗炎、退热、降低毛细管通透性、保护屏障、减轻水肿、抑制免疫复物的成、保护细胞溶酶体膜等作用,对重症和早期确诊的病人即可应用。待体温降至38℃以上,持续2天即可逐渐减量,一般不宜超过5~7天。过早停药症状可有反复,如使用时间过长,则易产生并发症。

(三)后遗症和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重点在于智力、吞、语言和肢体功能等的锻炼,可采用理疗、体疗、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以促进恢复。

(四)其他 如抗乙脑病毒免疫清或单克隆抗体,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疾病预防

病死率在10%左右,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大多恢复,暴发型和脑干型患者的病死率较高,多于极期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疾病预防

一 预防

的预防要采取两个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三带库蚊是一种野生蚊种,要孳生于稻田和其它浅地面积水中。成蚊活动范围较广,在野外栖息,偏嗜畜。因此,灭蚊时应据三带库蚊的生态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结农业生产,可采取稻田养或洒药等措施,重点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喷洒杀虫等。

二 预防药物

蚊虫控制措施难以全面落实的情况下,疫苗接种成为控制乙最为有效的法。国外应用的乙疫苗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   灭活疫苗要是纯化灭活疫苗和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纯化灭活疫苗是从感染培养制备的,由日本研制生产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和使用的疫苗。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为中国生产,病毒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制备的疫苗,1998年始生产使用,随后在全国大面积使用。近年来,Vero细胞纯化灭活疫苗已在研究生产,这是新一代的乙灭活疫苗,有较好发展前景。减毒活疫苗是中国自研制的乙SA14-14-2株,是唯一获得认可和推广使用的乙活疫苗,自1989年获得新药书以来,该疫苗产量不断增多并在全国广泛使用达3亿多人份。该疫苗具有接种针次少,副反应小,免疫原性高、免疫效果好等优点而在国得到广泛应用,并出韩国尼泊尔印度等国家。   疫苗注射的对象要为流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前1个月始,首次皮下注射,(6~12个月每次0.25ml,1~6岁每次0.5ml,7~15岁每次1ml,16岁以上每次2ml)间隔7~10天复种1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预防接种后2~3周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能维持4~6个月。

饮食注意

注意饮食和养,供应足够水份,高热、昏迷惊厥患者易失水,故宜补足量液体,成人一般每日1500~2000ml,小儿每日50~80ml/kg,但输液不宜多,以防水肿,加重病情。对昏迷患者宜采用饲。

疾病护理

1.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高热者高热护理常规,昏迷昏迷护理常规。

2.昆虫隔离,病室彻底灭蚊,须有防蚊设备。

3.保持病室凉爽、通、安静。

4.定时翻身、拍打胸(自下而上,先胸后),吸,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炎

5.注意病情变化,特精神、意识、体温、呼吸、搏、压及瞳孔的改变,异常时及早通知医师处理。记录出入量。

6.行气管切气管常规护理。

并发症

部感染最为常见,因患者志不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导致气管肺炎不张。其次有褥疮、皮肤脓疖、口腔感染和血症等。

专家观点  

防蚊和灭蚊是控制本病流的重要环,特是针对库蚊的措施。进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0岁以下的儿童和从非流区进入流区的人员,但高危的成人也应考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抑肽酶

下一篇 次没食子酸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