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类圆线虫病

线虫病流于整个热带和亚热带,包括美国南部的农村地区。成虫生活在十二指肠空肠的粘膜及粘膜下,排出的虫卵立即孵化释出杆状蚴,后者移到肠腔随粪排至体外,在土壤数天后转化为感染性丝状蚴,和钩虫一样,该幼虫钻入人的皮肤,移到达肠道,约2周在肠道成熟。线虫病流于整个热带和亚热带,包括美国南部的农村地区。成虫生活在十二指肠空肠的粘膜及粘膜下,排出的虫卵立即孵化释出杆状蚴,后者移到肠......
目录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线虫病流于整个热带和亚热带,包括美国南部的农村地区。成虫生活在十二指肠空肠的粘膜及粘膜下,排出的虫卵立即孵化释出杆状蚴,后者移到肠腔随粪排至体外,在土壤数天后转化为感染性丝状蚴,和钩虫一样,该幼虫钻入人的皮肤,移到达肠道,约2周在肠道成熟。

土壤中,几代自由生活世代后又可回复到寄生世代。丝状蚴可不土壤期而直接钻入结肠或皮肤。在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感染多系裸的皮肤与污染土壤中的幼虫接触所致。精神病院和日托中以及乱交的同性恋中的大多数感染乃粪-途径的人-人直接传染所致。

可发生自体再感染,这种再感染可起极高的虫负荷(超感染综征),也可解释为什么有的感染可持续数10年。超感染综征常见于细胞介导免疫缺陷者,偶尔也可见于酸缺乏或便秘的人,发生于健康人则甚为罕见。快速的自家感染和超感染常发生于亲人T淋巴细胞Ⅰ型病毒感染者或接受免疫抑制药物的人,但艾滋病患者的弥线虫病则并不常见,即使人群中线虫病感染率几乎达50%的非洲国家也如此。免疫抑制可导致以前患有无症状感染的人发生严重的超感染。

症状和体征

虽然≥75%的感染者可有嗜酸性细胞增多,但一半以上的感染者是无症状的。这种嗜酸性细胞增多可被类固醇激素或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抑制,但这有增加超感染的危险。皮肤症状在急性期不常见,在慢性线虫病中则无。幼虫流(larva currens)是一种迁移和性的荨麻疹样病变,常见于部,肛周或部,具有诊断特征性。但的非特异的丘疹荨麻疹也可发生。多数病例无症状,然而重度感染可产生Löffer综征。偶尔幼虫可在气管粘膜成熟而产生慢性气管炎和哮喘。

十二指肠和近段空肠的感染可损害粘膜和粘膜下层,起的症状部疼痛和触痛,腹泻恶心呕吐便秘体重减轻。慢性感染可导致葡萄糖吸收不良和失蛋白肠病。

超感染时,雌性成虫集中在小肠上段,而丝状蚴则侵犯肠道的处。早期的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未治的感染可肠梗阻,阻塞,消化道大出,严重吸收不良和腹膜炎。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咯血气管痉挛和呼吸衰竭。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弥性间质浸润,实变或脓肿

的幼虫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类线虫性膜炎,脓肿的弥性受侵。肝脏感染可胆汁淤积性和肿性炎。继发性革兰氏阴性菌膜炎,肺炎血症的高发病率可能系肠粘膜的破裂或移幼虫带菌感染所致。感染若发生在免疫抑制的病人则往往是致死的。超感染综征若不加治疗其死亡率接近100%;若给予治疗,死亡率为50%~80%。

诊断

一次粪便显微镜检查幼虫的检出率约25%,多次粪便浓集检查或锌浮法,Baermann法或琼脂平法,可使敏感性提高到≥85%。若标本在室温放置数小时,杆状蚴可变为细长的丝状蚴而导致误诊为快速超感染。对低度感染需用尼龙线囊法或采用吸技术从小肠近段获取标本,后者应在镜下进,以便对十二指肠空肠的可疑病变区作活检。超感染综征时,在粪便,十二指肠容物,气管灌洗液中可找到丝状蚴,有时在液,尿液,胸水腹水中也能找到。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无并发症线虫病的敏感性为80%~85%,但在其他肠道线虫感染的人可产生假阳性。其他清诊断试验尚未商品化。

预防和治疗

原发性感染的预防与钩虫相同,为预防高度致死的超感染综征,对可能接触过(甚至很久前接触过)类线虫的病人,有不明原因嗜酸性细胞增多的病人和症状提示患线虫病的病人,在接受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治疗前,均应作多次粪检,必要时作尼龙线囊检查或十二指肠流。若被感染,应立即治疗,在免疫抑制治疗前应有寄生治愈的据。患有再发性线虫病并有免疫抑制的病人,需每月用噻苯达唑治疗。

噻苯达唑是首选药物,对无并发症的感染,25mg/kg每日服2次,连服2日(每日最大量不超过3g),可获80%~90%的治愈率;可能需要重复疗程或将药物直接滴入肠道上段。治愈需多次粪检和尼龙线囊检查实。对超感染综征,25mg/kg每日服2次或饲管给药,疗程至少5~7日,而且在各处的寄生虫都消失后,治疗仍需继续数日。必须长期进粪检和肠道上段标本检查的随访。噻苯达唑的副作用常见,有时甚至很严重,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眩晕,头痛,感觉异常,不适,瘙痒和潮红。

伊维菌素(ivermectin)20μg/(kg。d)服1~2日对类线虫很有效,而且副作用比噻苯达唑小。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的抗虫作用不及噻苯达唑,故不推荐用于治疗本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