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醇
简介
注意事项
1.应用双环醇片治疗期间,临床医生应重视观察病人临床症状、体征和病情的演变,加强治疗过程中的定期检查和治疗结束后的随访。
2.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志愿者餐后口服双环醇片的AUC和Cmax高于餐前服药,考虑本品的脂溶性较强,建议可在餐后1~2小时服用,每日3次的用药间隔时间以6~8小时为宜。
3.毒理研究显示双环醇无遗传毒性和生殖毒性,但目前尚无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临床应用双环醇片的研究资料,建议谨慎使用。
4.对部分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在双环醇片治疗过程中出现的ALT升高或先复常后升高的原因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病人依从性不足、不规范服药、不适当地停药或应用其它导致肝功能损害的药物;②肝炎病毒高度复制、合并其它类型肝炎病毒或病原体感染;③过度疲劳、饮酒等;④体内免疫系统被激活,处于肝炎病毒清除期。在明确ALT升高的原因后,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做相应处理,如ALT和血清总胆红素轻度升高并且病人精神、食欲较佳,可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的同时继续服用双环醇片;如ALT和血清总胆红素明显持续升高(TBIL>3×ULN),应停药并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5.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变化,疗程结束后也应加强随访。
6.有肝功能失代偿如胆红素明显升高,低白蛋白血症,肝硬化腹水,食道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及严重心、脑、肾器质性病变及骨髓抑制的患者,谨遵医嘱。
不良反应
服用本药后,个别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或中度,一般无需停药、或短暂停药、或对症治疗即可缓解。
1416例临床研究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偶见(发生率<0.5%)头晕、皮疹、腹胀、睡眠障碍以及血红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异常、总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血小板下降,另有极个别(发生率<0.1%)患者出现头痛、恶心、胃部不适、一过性血糖血肌酐升高。可视具体临床情况而采取相应措施。
药理作用
双环醇为联苯结构衍生物。动物试验结果发现:双环醇对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扑热息痛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氨基转移酶升高、小鼠免疫型肝炎的氨基转移酶升高有降低作用,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损害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体外试验结果显示双环醇对肝癌细胞转染人乙肝病毒的2.2.15细胞株具有抑制HBeAg、HBV DNA、HBsAg分泌的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尚无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资料。
药代动力学
健康志愿者口服双环醇片剂(25mg/次)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一房室模型及一级动力学消除规律。吸收半衰期为0.84小时,消除半衰期为6.26小时,药峰时间为1.8小时,药峰浓度为50ng/ml。峰浓度(Cmax)和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与剂量成正比,而其它药代动力学参数如吸收半衰期(T1/2Ka)、消除半衰期(T1/2Ke)、小分布容积(Vd/F)、清除率(CL/F)及达峰时间(Tpeak)均不随剂量明显改变,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多次给药与单次给药相比,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常用剂量多次重复给药体内药量无过量蓄积现象。餐后口服双环醇可使峰浓度(Cmax)升高,对其它动力学参数无影响。该药在人体内主要代谢产物为4’-羟基和4-羟基双环醇。
药理毒理
遗传毒性:双环醇Ames试验、CIIL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生殖毒性:大鼠灌胃给予双环醇250、500、1000mg/kg,雄性大鼠于交配前连续给药60天,雌性大鼠于交配前14天到妊娠后15天连续给药。雄性、雌性大鼠分别于雌性大鼠妊娠后弟7天和第20天处死。结果显示对妊娠率、吸收率、活胎数、胎仔性别、胎仔体重、骨骼发育、内脏发育未见明显影响。
副作用
药物过量
本品动物毒性试验提示给药相当于人用量150倍至400倍,未出现毒性反应,如误服大量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可对症处理。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尚无本品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的研究资料,同其他药物一样,应权衡利弊,谨慎使用。 【儿童用药】 12岁以下儿童的最适剂量遵医嘱。 【老年患者用药】 7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最适剂量尚待确定。
其他信息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