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药品百科   
[0]

乳果糖

乳果糖4-O-β-D-吡喃半乳糖基-D-果糖,是由半乳糖与果糖组成的二糖,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一般乳果糖是以糖浆状产品出现。乳果糖具有重要的生理及药理功能,广泛用于临床医药,保健品和食品添加等多个领域。中文称:乳果糖中文:4-O-β-D-Galactopyranosyl-D-fructofuranose;异构化乳糖液;英文称:lactulose英文:laevolac;L......
目录

物质信息

中文称:乳果糖

中文:4-O-β-D-Galactopyranosyl-D-fructofuranose;异构化乳糖液;

英文称:lactulose

英文:laevolac;Lactulose;Cholac;Enulose;Liforos;

CAS号:4618-18-2

分子式:C12H22O11

分子量:342.29600

结构式:乳果糖

确质量:342.11600

PSA:197.37000

物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白色粉末

密度:1.32 g/cm3

熔点:169°C (dec.)

沸点:680.5ºC at 760 mmHg

乳果糖闪点:365.4ºC

折射率:1.45-1.47

水溶解性:76.4 G/100 ML (30 ºC)

储存条件:冷藏

理化性质

乳果糖乳果糖4-O-β-D-吡喃半乳糖基-D-果糖,分子量342,与乳糖是同分异构体。乳果糖成品为淡黄色澄明粘稠体,味甜,其结晶体为白色不规则的粉末,相对密度1.5,熔点169℃,易溶于水,溶解度为76.4±1.4%。其甜度相当于乳糖小于蔗糖,约为蔗糖48%~60%,带有清凉醇和的感觉,粘度低,热值低,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不发生美拉德反应。

制备方法

1、化

碱单一催化:该体系要使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钾、叔胺为催化乳果糖转化率在20%左右。这类碱性试作用于乳糖,使乳糖异构化生成乳果糖,但同时生成了相当数量的降解产物如半乳糖、果糖等,产物不仅难以分离,而且色常常较深。副产物和色素的产生,不但降低了乳果糖的产率,也给糖浆的进一步纯化及制取结晶带来困难。

酸碱协同催化:该体系是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入硼酸,在碱性条件下,硼酸能使乳果糖乳果糖-硼酸物,使反应的平衡朝着有利于乳果糖生成的向移动。物的成及反应平衡的移动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降解产物的生成。整个反应过程中只有少部分的乳果糖会转化成副产物,乳果糖转化率在70%左右,最高可达75%。转化完成后,将反应体系的pH转化为酸性,物就会发生分解,生成乳果糖硼酸盐,再将硼酸盐去除后就可得到纯净的乳酮糖。因硼酸盐是一种弱酸盐,一般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几乎不能将其除到安全标准以下,需要采用特异性去除硼酸的离子交换树脂,其价格较昂贵。酸碱协同催化制备乳果糖减少了副产物的生成,提高了乳果糖的得率,并有利于乳果糖的提纯制,这也是乳果糖工业化生产的法。

乳果糖铝酸钠催化:该体系作用机理与硼酸类似,铝酸钠可与异构化反应生成的乳酮糖发生反应,乳果糖转化率在60%左右;但在一般情况下,铝酸盐体系中副产物的生成比率要比硼酸盐体系高,并且铝离子的去除较困难。近年来,有部分者采用包括沸石、海石、蛋壳粉、牡蛎壳粉等非均一催化来制备乳果糖,发现温度15g/L添加量、90℃以下,可得到20%的乳果糖转化率;采用鸡蛋壳粉为催化,在12g/L添加量、96℃下,反应120min下得到18%-21%的乳果糖转化率。虽然沸石、海石、蛋壳粉、牡蛎壳粉做催化乳果糖转化率不高,但他们保持在固体状态,容易通过过滤去除,所以非均一催化制备乳果糖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2、生物法

酶法是生物法生产乳果糖法,所采用的酶要是β-半乳糖苷酶,其原理就是通过β-半乳糖苷酶的水解活力将乳糖水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通过β-半乳糖苷酶的转糖基活力将半乳糖转移给果糖受体生成乳果糖。β-半乳糖苷酶,全为β-D-半乳糖苷半乳糖水解酶,该酶除具有较高的水解乳糖活力外,还要有较高的把半乳糖转移给果糖受体的转糖苷活力。早期的研究表明,β-半乳糖苷酶上的活性位点有两个功能团:Cys的巯基和His的咪唑基,它们对β-半乳糖苷酶水解乳糖起重要作用。据推测,硫基可作为广义酸使半乳糖苷的氧原子质子化,而咪唑基可作为亲核试进攻半乳糖分子第1个碳原子上的亲核中成1个含碳氢键的共价中间物。在被切割下咪唑基之后,巯基阴离子从水分子中抽取1个质子,从而成-OH进攻C。β-半乳糖苷酶要来源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如细菌中的乳酸菌、环状孢杆菌、大肠杆菌、嗜热链球菌、产肠细菌等;霉菌中的米霉、黑霉、琉球霉、黄青霉、炭色霉等;酵母中的脆壁克鲁维酵母、乳酸克鲁维酵母、热带假丝酵母等;放线菌中的天蓝色链霉菌等均产β-半乳糖昔酶。由于微生物的快速生长和高效代谢的生物特性,仅来源于微生物的β-半乳糖苷酶有工业应用价值;商业用酶源一般认为酵母最为安全,其次为黑霉。但是,由于β-半乳糖苷酶转糖苷活力不高,乳果糖转化率较低,限制了生物法在乳果糖制备上的应用。国外一些者对此作了一些研究,的就是尽可能筛选出β-半乳糖苷酶转糖苷活力较高的微生物菌株。采用基因修改耐热型乳糖酶,以乳糖和果糖为底物,在80℃反应6h产生了50mg/ml的乳果糖。由于酶法制备乳果糖可以克服化法所产生大量的有色副产物难以分离,分离这些副产物的成本较高并在分离的过程中使乳果糖降解等缺点,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是今后乳果糖制备的一个重要发展向。

相关药品

药品

【通用称】 乳果糖服溶液

【商品称】 杜密克 Duphalac ( 杜秘克 )

【英文称】 Lactulose Oral Solution

【汉语拼音】 Ru Guo Tang Kou Fu Rong Ye

成份

称:4-O-β-D-吡喃半乳糖基-D-果糖。

所属类

化药及生物制品 >> 消化系统药物 >> 助治疗药 >> 其他助治疗用药

化药及生物制品 >> 消化系统药物 >> 泻药 >> 容积性泻药

性状

本品为无色至淡棕黄色澄明黏稠液体。

适应症

- 慢性或习惯性便秘:调结肠的生理律。

- 脑病(PSE):用于治疗和预防昏迷昏迷前状态。

规格

667mg/ml

用法用量

每日量可据个人需要进,下述量供参考:

1、便秘或临床需要保持软便的情况

年龄 起始量 维持

成人 每日30ml 每日10-25ml

7-14岁儿童 每日15ml 每日10-15ml

1-6岁儿童 每日5-10ml 每日5-10ml

婴儿 每日5ml 每日5ml

乳果糖治疗几天后,可据患者情况酌情减量。本品宜在早餐时一次服用。乳果糖的作用机制,一至两天可取得临床效果。如两天后仍未有明显效果,可考虑加量。

2、昏迷昏迷前期

起始量:30-50毫升,一日三次。

维持量:应调至每日最多2-3次软便,大便pH5.0-5.5。

不良反应

治疗初始几天可能会有腹胀,通常继续治疗即可消失,当量高于推荐治疗量时,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此时应减少使用量。如果长期大量服用(通常仅见于PSE的治疗),患者可能会因腹泻出现电解质紊乱。

- 半乳糖血症

- 肠梗阻,急腹痛及与其他导泻同时使用。

- 对乳果糖及其组分过敏者。

注意事项

如果在治疗二、三天后,便秘症状无改善或反复出现,请咨询医生。

本品如用于乳糖酶缺乏症患者,需注意本品中乳糖的含量。本品在便秘治疗量下,不会对糖尿病患者带来任何问题。本品用于治疗昏迷昏迷前期的量较高,糖尿病患者应慎用。

本品在治疗量下对驾驶和机械操作无影响。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推荐量的本品可用于妊娠期和哺乳期。

儿童用药:

请参见【用法用量】。

老年用药:

尚无针对性资料。市场应用未显示任何有老年人使用本品的安全性问题。

药物相互作用

尚不明确。

【配伍忌】

本品可导致结肠pH值下降,故可能结肠pH值依赖性药物的失活(如5-ASA)。

药物过量

量过高,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停药即可。

药理毒理

乳果糖结肠中被消化道菌丛转化成低分子量有机酸,导致肠道pH值下降,并通过保留水分,增加粪便体积。上述作用刺激结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缓解便秘,同时恢复结肠的生理律。

脑病(PSE)、昏迷昏迷前期,上述作用促进肠道嗜酸菌(如乳酸杆菌)的生长,抑制蛋白分解菌,使氨转变为离子状态;通过降低接触pH值,发挥渗透效应,并改善细菌氨代谢,从而发挥导泻作用。

药代动力

乳果糖服后几乎不被吸收,以原型到达结肠,继而被肠道菌群分解代谢。在25-50克(40-75毫升)量下,可完全代谢;超过该量时,则部分以原型排出。

作用机制

乳果糖通过结肠的渗透和物理作用而缓慢导泻,对肠道菌群、pH值、电解质不影响或影响小,故对慢性功能性便秘者有效且安全性大。乳果糖能阻断氨的吸收,尤其是病患者,但肠道阻塞者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