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
概述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多继发于金葡菌败血症,尤其多见于合并左心内膜炎的患者,通过细菌栓子经血流侵袭脑膜面部痈疖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可进一步导致脑膜炎。颅脑损伤、颅脑手术后及腰椎穿刺时消毒不严也可并发脑膜炎。脑膜附近健康搜索的感染病灶如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等亦可引起本病新生儿脐带和皮肤的金葡菌感染也可继发脑膜炎,发病时间多在产后2周左右。其他易患因素为:糖尿病、静脉滥用毒品、血液透析及恶性肿瘤等。 流行病学: 在各种化脓性脑膜炎中仅占1%~20%,较多见于新生儿,常于产后2周以后发病。糖尿病等病人当免疫力低下时容易发生。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各年龄均可发病
病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多继发于金葡菌败血症,尤其多见于合并左心内膜炎的患者,通过细菌栓子经血流侵袭脑膜。面部痈疖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可进一步导致脑膜炎。颅脑损伤,颅脑手术后及腰椎穿刺时消毒不严也可并发脑膜炎。脑膜附近的感染病灶如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等亦可引起本病。新生儿脐带和皮肤的金葡菌感染也可继发脑膜炎。
临床表现
起病急,常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畏寒、发热,伴持久而剧烈的头痛,颈强直较一般脑膜炎明显,除有脑膜炎症状外,尚有局部感染病灶,败血症患者还有其他迁徙性病灶,出现皮疹,如荨麻疹样、猩红热样皮疹或小脓疱疹,皮肤可见出血点,很少融合成片,与脑膜炎球菌脑膜炎不同,如败血症过程中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改变、脑膜刺激征等表现,应及时地进行脑脊液检查,病变以蛛网膜下腔为主,额叶、颞叶、顶叶部位较明显,病程中可出现硬膜下积液、积脓、颅底粘连,可致脑神经损害,并发脑脓肿者,可发生肢体瘫痪。
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
颅内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计数增多,常在(1000~10000)×106/L,多形核粒细胞占绝对优势;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明显增高;若病菌含量高(病菌数达104/ml)时可通过细菌图片检出病原菌。细菌量不多时可通过细菌培养方法,一般脑脊液致病菌培养均可呈阳性。
3.脑电图检查
无特征性改变,表现为弥漫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
病变早期可正常,虽病情进展,MRI的T1像显示蛛网膜下腔不对称,信号略高,增强后呈不规则强化;T2像脑膜和脑皮质信号增高;质子密度像基底池渗出液与邻近脑实质相比呈相对高信号。后期部分CT或MRI可见室管膜炎、硬膜下积液及局限脑脓肿等。
诊断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
1.抗菌治疗
金葡菌对多数抗生素都有耐药性,应尽力培养出细菌,作药敏试验,以指导合理用药。培养结果出来前,宜采用耐酶青霉素如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此两品种透过血脑屏障均较差,应辅以鞘内注射,也可换用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去甲万古霉素和利福平等。去甲万古霉素对金葡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去甲万古霉素宜用于青霉素过敏患者或耐甲氧西林菌株所致者,溶于生理盐水中分二次静脉缓慢滴注。利福平分二次口服。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磷霉素对多种葡萄球菌均有抗菌活性,毒性小,可进入各种组织和脑脊液中,分二次静脉滴注。疗程应为体温下降后继续使用2周,以免复发。停药后还须观察1~2周。
2.对症支持治疗
降颅压以甘露醇为主,据病情决定其用量;高温予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剂;惊厥者给予苯巴比妥等治疗。合并颅内脓肿者,若颅压较高不能及时改善症状,则有必要行立体定向脓肿抽吸术或开颅清除脓肿,或者在短期内施行脑室引流。
预后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