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
形态特征
草本,高0.4-2米。茎直立,光滑,灰绿色或苍白色,多分枝。较下部的茎生叶柄长5-15厘米,中部或上部的叶柄部分或全部成鞘状,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为阔三角形,长4-30厘米,宽5-40厘米,4-5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长1-6厘米,宽约1毫米。复伞形花序顶生与侧生,花序梗长2-25厘米;伞辐6-29,不等长,长1.5-10厘米;小伞形花序有花14-39;花柄纤细,不等长;无萼齿;花瓣黄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圆形,长约1毫米,先端有内折的小舌片,中脉1条;花丝略长于花瓣,花药卵圆形,淡黄色;花柱基圆锥形,花柱极短,向外叉开或贴伏在花柱基上。果实长圆形,长4-6毫米,宽1.5-2.2毫米,主棱5条,尖锐;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花期5-6月,果期7-9月。
采制
性状
聚合果常由8个骨突果着生在中轴呈星状。骨突果长1~2cm,宽3~5mm,高0.6~1cm;外表面红棕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呈鸟喙状,上侧多开裂;果皮内表面淡棕色,平滑有光泽;质硬而脆,内含种子1粒。果梗长3~4cm,弯曲,常脱落。种子扁卵圆形,长约6mm,红棕色或黄棕色,光亮。气芳香,味辛、
甜。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含茴香醚(anethole)、黄樟醚(Saf role),茴香醛(anisaldehyde)、茴香酮(anisylacetone) 水芹烯等。
药物作用
性状鉴别聚合果约由8个(稀5-13个)(艹骨)英果聚成,各分果近等大,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艹骨)(艹突)果长1-2cm,高0.5-1cm,外表面棕褐色或红褐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钝或钝尖,果皮较厚,上侧多开裂成小艇形;内表面淡棕色,有光泽。每个(艹骨)(艹突)果含种子1粒,扁卵圆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光泽。果梗长3-4cm,弯曲,常脱落。气芳香,味辛、甜。以个大、色红、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果实横切面:①外果皮为1列表皮细胞,外被不规则小突起的角质层。②中果皮为多层厚用细胞,其内为薄壁细胞,有散在的油细胞、维管束;在腹缝线处有数列厚壁细胞。③内果皮为1列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在腹缝线部分为石细胞;石细胞层从腹缝线向内逐渐加长,与柱状细胞层衔接。④种皮表皮细胞为1列排列紧密的长方形石细胞,其外壁与侧壁呈U形增厚;其内为数层营养层薄壁细胞;胚乳细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
粉末特征:红褐色。①果皮表皮细胞类多角形,壁厚,角质纹理致密。气孔不定式,长圆形或圆形,直径40-45μm,副卫细胞4-8个。②腹缝线石细胞类长方形或多角形,长至260μm,有孔沟及纹孔。③油细胞多已破碎,完整者类圆形,直径150-180μm。④内果皮柱状细胞直径50-80μm,长达500μm,壁较薄,木化,多具单斜纹孔或十字纹孔对。⑤种皮表皮石细胞淡黄色,矩形,宽50-80μm,长达180μm。⑤纤维较粗长,宽40-90μm,长达1000μm,纹孔明显,木化。
理化鉴别
(1)取果皮粗粉0.5g,加乙醇5ml,温浸2min,放冷,滤过。滤液加蒸馏水25ml,即产生显著浑浊;移至分液漏斗中,加石油醚10ml,充分振摇,静置,分取石油醚液,蒸干,残渣加醋酸溶解,加三氯化铁试液2滴,振摇,沿管壁缓缓加硫酸,两液层交界处显持久的棕绿色环。(检查茴香醚)
(2)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10g,常法提取挥发油,将油溶于1ml氯仿中,供点样用。另取茴香醚氯仿溶液为对照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9:1)展开,用5%香荚兰醛硫酸试剂显色,供试品色谱中与茴香醚色谱相应位置上显一樱红色斑点。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4.0%(ml/g)。
主要用途
果实与种子可作调料,还可入药。具强烈香味,有驱虫、温中理气、健胃止呕、祛寒、兴奋神经等功效。除作调味品外,八角还可供工业上作香水、牙膏、香皂、化妆品等的原料,也可用在医药上,作驱风剂及兴奋剂。其性温,味辛。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呕逆,寒疝腹痛,肾虚腰痛,干、湿脚气等症。
据说本品药性温和,驱虫效果奇佳,在产区山野间行走如被蚊蝇叮咬,摘八角捏少量汁液涂于伤口即可解痛痒。而乡下人放牛时,则避免把牛赶到八角林,正因为本地的牛也知道八角有这种药效。为此,牛最喜欢用身子蹭树,只要把树皮磨破后,树液涂在身上,能清除皮肤间的寄生虫。
营养分析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