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胫腓骨骨干骨折

腓骨是长管状中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约占全身骨折的13.7%。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其中以胫腓骨骨折最多,骨折次之,单纯腓骨骨折最少。胫腓骨由于部位的系,遭受直接暴力打击、压轧的机会较多。又因胫侧紧贴皮肤,所以放性骨折较多见。严重外伤,创面积大,骨折粉碎、污染严重,组织遭受挫灭伤为本症的特点。用什么法处理最好,一直是骨折治疗中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一、发病原因直接暴力、压轧......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直接暴力、压轧及间接暴力均可致本骨折

二、发病机

1.直接暴力 腓骨骨折(fracture of shaft of tibia and fibula)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或车轮碾轧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的外前侧。骨折线多呈横断型或短斜。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常在同一平面如横断骨折,可在暴力作用侧有一三角骨折后,骨折端多有重叠、成角、旋转移位因胫前面位于皮下,所以骨折端穿破皮肤的可能极大肉被挫伤的机会较多。如果暴力轻微皮肤虽未穿破,如挫伤严重,运不良,亦可发生皮肤坏死发生感染。较大暴力的碾挫、绞轧伤可有大面积皮肤剥肉撕裂和骨折端裸骨折部位以中下1/3较多见由于管损伤,软组织覆盖少,运较差等特点。延迟愈及不愈的发生率较高。

2.间接暴力 为由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或滑倒等所致的骨折,特骨折线多呈斜或螺旋腓骨骨折线较骨折线高,软组织损伤小,但骨折移位骨折尖端穿破皮肤成穿刺性放伤的机会较多。

骨折移位取决于外力作用的大小方向。肉收缩和伤肢远端重量等因素小腿外侧受暴力的机会较多,因此可使骨折端向成角小腿重力可使骨折端向后侧倾斜成角,足的重量可使骨折远端向外旋转,肉收缩又可使两骨折端重叠移位。

儿童腓骨骨折遭受外力一般较小,加上儿童皮质韧性较大,多为骨折

临床表现

1.症状 腓骨骨折多为外伤所致,如撞伤、压伤扭伤或高处坠落伤等。伤肢疼痛并出现肿胀、畸等。

的位置表浅,局部症状明显,在重视骨折本身症状的同时,还要重视软组织的损伤程度。腓骨骨折起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较多,所产生的后果也往往比骨折本身更严重。要注意有无重要神经的损伤,当胫上端骨折时,尤其要注意有无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腓总神经的损伤;还要注意小腿软组织肿胀程度有无剧烈疼痛等小腿筋膜间隙综征的表现。

2.体征 应注意观察肢体的外、长度、周径及整个小腿软组织的张力;小腿皮肤的皮温、色;动脉的搏动;足的活动有无疼痛等。此外还要注意有无足下垂等。正常情况下,足指髌骨缘应在同一直线上,胫腓骨折如发生移位,则此正常系丧失。

对小儿骨折,由于胫膜较厚,骨折后常仍能站立卧位时膝关节也能活动,局部可能肿胀不明显即临床体征不明显。如小腿局部有明显压痛时,要拍摄X线,注意不能漏诊。

骨折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单纯骨折:包括斜骨折骨折及螺旋骨折;②骨折:蝶块的大小和状有所不同,因扭转应力致成的骨折块较长,直接打击的骨折块上可再有骨折线;③粉碎骨折:一处骨折粉碎、还有多段骨折

并发症

1.筋膜间隙综征 小腿部骨折肉等软组织损伤发生肿、反应性水肿,使筋膜间隙压力增高时,可以造成环障碍,筋膜间隙综征其中以胫前间隙综征的发生率最高。

胫前间隙位于小腿前外侧,胫前、长伸长伸、第3腓骨、腓总神经和胫前动、静位于其中,当发生胫前间隙综征时,小腿前外侧发硬、压痛明显,被动伸、屈各时疼痛加剧。疼痛情况与腓神经受压程度有,早期可出现第1、2蹼间感觉减退,继而发生长长伸、胫前麻痹。由于腓动脉有交通支与胫前动脉相通,因此早期动脉可以触及。

除胫前筋膜间隙外,胫后处3个间隙亦可发生本综征。其中以胫后深间隙综征的发生率较胫后浅间隙及外侧间隙高特点为后侧间隙疼痛、底麻木、足力减弱被动伸时疼痛加剧小腿三头远端筋膜张力增加压痛明显如症状持续发展未及时处理可以发生间隙群缺挛缩,成爪足。小腿后侧切,自起始部纵深层筋膜,必要时同时将外膜切,可以达到减压的。

胫前间隙综征是间隙压力持续增加,管痉挛,组织渗透压增加组织缺氧所成的。尤其软组织有明显挫伤的腓骨骨折病例有发生筋膜间隙综征的可能,故应尽早进骨折复位,并静滴注20%醇以改善微环,及减轻水肿,并严密观察。

筋膜间隙综征外胫前间隙下关节部,胫前长伸长伸紧贴胫。该部骨折成后可使遭受磨损症状,必要时亦应手术切筋膜减压。

2.感染 胫骨折,清创后固定者,感染率最高,其原因是骨折,软组织已有损伤,再6孔以上钢固定,剥离膜软组织太多又破坏了供养胫骨折处的供因而感染率高在笔者近几年处理的骨折固定后感染成慢性骨髓炎的病例中,胫骨折固定者占1/3。胫为皮下,一旦感染,伤固定和面,可长达1年至数年不愈,因此胫骨折Ⅰ度者可钉固定;Ⅱ度者清创,伤后再钉固定;Ⅲ度者视软组织修复情况,先用外固定器固定,伤后,换钉固定。

3.延迟愈不愈或畸 构成胫延迟愈与不愈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骨折本身因素和处理不当所致两大类但不论哪种原因,多半不是单一因素起常有几种原因同时存在,处理时必须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才能达到治疗的。

(1)延迟愈:这是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一般成人骨折20周尚未愈者,即属延迟愈,据不同资料统计占1%~17%。虽然大部分病例继续固定骨折仍可愈,但延长固定时间可以加重肉萎缩和关节僵直,增加病废程度,处理不当便可成不愈。因此,在骨折治疗期中,必须定期观察做好确实的固定,指导伤员进患肢功能锻炼。

骨折在20周仍有愈之可能,不一定手术治疗。对骨折后12周左右有愈不良者,应及时加强患肢功能锻炼,在石膏固定下,进患肢负重走,以促进。也有张,12周以上骨折有不愈趋势者可将腓骨骨折除2.5cm左右以增加患肢负重时骨折端的纵向嵌插压力,促进生长;如果20周左右骨折端仍有间隙存在,则不愈的可能极大应及时手术植入松质。

此外,对延迟愈的病例,采用电刺激疗法、用电磁场冲或直流电利用电流的不同频率及波,改变骨折部电位差,亦可达到促进骨折的。

(2)不愈:胫骨折不愈即X线可见骨折端有明显的硬化现象,两骨折端虽有痂存在,但无性连接,临床体征有局部压痛,负重痛或异常活动等不少病例不愈多有其在因素如骨折过度粉碎,严重移位,放伤或皮肤缺损等。放伤并感染更是不愈的重要原因。此外,处理不当,如过度牵,外固定不确实或固定应用不当,亦可造成不愈

延迟愈与不愈的界限不很明确,延迟愈的病例,患肢负重可以促进骨折,但如已构成不愈,过多活动反而可使骨折成假关节,因此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一般胫不愈,如果对位良好,骨折端已有纤维连接。手术时只要注意保护骨折部位环良好的软组织骨折部不广泛剥离在骨折端周围植入足量的松质多半可以愈

在不愈的早期或延期愈阶段,Brown、Sorenson等认为腓骨术,以增加骨折端的生理压力,促进骨折而不须植但如骨折端已有假关节腓骨骨折端间隙存在则应在的同时行手术。Mullen等认为不连的病例,单纯采用加压钢固定和早期患肢负重,加强功能锻炼,患肢负重不需植亦可达到。但如骨折对位不良,骨折纤维组织较差者,采用坚强固定的同时,植入松质,仍属必要。Lottes等认为髓腔扩大,钉固定术,同时腓骨术后患肢早期负重,也不一定同时植。但据大量资料统计,在手术固定的同时,植入松质的效果较单纯固定者为好。

(3)畸骨折复位后如翻、外翻或前后成角超过5°以上者,应及时更换石膏或将石膏楔形矫正。如果已有性愈,则应以患肢功能是否受到影响或外观畸是否明显来决定是否;不应单纯以X线表现作为手术依据。旋转畸中,旋畸的影响较大,一般旋5°以上,即可出现步态不正常,外旋畸>20°亦可无明显影响。

骨折的畸容易发现,便于及时纠正,因此发生率低但粉碎性骨折,有软组织缺损及移位严重者容易发生畸,早期处理时应注意防止。

诊断

腓骨骨折的诊断多无困难,但必须注意判定有无神经管伴发伤,是否伴有间隔症候群,以及创的详细情况和污染程度的估计等均应全面加以考虑,其并发症远较小腿骨折严重得多。此种损伤在诊断上要依据:

1.外伤史 应全面加以了解,以判定有无并伤,尤其应及早注意发现有无头颅胸伤。

2.临床表现 要依据患者之全身与局部症状,体征与前述之各项特殊检查。疑及腓总神经损伤时,应作电图检查。

3.影像检查 小腿骨折要常规作小腿正、侧位X线摄如发现在胫下1/3有长斜螺旋骨折骨折有明显移位时,一定要注意腓骨上端有无骨折为此需要加拍全长的胫腓骨X线否则容易漏诊。一般勿需CT及MRI检查,除非疑及软组织损伤时。

辅助检查

疑及管损伤时,可作下肢管造影以明确诊断。有条件的医院可减影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超声管诊断仪检查。当小腿外伤管断裂或栓塞,用超声管诊断仪进检测时,可出现示波器上无动脉搏动线出现,呈现一直线笔描器上也呈现一直线,在流道型多普勒成像法中也不显像。超声管诊断仪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临床正在逐步普及应用。

影像检查:前临床对腓骨骨折的检查仍然以物理检查和普通X线摄,如发现在胫下1/3有长斜型或螺旋型骨折或胫腓骨折有明显移位时一定要注意腓骨上端有无骨折,为此一定要加拍全长的胫腓骨X线,否则容易漏诊。

治疗

腓骨骨折的治疗的是恢复小腿的承重功能。因此骨折端的成角畸与旋转移位应该予以完全纠正,以免影响膝关节的负重功能和发生关节劳损。除儿童病例外,虽可不强调恢复患肢与对侧等长,但成年病例仍应注意使患肢缩短不多于1cm,畸弧度不超过10°,两骨折端对位至少应在2/3以上。

1.治疗法 治疗法应骨折类型和软组织损伤程度选择外固定或放复位固定。

(1)手法复位外固定:适用于稳定性骨折,或不稳性骨折3周左右,待有纤维后,再用石膏外固定。

①稳定性骨折无移位或整复后骨折面接触稳定无侧向移位趋势的横断骨折、短斜骨折等:在麻醉下手法复位及外固定,即长腿石膏固定。膝关节应保持20°左右轻度屈位,待石膏干固后可扶拐练习以足踏地及走,2~3周后可始去拐练习持重走。

②不稳定骨折、螺旋或轻度粉碎性的不稳定骨折,单纯外固定不可能维持良好的对位:可在局麻下跟骨穿针牵,用螺旋牵架牵复位,小腿石膏局部外固定。术后用4~6kg重量持续牵3周左右。待纤维后,,除去牵用长腿石膏继续固定直至骨折整复后,在稳定性骨折,轴线良好者,亦可考虑用小夹固定小夹固定的优点是固定范围不超关节,膝、关节功能不受影响,如能保持良好的固定,注意功能锻炼,骨折常较快,因此小夹固定的愈期较石膏固定者为短。但小夹固定的部位局限,压力不均匀压垫处皮肤可发生坏死,要严密观察小夹包扎过紧可造成小腿筋膜间区组织坏死,应注意避免。

石膏固定的优点是可以肢体的轮廓进塑型,固定确实。但如包扎过紧,可造成肢体缺甚至发生坏死;包扎过松或肿胀消退,肉萎缩可使石膏松动,骨折必将发生移位因此固定期中要随时观察,包扎过紧应及时剖,发生松动应及时更换。一般腓骨骨折急诊固定后常需于3周左右更换一次石膏。更换后包扎良好的石膏不再随意更换以免影响骨折。但仍应定期随访观察石膏有无松动及指导病人进功能锻炼。

长腿石膏固定的缺点是固定范围超越关节骨折时间长常可影响膝、关节活动功能为此,可在石膏固定6~8周已有成时改用小夹固定关节活动。Sarmiento报道,腓骨骨折下肢石膏固定4~8周后,改用膝下管石膏(below knee cast),即在包扎时注意做好胫髁及髌骨的塑,以减少胫旋转活动。其外略似髌承重假体(patella at tendon bearing prosthesis),使承重力线通过胫髁沿干达到足跟。认为这种法可以减低延迟愈及不愈的发生率,并使膝关节功能及早恢复骨折端虽可略有缩短,但不会发生成角畸

(2)放复位固定:腓骨骨折一般性愈期较长,长时间的石膏外固定对膝关节的功能必然造成影响。另外,由于肉萎缩和患肢负重等因素,固定期可能发生骨折移位。因此,对不稳定性骨折采用放复位固定者日渐增多,并可据不同类型的骨折采用不同的式和固定法。

①螺丝钉固定:斜螺旋骨折,可采用螺丝钉固定,于放复位后,用1或2枚螺丝钉在骨折部固定,用以维持骨折对位,然后包扎有衬垫石膏,2~3周后改用无垫石膏固定10~12周。但1或2枚螺丝钉仅能维持骨折对位,只起到所谓(bone suture)的作用固定不够坚固。整个治疗期必须有坚强的石膏外固定。

②钢螺丝钉固定:斜、横断或粉碎性骨折均可应用。由于胫侧皮肤及皮下组织较薄,因此钢最好放在胫外侧、胫前的深面。

加压钢(compression plate)固定,由于加压钢的压力不易控制压力过大有可能造成骨折端压迫坏死,反而影响生长;坚强的钢,可使的生理应力消失发生应力保护(stress protection)作用。皮质可因而萎缩变薄,拆除钢后易发生再骨折。加压钢厚度大,也容易压迫皮肤发生坏死,因此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钉固定:胫干的解剖特点是骨髓腔较宽,上下两端均为关节面。一般钉打入受到限制,且不易控制旋转外力;又因骨折手法复位比较容易,不稳定骨折需要卧床牵的时间较短因此以往胫骨髓钉的应用不如股骨钉普遍。

用于骨折钉有多种,如Lotter棱钉、Ender钉/V钉等。前二种需用多钉虽可防止胫发生成角畸,但由于固定不坚固,仍可发生骨折横移位及旋转畸。V钉可以控制旋转移位的部位,仅限于中段骨折,且有时打入困难。

笔者等据胫解剖特点,结各种类型钉的优缺点设计了弹性钉,术时由胫双侧各打入钉一,使钉子在髓腔呈倒V嵌紧髓腔中,其纵剖面呈X,构成四点固定,两端近似工梁的两翼。因此可以有效地控制侧向、旋转和成角移位,术后不需外固定。膝、关节功能不受影响,骨折期明显缩短,1982~1985年应用弹性放或穿钉,治疗性及放性骨折共50例,全部成功无感染无畸或不愈,膝关节活动功能无限制,骨折时间平均为52.4天。

不论何种类型钉对骨折的治疗,均具有操作简单,对组织损伤小,一般不需要超关节的长期外固定,患肢负重时间早等优点因此骨折平均愈时间较单纯外固定短,患肢功能恢复较快。

多段骨折(segmental fracture)对未移位或用手法可以整复的稳定性骨折可用下肢长腿石膏小夹外固定。不稳定性或放性骨折,清创术后跟骨固定。创后,长腿石膏固定4~6周然后据稳定情况可用夹外固定。对多段骨折钉固定,可防止成角畸,亦取得较好效果。

④外固定架:有皮肤严重损伤的腓骨骨折,外固定架可使骨折得到确实固定并便于观察和处理软组织损伤,尤其适用于肢体有烧伤套伤的创面处理粉碎性骨折缺损时,外固定架可以维持肢体的长度有利于晚期植。外固定架的另一优点是膝、关节运动不受影响,甚至可带支架起床走,因此近年来应用较多。

(3)放性腓骨骨折:小腿放性骨折的软组织伤轻重,不等可发生大面积皮肤剥伤,组织缺损肉绞轧挫灭伤,粉碎性骨折和严重污染等。早期处理时创放或是,采用什么固定法均必须根据不同伤因和损伤程度做出正确的判断。小腿的特点是前侧皮肤紧贴胫,清创后勉强缝常因牵拉过紧造成缺、坏死或感染。因此,对Gustilo Ⅰ型或较清洁的Ⅱ型伤、预计清创后一期愈无大张力者可一期缝;对污染严重皮肤缺损或缝后张力较大者,均应清创后令其放。如果骨折需要固定,也可在固定后用健康肉。

覆盖骨折部,令皮肤创放,等炎症局限后,延迟一期创面或二期处理大量临床资料实,延迟一期较一期缝的成功率高。

骨折的固定问题:预计创能够一期愈或延迟一期创面的伤例,可骨折处理原则进治疗;如果需要固定可以在手术同时进对于污染严重或失去清创时机,感染可能性大的伤例,单纯外固定不能维持骨折对位时,可跟骨或用外固定架固定一般不应一期固定。

腓骨骨折

2.锁钉 已于前文中述及胫骨髓腔中间细,两端粗,单纯钉难于控制两端自20世纪90年代初,锁钉出现,积极扩大了锁钉在骨折的应用,始为了加大钉的直径,以便固定后,不用外固定,用于治疗各类型骨折,取得良好效果,但扩破坏了髓腔供Klein在兔骨折模型上观察扩皮质供的影响,不扩固定的流障碍,仅限于皮质层,不超过30%;而扩者,皮质流70%遭到破坏,在术后2周,不扩皮质流恢复至基线,而扩者仅达基线的25%。从而出现了不扩锁钉(unreamed tibial nail,UTN)针较细,为8~9mm,上下端有锁钉,Müller等以UTN治疗骨折71例,其中28例用9mm直径,43例用8mm直径,14个月随诊时54例,结果骨折47例延迟愈3例,假关节3例,对线不正4例锁钉断7例;治疗骨折87例,9mm针46例,8mm针37例,18个月时随诊63例,骨折55例,延迟愈5例假关节9例,轴线不正6例锁钉断29例,由上资料所见不扩锁钉治疗胫骨折骨折率在87%,但锁钉断率在11%,骨折不愈11%及迟延愈率较高,且因针细对长轴线控制较差,故现仍多用扩锁钉,与前者相比,骨折率稍高不愈率4%但感染率较高于不扩者锁钉断折率在4%~29%。French等综文献骨折先用UTN固定24周后,改扩锁钉应用扩锁钉治疗骨折优点在于固定牢靠保持长度,但锁钉使骨折处失去生理压力应当于治疗2个月后,去除一端锁钉使成动力性以利骨折

3.扩张自锁钉(intermedullary expand self-locking nailIESN) 由李建民等设计,针直径8mm,对绝大多数成年病例,可不扩,加以针直径可达9~11mm,以固定髓腔,不需锁钉。治疗骨折,可适于上、中下1/3各型骨折,多段骨折骨折

(1)手术法:病人平卧,屈膝90°,在髌缘切,自胫上端前缘后(关节外)进入髓腔,新鲜骨折在C-X线机监视下复位,插针至远端将钉打入张,此时助手推紧足跟使骨折线挤紧手术在半小时左右完成较锁钉省时,出少术后不需外固定,用此法治疗之病例均获愈

(2)IESN的优点:

①生物力面:

A.由针与外针组:增加钉体的刚度,且不扩兼有扩与不扩钉的优点。

B.针与骨髓腔的接触较密切:从髓腔窄处到两端,针与腔广泛接触,无应力集中而锁钉,无论扩与不扩,其钉与髓腔留有可活动的空隙应力集中于两端锁钉,锁钉一断,则固定力减弱,因而出现轴线不正,骨折不愈

C.断端的生理压力:锁钉于骨折两端加锁钉后,骨折端失去肉张力不利于骨折,需于术后一定时间,去除一端锁钉,以成动力性固定,而IESN虽然固定达稳定强度但非“死固定”骨折端可接受生理压力。

②临床面:

A.手术操作:IESN较简单,不需扩不需锁钉,手术在半小时左右完成Muller报道用UTN手术为1h。

B.固定可靠:本组IESN治疗骨折34例均获愈,时间平均3.9个月,无不愈,无轴线不正,无断钉。

C.由于不扩复位不剥离外膜,保持骨折周围软组织供,固定等优点更较符合生原则。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下一篇 茴香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