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

前认为,型慢性高原病(mixed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是既有低氧性红细胞增生过多,又有动脉高压所致高原心脏病为表现的慢性高原病。型慢性高原病多发生于久住高原的平原移居者及少数世居者,一般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儿童少见。据报道,南美洲安第斯高原世居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喜马拉雅山地区世居者,推测认为,可能与人群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居住时间要比安第斯高原较长有。(......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型慢性高原病多发生于久居于高原的平原移居者及少数世居者,一般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儿童很少见。此外,吸烟、肥胖通气征、睡眠呼吸紊乱等亦是造成高原人低氧血症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

(二)发病机

型慢性高原病以红细胞增生过多、动脉高压和严重低氧血症为特征,而呼吸驱动减弱起的通气是发生本病的基本因素。

与同海拔高度的正常人相比,本病的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增高,而且出现各种临床症状。Winslow对8例严重红细胞增多病人进了放治疗,5周治疗后细胞比容从75%降到45%,动脉压下降,输出量增加,并且运动能力明显提高,但临床症状的改善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由于红细胞增生过度使液黏度增加,流缓慢甚至小成,致氧运输能力减弱。同时,因病人的红细胞2,3-DPG浓度异常增高,使血红蛋白氧解离线显著右移,液在部摄氧能力减弱,动脉氧饱和度进一步下降。造成红细胞增生的原因可能与通气驱动减弱起的通气

显著动脉高压是本病的另一特点。Hultgren在秘鲁(4540m)检查了3例慢性高原病即型慢性高原病的流动力的变化,平均动脉压50mmHg,房压9mmHg,细胞比容72%,功能正常。当病人吸入100%氧时,动脉平均压下降到30mmHg,但仍高于同海拔高度正常人水平。高原缺氧是发生动脉高压的本原因。长期持久的动脉高压使右负荷加重,右肥厚以及衰竭;同时,低氧性管收缩以及动脉高压,可使动脉发生改变,管中层平滑增殖,从而管腔狭窄,环阻力增大。缺氧起的动脉高压以及改变的机制很复杂,它包括神经体液、化介质、离子通道等因素参与(详见高)。

通气/流(V/Q)比值失常及分流:慢性高原病病人A-aDO2明显大于正常人,这可能与V/Q比值失调有。在正常情况下通气流分布必须均匀协调,即V/Q比值为0.8。型慢性高原病,因低氧性动脉不规则收缩,使流不均匀灌注,以及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完全塞,和(或)液黏度增高,成等,均可导致毛细管的总面积大为减少,生理无效腔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通气量正常而流量减少,使二者比值增大,病变区的体未能充分进交换,出现低氧血症。另外,有个病人即使吸入高浓度的氧则不能改善低氧血症,这可能由于显著动脉高压起的动.静分流所致。

症状

本病常见于长期居住在海拔3500m以上高原,Hultgren描述了1例典型Monge病的临床表现:患者43岁,英国工程师,他在秘鲁莫罗科查(4500m)工作1年后头痛头晕食欲减退,疲乏,失眠,工作能力及效率明显降低,体检压及率正常,面颊及严重发绀动脉第二音亢进和分裂;细胞比容72%,白细胞计数正常;电图右室肥厚,胸部X线动脉段凸出,室中度扩大;右导管检查,动脉收缩压52mmHg,舒张压26mmHg,平均压40mmHg,房压7mmHg,他离秘鲁回英国症状逐渐消失,动脉压恢复正常,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头痛头晕,感觉异常,记忆力减退,睡眠紊乱包括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运动耐力降低等。

体征

由于显著的红细胞增多和低氧血症,病人的面部,尖,朵,手指()显著发绀,甚至呈暗红黑色,个人可有杵状指压正常或较低,舒张压轻度增高,压变小,率轻度增快,但一般不超过100次/min,右胸骨尖搏动增强,检眼镜见动脉,静扩张,动脉第二音亢进或分裂,动脉瓣区和/或尖区闻及Ⅱ-Ⅲ级吹收缩期杂音,重者出现尿少,肝脏肿大,面部及下肢水肿等。

诊断

诊断标准

1.在海拔3500m以上发病,于久住高原的平原移居者和少数高原世居者亦可发生,临床症状头痛头晕,疲乏无力,感觉异常,失眠或嗜睡,发绀等。

2.血红蛋白>200g/L,细胞比容>65%和红细胞数>6.5×1012/L。

3.有显著的动脉高压和极度右室肥厚征象,包括超声动图检查,右室流出道>33mm,右室舒张末期径>23mm;胸部X线,右下动脉干横径>17mm,右动脉干横径与气管径比值>1.10;右导管检查,动脉平均压>25mmHg。

4.排除其他慢性疾病。

5.转至低海拔地区病情逐渐好转。

诊断

本病要影响右功能,出现显著的右室肥厚扩大,甚至衰竭,但有时也可同时累及左功能,因此,除了与肿,病,先病等进外,也应与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湿心脏病,病毒性肌病相鉴

检查

液中红细胞数异常升高。液中血红蛋白浓度也异常升高。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均正常范围,与同海拔高度健康人相同。骨髓粒细胞系统要特点为红系统增生旺盛,红系占有核细胞的33.3%,以中、晚幼红细胞为明显。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统无明显变化。酸碱度(pH值)测定pH降低。分析表现为显著的低氧血症,PaO2降低。PaCO2增高。A-aDO2增高。标准碳酸氢盐相对性高碳酸血症功能除了小道功能轻度异常外,其他无明显变化。小道功能表现在病人的容积增高.用力呼中段流量降低。

电图以室肥厚为要表现,电轴右偏,极度顺钟向转位,型P波或尖峰P波,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右室肥厚伴有劳损等。仅少数病人P-R及Q-T间隙延长及双室肥厚。右室肥厚动脉高压呈正相

最大中段呼流速临床上有时高病与病较易混淆,前者是慢性缺氧起的管损伤性疾病,而后者是由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所致的道阻塞性疾病,故功能检查对两者的鉴具有重要价值。高病病人仅轻度小道功能障碍,要表现在用力呼中段流量(FEF25%~75%)、量(CV/VC%)等降低。

超声动图:特是多普勒超声动图,是最理想的无创伤性定量化诊断动脉高压的法。超声动图要表现为右室流出道扩张,右室径增大,右室流出道增宽而左房径无明显变化,右室流出道与左房径比值增大;右室前壁厚度也增加。中华医会高原医会制订的高原心脏病诊断标准是:右室流出道>33mm,右室舒张末期径>23mm。

X线检查:多数病人增多和可同时存在,有的病例门影扩大,纹理增加。心脏改变为动脉段凸,锥膨隆,有的甚至呈动脉样凸;房和(或)室增大,心脏呈二尖瓣型,右下动脉外径增宽。个病人也可出现左室都增大。高病X线诊断标准:右下动脉干横径>17mm,右动脉干横径与气管径比值>1.10。

并发症

并发部感染,水肿衰竭。

治疗

(一)治疗

最有效的治疗是转至低海拔或平原地区。对继续留在高原的轻型病人,休息和低流量吸氧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但重型者若出现衰竭,应劝离低氧环境。据报道,病人转至低海拔地区3~4个月后临床症状可明显改善,血红蛋白、细胞比容、液黏度等下降至平原正常值。电图右室肥厚减轻,动脉压下降,容量减少。病人在平原恢复后如再返回高原时症状又可重现,并且可能会加重。Winslow等对重型慢性高原病病人进治疗后,流动力氧分压明显改善,运动耐力提高。其他药物治疗基本上与高红症和高病相同。

(二)预后

慢性高原病发生的出管病相对少见,一旦发生则症状严重,多数预后不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荷莲豆菜

下一篇 荷莲豆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