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椎骨折
发病机理
本病发生于由高处落下的物体撞击于头顶部,或由高处坠落,头顶垂直触地所致。寰椎连接枕骨和其他颈椎,是一节非典型的脊椎,外观呈椭圆环状,无椎体,在环形两侧增厚变粗,称之侧块,其上下表面为斜向内前方的关节面。从侧块伸出的前后椎弓在伸出部位为寰椎最薄弱部,也是最常见的骨折部位。当暴力和反作用力聚积作用于寰椎时,因寰椎上下关节面的内向性,暴力和反作用力的合力使寰椎侧块受到离心性暴力,从而在寰椎前后弓与其侧块连接处的最薄弱部位发生骨折,这种骨折也称为Jefferson骨折。其特点是寰椎骨折呈四处对应的骨折,形成四块骨折段,即两个侧块和前后两弓。当暴力作用方向不正,仅作用于头部一侧或当头部倾向一侧受到暴力时,可致一侧椎弓骨折,偶尔也可引起侧块骨折。
寰椎损伤的机制为轴向压缩-后伸,并非单一一种模式,其中大多系由来自头顶部的纵(轴)向挤压的暴力所引起。除高处重物坠落引起外,高台跳水时头顶直接撞击池底为其另一多发原因,且后者易当场死亡。此类伤者多伴有脑外伤。由于受伤时垂直暴力通过枕骨髁向下传导,使两侧寰椎侧块多呈分离状。寰椎骨折的骨折线一般好发于结构薄弱的前、后弓与侧块的衔接处,寰椎侧块移位的程度不同,对椎节的稳定性影响也不同 当侧块向两侧方移位大于7mm时 表明横韧带断裂,并加重了寰椎、枢椎间的不稳定和寰椎向前的移位。移位间距愈大稳定性愈差,尤其是当头颈处于仰伸位时,骨折块多向四周移位,致使该处椎管扩大,因此少有神经症状。当头颈处于屈曲状态时,则易引起寰椎前弓粉碎性骨折。由于致伤物先作用于头顶部,因而齿突及其后方的寰椎横韧带也易伴有损伤,如横韧带完全断裂,则齿突后移并压迫脊髓,可立即引起死亡或出现四肢瘫。
症状
临床表现:
1.颈痛 较为局限,可通过枕大神经向后枕部放射,活动及加压时加剧,而在休息及牵引下则减轻。
2.压痛 在枕、颈部均有明显的压痛,颈后肌组多呈痉挛状。
3.活动受限 因疼痛而使头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尤以旋转动作为甚。
4.枕大神经症状 约半数病例可有枕大神经放射痛及沿该神经的压痛 这主要是由于局部外伤性反应及血肿压迫与刺激所致。
5.脊髓症状 在经过现场处理及分类送至医院治疗的患者中,约10%~15%伴有完全性脊髓损伤;不完全性脊髓伤占15%~20%;60%~70%可无脊髓症状,但常伴有颈椎不稳现象,患者喜双手托头。
诊断:
1.外伤史 除直接从询问中获取外伤史外,对昏迷的病例尚可从头颈部有无皮肤挫裂伤或头部皮下血肿以及颅脑损伤的特点等进行推断.
2.临床特点 如前所述,除脊髓受损症状外,主要是后方枕颈处的颈椎局部症状。
3.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应包括正位 侧位及开口位。侧位片上可显示寰椎前后径增宽;开口位可发现寰椎左右增宽,且与齿突的距离双侧常呈不对称状。如双侧侧方移位总和超过7mm者,则表示寰椎横韧带断裂,易引起意外,应注意。
(2)CT检查: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的数量、走向及骨块位移等情况。
(3)MRI检查:对骨折的观察不如前者清晰,主要用于伴有脊髓症状者,并有利于对寰椎横韧带断裂的判定
检查
1、投照X线片
投照开口位X线片,侧位X线片,并在开口位片上测量了解寰椎压迫骨折与寰枢椎不稳的情况。正常的寰椎侧块外缘与枢椎关节突外缘在同一直线上。寰椎骨折者双侧侧块向外移位,侧块外缘超过枢椎关节突外缘,测量侧块向外移位的距离,两侧之和超过6.9mm,表明寰椎横韧带断裂,导致寰枢不稳定,侧位X线片上可见到寰椎后弓双重骨折,骨折线经过椎动脉沟。
2、断层拍片及CT扫描
断层拍片及CT扫描为了解寰枢区损伤细微结构的变化,宜采用断层拍片及CT扫描,常能显示寰椎暴裂的骨折分离状况,对确定其稳定程度是有益的,还应注意寰椎侧块内侧缘撕脱骨折,因其是横韧带撕裂征象,提示骨折不稳定。
治疗
一旦拟诊寰椎骨折 应先将头颈部制动,并力求在牵引下对其进行各种检查与处置。对诊断明确者.可按以下两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1.单纯型 指不伴有颅脑损伤及脊髓神经症状者,一般用Glisson氏带以维持重量(1.5~2.0kg)牵引5~10天,再以头-颈-胸石膏固定10~12周。
2.复杂型
(1)伴有脊髓神经症状者:需采用颅骨牵引,观察神经症状的恢复情况,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对这类病例一般均需行气管切开,待病情稳定,神经症状基本消失后再按前法治疗;卧床牵引时间一般不少于3周。
(2)伴有颅脑等其他损伤者: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等的更为严重的损伤,但应注意对颈部的制动与固定,以防听之任之而引起意外。
(3)对手术疗法应慎重:这种损伤的早期阶段一般不应采取手术疗法,以防由于过多的搬动而引起或加重颈髓损伤,但对晚期病例,尤其是当神经症状恢复到一定程度,即停止不前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可行减压+枕颈融合术。
预后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