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性碱中毒
临床分类
根据发病情况分为急性及慢性两大类。
患者PaCO2每下降10mmHg(1.3kPa),HC03-下降约2mmol/L。
患者PaCO2每下降10mmHg(1.3kPa),HCO3-下降为4~5mmol/L。
流行病学
传染性
不具有传染性。
好发人群
各种人群均可发生。
疾病病因
总述
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通气过度综合征、中枢神经疾病、药物中毒、低氧血症、人工辅助呼吸使用不恰当等。
基本病因
如癔症、神经质的患者因行大而深的呼吸,CO2呼出过多而发生阵发性呼吸性碱中毒。
2、中枢神经疾病
如脑炎、脑膜炎、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等,呼吸中枢受病变刺激而引起通气过度。
如水杨酸、麻黄碱中毒可刺激呼吸中枢致过度通气,呼出的CO2过多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
4、低氧血症
由于吸入气的氧分压降低,外呼吸功能障碍(肺炎、肺栓塞、支气管哮喘等其他疾患),可因缺氧而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使二氧化碳排除过多。
5、人工辅助呼吸使用不恰当
6、妊娠
妊娠有中等程度的通气增加,目前认为系黄体酮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作用,一些合成的黄体酮制剂也有此作用。妊娠反应期因呕吐、饮食不足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妊娠反应期过后则可发生呼吸性碱中毒,有时引起手足搐搦。
7、其他
疾病症状
总述
呼吸性碱中毒常可引起通气过度,随着碱中毒情况的不断加重,还可出现相关神经肌肉症状、心血管症状等,有时还可伴有原发的相应症状。
典型症状
1、呼吸道症状
呼吸性碱中毒时由于血游离钙降低而出现神经肌肉激惹症状,表现为四肢及唇周发麻、刺痛、肌肉震颤、手足抽搦等。
4、其他
严重者有眩晕、昏厥、视力模糊等表现。
并发症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此时血pH值的变动取决于呼吸性和代谢性因素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程度。PaCO2和HCO3-浓度显著降低,且两者的降低程度均超过彼此代偿所应达到的范围。可见于以下情况:
患者因肾排酸保碱障碍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又可因发热刺激呼吸中枢引起通气过度,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感染及血氨升高均可刺激呼吸,使CO2排出过多,肝功能不良可引起乳酸代谢障碍并发代谢性酸中毒。
血中大量水杨酸可直接刺激呼吸中枢,使肺通气过度导致呼吸性碱中毒,血液中水杨酸过多使有机酸增加,消耗HCO3-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疾病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会详细的询问患者的病史,然后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有无异常体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行血气分析、电解质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会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之后可能会对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初步了解病变的严重程度。
实验室检查
能快速、准确地了解血pH、PaCO2、AB和SB、BB和BE,有助于呼吸性碱中毒的诊断。
2、电解质检查
可以了解体内电解质是否异常。呼吸性碱中毒会继发性低钾血症、低钙血症,通过电解质检查可了解病情严重程度,给医生的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帮助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其他检查
疾病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再结合血气分析、电解质检查等检查结果,通常可作出诊断。诊断过程中需区分是原发还是继发,其发病是急性还是慢性。急性的发病变化快,机体的代偿来不及充分动员,其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与慢性发病有很大的差异。
鉴别诊断
根据血气分析结合有呼吸增强,确定原发性呼吸性碱中毒后,还应鉴别与增加换气有关的疾病或其他因素。机体对急性和慢性低碳酸血症的反应是不同的,确定呼吸性碱中毒的酸碱失调是否得到纠正,一般要比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困难得多。呼吸性碱中毒除不可能与呼吸性酸中毒合并存在外,它可以与代谢性酸碱失衡形成二重甚至三重性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进行治疗前应首先明确原发病因,然后积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使症状快速缓解,并给予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的对症处理。
对因治疗
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积极进行相关治疗。随着原发性通气过度病因的纠正,急性呼吸性碱中毒可很快得到自然改善。但重症患者大多数需要使用机械通气,以限制通气过度。
急性期治疗
重症患者可能需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限制通气过度。
一般治疗
1、过度通气时,可用纸袋罩住口鼻,增加呼吸道死腔,可减少CO2的呼出,以提高血PaCO2。
药物治疗
有手足抽搐的病人,可给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有精神因素者适当给予镇静剂。
相关药品
葡萄糖酸钙
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疾病预后
疾病日常
总述
日常合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个人安全,同时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
1、心理特征
由于对疾病的不理解或恐惧,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焦虑、不安等异常情绪,严重者可能因心理压力过大,影响治疗。
2、护理措施
(1)患者应调整心态,不要对疾病产生畏惧心理,可以多和医务人员沟通,了解疾病的相关治疗措施及效果,建立治疗的信心。
(2)家属也要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多鼓励、安慰患者,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陪伴患者共同战胜疾病。
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可擅自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以防耽误治疗,引起不良后果。
生活管理
1、保持休息环境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有利于促进患者恢复。
2、规律作息,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3、病情允许时,可适当活动锻炼。
4、注意自我保护,避免跌倒等不良意外情况发生。
5、外出时注意保暖,避免发生呼吸系统病变,加重病情。
复诊须知
疾病饮食
饮食调理
合理饮食,均衡膳食,保证机体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摄入充足,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促进机体恢复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可多吃鸡蛋、瘦肉、等高蛋白食物。
2、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3、还可多吃富含机体所需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香蕉、紫菜、桂圆等。
4、规律饮食,必要时可改变烹调方式来提升食欲。
饮食禁忌
1、避免暴饮暴食。
3、避免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疾病预防
预防最好的措施是应积极处理原发疾病。用纸袋罩住口鼻,增加呼吸道死腔,减少CO2的呼出和丧失,以提高血液PCO2。也可给病人吸入含5%CO2的氧气。如系呼吸机使用不当所造成的通气过度,应调整呼吸机。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可消除手足抽搐。
就医指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