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脏海绵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除皮肤和黏膜外,肝脏是海绵状的最好发部位,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多见于肝脏表面,其体积从针尖至核或儿头大小,严重者可占据整个肝脏,向部明显膨出。肝脏海绵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除皮肤和黏膜外,肝脏是海绵状的最好发部位,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多见于肝脏表面,其体积从针尖至核或儿头大小,严重者可占据整个肝脏,向部明......
目录

疾病概述

肝脏海绵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除皮肤和黏膜外,肝脏是海绵状的最好发部位,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多见于肝脏表面,其体积从针尖至核或儿头大小,严重者可占据整个肝脏,向部明显膨出。

海绵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多见,平均年龄50岁,男女比例1∶(1.25~6),也有男性发病较高的报道。

疾病描述

肝脏海绵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除皮肤和黏膜外,肝脏是海绵状的最好发部位,可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多见于肝脏表面,其体积从针尖至核或儿头大小,严重者可占据整个肝脏,向部明显膨出。肿质地柔软,切面呈蜂窝状,充满液,有弹性,可压缩。肿初发生时不产生任何症状,逐渐长大后因压迫周围脏器起一系列症状,也可导致力衰竭等并发症。随着体逐渐增大,若不予治疗,可发生破裂起大出的危险。

症状体征

本肿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病史可追溯到多年以前。据临床表现分为:

1.无症状型 此型占绝大多数(80%以上),终身无任何感觉,多在健康体检常规B 超检查或部手术时意外地被发现。

2.有症状型通常肿直径超过4cm以上时,可出现症状。常见的症状有:

(1)部包块:半数以上患者有此体征。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软硬不一,随呼吸上下移动,有的在包块部听诊可听到传导的管杂音。

(2)肠道症状:可出现右上隐痛和不适,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食后胀饱和消化不良等。

(3)压迫症状:肿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困难;压迫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胆囊积液;压迫门静系统,可出现脾大腹水;压迫脏,可出现呼吸困难不张;压迫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等。

疾病病因

海绵状的确切发病原因不明,有以下几种说。

1.发育异常前普遍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发育异常,起肿样增生而。有些在出生时即存在,或在出生后不久即能看到,亦说明为先天发育异常。

2.其他毛细组织感染后变,导致毛细管扩张;组织局部坏死后管扩张成空状,其周围管充、扩张;区域性环停滞,致使成海绵状扩张;后,机化管再通后管扩张。

病理生理

海绵状管扩张式呈膨胀性生长,并非是以新生管增生为的恶性增大。分泌因素的改变对生长有一定影响。妊娠期或激素会使迅速增大而出现症状海绵状大小不一,小至针头样,大的可重达10 余kg。肉眼观为紫红色或蓝紫色,可呈不规则分状,界限清晰,有不规则的纤维性包膜,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有弹性感及压缩充盈现象,亦可因纤维化而坚硬。多数常可见到退性病理变化,如包膜纤维硬化、陈旧性机化、玻璃样变伴有原增加甚至钙化。海绵状一般位于包膜下,也可深居于实质,此时表面可呈凹陷或隆起,与周围实质分界明显。海绵状囊肿腺瘤,很少与硬化同时存在。前为止,文献资料未见海绵状恶变的报道。切面为网眼状,依据其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以下4 型。

海绵状:最常见。一般所谓的就是指海绵状。切面呈蜂窝状,充满液。光镜下可见大小不等的囊状窦,窦壁衬覆一层皮细胞,常充满红细胞,有时有成,窦之间为纤维组织所分隔,偶见有被压缩的细胞索,大的纤维分隔管和小管,纤维分隔和管腔可发生钙化或静成。体周围常有一层纤维包膜与正常组织分界。硬化管腔塌陷或,间隔纤维组织极丰富,呈退性改变。皮细胞皮细胞增生活跃,易恶变,常与皮细胞肉瘤相混淆。毛细:少见。其特点为管腔狭窄,间隔纤维组织丰富。

诊断检查

诊断:海绵状的诊断一般不难,绝大多数可通过无症状、无炎史,AFP(-),结2 个或2 个以上的典型影像表现而确诊。

实验室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帮助不大,一般功能均正常,酶活性不高。少数患者有红、白细胞及减少,切除后可恢复正常。象变化在巨大海绵状病例中较为常见。长海医院外科80 年代报道的一组40 例直径在15cm 以上的巨大海绵状患者中,有半数血红蛋白在1.55mmol/L(10g)以下,最低仅0.96mmol/L(6.2g);有3/4 病例的白细胞计数在5.0×109/L 以下,最低仅2.2×109/L;有1/3 患者计数在100×109/L 以下,最低仅40×109/L,上述变化手术切除后均恢复正常。其贫血减少可能与成,从而破坏红细胞和消耗大量

其他助检查:肝脏海绵状的诊断要依赖于影像检查:

1.超声检查 近70%的呈强回声,且部回声均匀,余者可呈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回声,如有钙化可见强回声后伴声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流信号少见,部分可出现中央部池样充填。

2.CT扫描海绵状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且密度均匀,大的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星、裂隙状或不规则偶见钙化,呈或不定强回声,病灶边缘通常清晰光滑。典型者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随后增强区进性向中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显示“快进慢出”的表现。直径小于3cm的增强扫描表现较为复杂,可有以下表现:病灶早期呈高密度强化,也有的病灶强化不显著,低于正常组织,延迟扫描所有病灶均呈等密度充填。个病例始终无强化,延迟扫描也无充填,此类管壁很厚,管腔狭小,造影难以进入。

3.核素肝血池扫描 对肝脏海绵状的诊断价值较高,用99mTc 标记红细胞,有流的地即可显像,流丰富或淤滞者核素浓聚。肝脏海绵状表现为5min 始在的部位有放射性核素浓聚,逐渐增浓,1h 后仍不消,这种缓慢的放射性过度填充现象是诊断肝脏海绵状的特征性依据。

4.MRI 检查 表现为长T1 长T2 信号,T2 像呈相对高信号,呈“灯征”。

5.动脉造影 系一种有创性检查法,对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早期注药后2~3s 病灶周边即有染色,造影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 以上,造影的这种快进慢出的现象是的典型特征,称之为“早出晚归征”。有人提议,对肝脏海绵状的诊断,凡超声检查提示直径约3cm 大小的局灶占位病变,应以CT 或MRI 来验,结果不相符者应作肝血池扫描或动脉造影检查,鉴困难者可超声导下穿刺活检。过去对可疑肝脏海绵状穿刺活检强调用细针,但细针穿刺活检结果表明,约50%肝脏海绵状镜下难以观察到典型的结构,仅以涂未找到肿细胞等依据诊断肝脏海绵状。近5 年来,董宝玮等对有安全入路(穿刺针道过至少1cm 正常实质再进入肿块)的肝脏海绵状采用18G 粗针穿刺,可得到较大的组织标本,确诊率可达90%。由于穿刺过程采用切割式的自动弹射活检装置,切割速度快,因此与用20G 细穿刺针相比,出等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提高,在掌握好适应的情况下可以推荐用18G 穿刺针活检。

鉴别诊断

海绵状要与肝癌的其他良性病变相鉴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我国发病率很高。故明确在体检、超声中发现肝脏占位诊断有助于及时选择适的治疗。

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多有慢性乙型炎、硬化的病史,有功能异常和AFP 升高,对于AFP 不高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可通过病史、体检以及超声、CT 等检查来鉴,如CT 平扫为低密度灶,无包膜边界不清,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增强,均支持原发性肝癌,如大病灶中坏死出也可致密度不均。转移性肝癌,多为多发,有消化系统原发灶。

2.棘球蚴病 病人有牧区生活史,有羊、犬接触史,包虫皮试验(Casoni 试验)阳性,嗜酸性细胞计数增高。

3.寄生囊肿 孤立单发囊肿易与海绵状,只有少数多囊有时可能与海绵状混淆。多囊50%以上多囊,病变自始即为多发性,大多满布肝脏,超声、CT 示病变为大小不等、边界光滑、完整的囊腔,可能有家族遗传因素。

4.其他腺瘤肝血皮细胞肉瘤,均少见。前者虽发展也缓慢,但肿块坚硬似橡皮;后者发展较快,具恶性肿特征,多见于青少年。

治疗方案

海绵状的治疗取决于肿的大小、部位和生长速度等。对于直径小于5cm 且无任何临床症状生长实质者,不需特殊处理,可门诊随访,B 超观察体的变化,如有明显增大再手术治疗;而直径大于5cm 或有临床症状者,因体增大出现对周围脏器的压迫症状和对心血管系统的不利影响,或可能出现体破裂危及生命者,则应进有效的治疗。前,对的治疗法,要有切除术、捆扎术、动脉结扎术,动脉栓塞术、冷冻治疗、微波固化术、硬化注射术和放射治疗等。

1.切除术 切除术仍然是前治疗最好的法。但因供丰富,术中极易出,特是巨大的海绵状,由于肿挤压邻近脏器,局部解剖系移位,手术难度更大,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对单发,尤其是位于周边或病变局限于的一侧者,可作局部切除、切除或半切除术;如病变范围已超过半,余明显代偿增大,且无硬化功能正常者,可作切除术。国一组1120 例患者中,手术切除有683 例,其中1 例46 岁男性患者为肝脏特大海绵状,肿体积63cm×48.5cm×40cm,占据右三右三切除术,肿重18kg(图2),术后恢复顺利,至今已24 年,情况良好,可参加正常劳动。

对病变已累及第一、二门或病变广泛,压迫邻近脏器症状者,也应尽量将要病变或压迫邻近脏器的段切除,余下的少量残可进捆扎术或放射治疗。另有1例53岁男性患者,病变位于左外及右三上段靠近第二门,整个左外被肿占据,大20cm×10cm×10cm,作了左外切除,术后残60Co照射50Gy,至今已30年情况良好,残未见增大。切除治疗要问题是如何控制术中出。特是巨大,由于供丰富,体大,解剖变位,加上体本身容易出,从而增加了手术难度,且可能起术中难以控制的大出,所以,海绵状切除术时如何控制出,是手术成功的键。总结683例手术验,除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显,一般作肋缘下斜切,如果肿位于右半,切可自剑突沿右肋缘下至右第12肋;如果肿位于左半,显困难,则可以采用双肋缘下“人”,这样可充分显便于操作;对于需右三切除的巨大,必要时可作胸

(2)充分游离肝脏,在分离肿和切前,可先结扎患侧动脉,使肿缩小、变软,有利于手术操作。通常采用先在十二指肠韧带处放置一橡皮管,以阻断入肝血流,更便于分离和切除肿,且可防止手术过程中大出。切前应仔细分离、切断和结扎周围诸韧带及粘连组织,使肿和患侧肝脏充分游离,游离的程度以达到术者可以用手握住切线并控制创面出为原则。对于右巨大已达下腔静前壁者,充分游离右侧肝脏后,可以将肝脏向左侧翻转,仔细分离,暴下腔静前壁的短静,逐结扎,以免切时撕破下腔静壁或拉断短静

(3)切应在常温下阻断门后进,每次阻断时间为15~20min,如1次阻断未能切下,放松3~5min后,再第2次阻断,直至把肿切下为止;如果有可能,可以选择性地阻断患侧肝脏门,这样可以延长阻断时间。

(4)切线的选择,切线应选在偏向或靠近正常组织处,用管钳边钳夹、边切断结扎所有断面管和管。直至肿完全切除。多发性病变广泛,需作局部或切除者,应注意切线尽量靠近正常组织,不然易起大出;切忌在体上切割或缝扎,以免造成渗不止;待切除后,小的可用捆扎法处理。

(5)肿切除后,应对创面进彻底止,活动性出可以“8”,无明显出后,可用一游离网膜覆盖创面并缝固定,也可用对拢缝创面。后腹膜粗糙面予以缝下置双套管持续负压吸

(6)对巨大海绵状切除时,术前还应从颈外静或颈大隐静放置中导管房附近,供输液或输或术中测量中压用。因体可压迫下腔静,造成静回流不畅,故全部输液输应在上肢进,并常规显一侧动脉,以便在大出时作紧急动脉用,以利提高手术安全性。

2.捆扎术对直径在15cm以下、多发性小切除后其他在的小,均可采用捆扎术。在采用捆扎术治疗时,亦应先预置门阻断管。切断韧带,使充分游离后,阻断第一门进而使缩小,然后用手指轻压体,用大号弯圆针,7号或10号丝线从靠近的正常组织进针,并过肿基底部,再从肿另一侧正常组织出针,暂不结扎,依大小,用同样法间断或“8”(针1~1.5cm),缝整个体,然后逐一收紧打结。捆扎时应注意进针不可体,以免放松门阻断后,从针眼处发生大出。这种法能很好地达到控制生长的。

3.动脉结扎动脉栓塞术 对多发性或病变范围极大,已侵犯大部分组织或紧邻大管,无法切除者,可作动脉结扎或栓塞术,据病变范围可作右、左或固有动脉结扎术。结扎后大部分肿可变软缩小,该法对囊状的疗效甚为满意。在肿缩小的基础上,术后加用放射治疗可促使肿机化变硬,对改善症状、控制肿生长有一定的作用。在一组收治的1120 例中,有33 例动脉结扎或栓塞术,其中1 例34 岁女性患者,其上界达右锁骨中线第4 肋间,下界达右肋缘下14cm,剑下12cm。术中见侵犯全,无法手术切除,固有动脉结扎术。术后1 个月肿明显缩小,下缘在右肋缘下9cm,剑下9cm。后60Co 照射60Gy,肿继续缩小。

随访21 年,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 肋间,下界右肋缘下2cm,剑下3cm,质地变硬,患者体重增加,功能正常,已恢复工作。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对已确诊为海绵状且手术切除可能性较小的患者,可动脉动脉栓塞术,亦能达到控制发展的的。常用的栓塞碘油、微球(清蛋白微球、明胶微球及乙基纤维素微球等)、吸收性明胶海绵等,亦可用记忆金钢圈永久性栓塞。据病变范围可左或动脉栓塞,通常无不良反应,术后大部分患者可见肿缩小。

4.冷冻治疗 对既不能手术切除,又无法作动脉结扎海绵状,且动脉动脉栓塞失败者,可在门阻断、肿变软缩小后,再用冷冻疗法。一般用液氮,温度最低可达-196℃。冷冻法大致有3 种:①接触冷冻:将冷冻头置于组织表面加压冷冻,可产生半球冻块,冷冻深度约为冷冻面积的半径;②插入冷冻:用针冷冻头插入,以达到较深部位的治疗;③液氮直接喷冻:适用于表面积较大的弥漫性浅表病变。冷冻时间取决于冷冻法、病灶大小和深浅度。通常冷冻15min 可达80%~90%最大冷冻效应,故一般单次冷冻15~30min。在快速冷冻、缓慢自然溶解过程中,能使冷冻区产生凝固性坏死。术中可用2 支热电偶针分监测冷冻区及边缘组织的温度。在门阻断下冷冻1 次效应相当于不阻断门冷冻的2~3 次。术后ALT 可有一过性升高,多在1~2 周恢复正常。胆囊及一、二级管冷冻后有破溃漏的危险,故对位于门部的不宜采用此法。

5.微波固化术对巨大无法暴门或第一、二门受侵犯,范围太大无法切除者,可采用微波固化。对因体巨大妨碍门显者,可先微波固化至体明显缩小后再切除。对于无法切除者,单纯做微波高温固化治疗亦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在1120例患者中,采用微波固化治疗巨大23例,最大体直径26cm。全部病例肿固化治疗后,肿直径可缩小70%~90%,解除了压迫症状,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其中2例分于术后3个月、20个月对缩小后的作手术切除,切除标本中可见已完全纤维化。

6.硬化注射术最常采用的是B超导下鱼肝油酸钠注射术。对于少数有严重心血管或呼吸系统疾病不宜手术治疗的小者,可采用此法。其他常用的硬化车前子素、明矾及体32P等。但本治疗法对巨大的海绵状,则因肿较大,运丰富,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7.放射治疗单纯放射治疗效果多不满意,一般是作为动脉结扎或栓塞术后的助治疗,或手术时已切除,尚有残存少量组织的情况下放射治疗。术中可对残存组织银夹定位,术后小视野放射治疗,效果较好。对单纯放射治疗者,多有功能损害,且预后不良。

8.特殊情况下海绵状的处理

(1)部其他手术时偶然发现,此时既要的部位、大小,又要考虑到原来手术的复杂性及污染程度。若位于的下缘或左外,范围不大,容易切除处理者,且原手术为胆囊切除或次全切除等,可考虑同时切除;反之,若作十二指肠穿孔或结肠切除等污染较严重的手术,不宜同时施切除,待以后择期切除为好。

(2)妊娠:原来拟诊或已确诊为巨大的海绵状的妇女,妊娠发展较快且有破裂危险,故在妊娠3个月,最好切除,并终止妊娠。若妊娠已超过8个月,为防止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破裂,亦应尽快采取切除术。

中医诊治  中医为:症瘕)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小者可无症状,大者则可以食欲不振、嗳、胁胀痛等症状。西医对此病治疗张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动脉结扎等。许多患者因此惧怕手术,求治于中医。本病属于中医症瘕范畴。中医古籍对症瘕颇多认为是七情内伤,导致肝气郁滞,气滞瘀,瘀积日久,则成症瘕

 本病的病因气滞瘀者为多件,或因饮食失脾虚失运,水湿不化,聚而成,与相结聚积而成症瘕。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行气疏肝、活化瘀、软坚结为,但在具体治疗中应分辨气滞瘀之偏重。如以瘀为,就采用以下药物:羚羊骨水牛角牛黄赤芍清热凉血止痛;柴胡黄皮核、素磬针等理气开郁丹参红花化瘀;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结、走窜经络。如以气滞,就采用以下药物:柴胡郁金黄皮核、素磬针等行气解郁;配丹参红花三棱莪术大黄化瘀;山甲、皂角刺、川足软坚结、通止痛。再配服“熊胆”和“透热疗法”,疗效更佳。症瘕之症,与一般的气滞瘀病症不同,其往往淤积日久,非单纯行气之法可以奏效,故在选用药材时,在用行气、活药的同时,配山甲、皂角刺、川足,不仅能软坚结,而且能通止痛,具有独当一面的功效。

 注1“熊胆

 熊胆珍珠、田七、牛黄,适量,干,研为细末调匀,每服一克。

 【功能】 通窍止痛,活化瘀。

 注2“透热疗法”

 :硫磺末30克 朱砂12克 雄黄12克。

 【制作法】 将硫磺末置铜杓中微烊化,加入雄黄朱砂调匀,倒在铝平盆中冷却成状。

 

 法夏星各30克 木香两头尖各18克

 【制作法】 上药研末,蜂蜜调成膏状,捏成栗子大小中凹陷之座。

使用

 置座于需要的穴位上(本病需取章门和期门)插入瓜子大的药片于凹陷处中,用点燃,以皮肤灼热感为度。熄,外棉垫固定,3小时后除去药。每天1~2次。

功能

 温行气结。

 注3 疏通分流:清理

 "清理"独具舒理气,养阴敛,软坚化结之功能,药效研究表明:

 1、该药对模型动物有明显缩小作用。

 2、该药对体外培养的动脉平滑细胞的细胞周期中S期DNA成明显抑制,G2期细胞比例增加,有阻止细胞进入M分裂期的作用。

 3、以四氯化碳诱发大损伤,该药对肝脏有明显保护作用,细胞浑浊、肿胀和脂肪变性明显减轻,清ALT值明显下降。毒性实验表明,清理对小的最大耐授量为107.1g,相当于临床用药量的428倍,无不良反应。

并发症

破裂出,可出现上部剧痛以及出休克症状;游离在生长的带蒂肿扭转时,可发生肿坏死,出现部剧痛、发热虚脱。也有个病例因巨大,有动静成,致回心血量增多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力衰竭而死亡。

预后及预防

预后:本病发展较慢,预后良好。但由于某种原因,如妊娠或青年运动员,可因妊娠或剧烈运动促使体迅速增大,或因外伤分娩、体格检查时过重的手法体,均可招致肿破裂,危及生命。Errico报道14例海绵状破裂者,仅救活2例。据报道,儿童自发性破裂者较多,且减少症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成人,因此,对儿童海绵状确诊后应尽早治疗。

流行病学

国外尸检中海绵状的检出率为0.35%~7%,在活检中发现率为20%,约占良性肿的41.6%~70%。海绵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多见,平均年龄50岁,男女比例1∶(1.25~6),也有男性发病较高的报道。报道3160例临床肝脏病例,其中499例肝脏良性肿中海绵状371例,占肝脏良性肿的74.2%,男女比率为1∶1,平均年龄为45岁。统计1992~1997年32例病例,男女比例接近1∶1,平均年龄42岁,占良性肿的78%。婴儿为一种先天性疾病,约占儿童肝脏的12%,发生于新生儿至4岁半以下的幼儿。90%病例在出生后6个月出现体征和症状;女性患儿较多。

生活调理

1、平时应注意保持情舒畅,切忌大怒暴怒。

2、进食不宜过饱,以七八分饱为宜,少食牛、羊、狗肉,忌烈性及辛辣炸食品。

3、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便秘,可加重腹胀、暧症状,严重时用力排便,有发生巨大体破裂的危险,因为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便秘

4、戒烟,不酗

5、常信用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食物:卷菜、菜、萝卜、荠菜等能反抗黄霉素和抑制甲胎蛋白上升。不吃霉烂变质食物,不吃或少吃酸菜、香肠、火腿

6、工作中及做家务活动时防止过度用力,不要手持重物,不宜做剧烈运动,以免增加腔压力,体破裂也出

7、可常做长步等低强度运动。

8、定期复查肝脏B超,注意观察体大小。

生活护理

1.多水减少毒素损肝脏

水可补充体液,增强环,促进新陈代谢,多水还可促进腺体,尤其是消化腺液、胆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除,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2.饮食面:不要暴饮暴食或常饥饿,饥饱不匀的饮食习惯会起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肝脏功能的失调。所以,春季饮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炸、烧烤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3.少饮不吸烟:少量饮有利于通、活、化淤和肝脏之升发。但不能贪杯过量,要知道肝脏代谢的能力是有限的,多饮会伤。据医研究表明,体重60公斤的健康人,每天只能代谢60克,若超过限量,就会影响肝脏健康,甚至造成中毒,危及生命。

4.乐观朗:有利肝气顺调情舒畅,乐观使人健康。由于喜疏恶郁,故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淤滞不畅而成疾

5.注意劳逸结,不要夜,不要易激易怒。

康复护理

一、积极戒烟、戒烟草中有多种致癌物质;长期饮过度,加重肝脏负担,对疾病康复有害。

二、解除患者思想负担,鼓励患者积极参加文娱活动,生活有规律。在病情得到缓解后,应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消除"不治之症"的影响,维持机体正常功能。但在代偿功能减退并发感染的情况下必须绝对卧床休息。

三、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更换污染的被服衣物,保持环境清洁,通良好。常修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造成感染。避免碰撞和挤压水肿部位的皮肤。

四、积极预防褥疮,卧床病人每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腹水并肢体水肿者,应正确掌握记录出入量及测量围的法。

五、饮食调护,特是术后康复期和化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饮食调护,以利康复。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有水肿者不可食咸肉、菜,有硬化食硬、热、刺激性食物。

六、对化疗患者应观察药物毒性反应,如口腔溃殇可用盐水或棚酸水漱,局部涂龙胆紫;脱发者戴假发;定期复查白细胞,如白细胞低于4X109/L,则应暂停化疗,因化疗药品容易抑制造系统并发感染;注意病室空流通。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孟鲁司特钠

下一篇 盐酸克仑特罗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