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田藨
入药部位
地上部分。
性味
味苦、涩,性凉。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1、治痢疾:茅莓茎叶30g。水煎,去渣,酌加糖调服。(《战备草药手册》)
2、治皮炎,湿疹:(薅田藨)茎叶适量,煎汤熏洗。(《宁夏中草药手册》)
3、治汗斑及白泡疮:蛇泡竻茎叶烧灰,和茶油涂。(《岭南采药录》)
4、治外伤出血:茅莓叶适量。晒干研末,撒敷伤口,外加包扎。(《江西草药》)
用法用量
炮制
形态特征
小灌木,高约1-2m。枝有短柔毛及倒生皮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有时5,先端小叶菱状圆形到宽倒卵形,侧生小叶较小,宽倒卵形至楔状圆形,长2-5cm,宽1.5-5cm,先端圆钝,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齿,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密生白色绒毛;叶柄长5-12cm,顶生小叶柄长1-2cm,与叶轴均被柔毛和稀疏小皮刺;托叶条形。伞房花序有花3-10朵;总花梗和花梗密生绒毛;花萼外面密被柔毛和疏密不等的针刺,在花果时均直立开展;花粉红色或紫红色,直径6-9mm;雄蕊花丝白色,稍短于花瓣;子房具柔毛。聚合果球形,直径1.5-2cm,红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2600m的山坡杂木林下、向阳山谷、路旁或荒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鉴别
一、药材性状
本品长短不一,枝和叶柄具小钩刺,枝表面红棕色或枯黄色;质坚,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髓。叶多皱缩破碎,上面黄绿色,下面灰白色,被柔毛。枝上部往往附枯萎的花序,花瓣多已掉落,萼片黄绿色,外卷,两面被长柔毛。气微弱,味微苦涩。
二、饮片性状
为不规则的小段,茎、叶或花混合。茎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或暗绿色,散生短刺;切面黄白色,中部有髓。叶多卷曲、破碎,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白色,密被绒毛。小花棕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相关论述
药理作用
1、止血作用:茅莓水提醇沉法所得提取物(以下简称水提取物)10g/kg,20g/kg,40g/kg分别给小鼠灌胃,连续3d,可使出血时间缩短25%-37%,凝血时间也明显缩短,有加速止血的作用。
2、抗血栓形成:血栓形成试验表明,水提取物2g/kg灌胃,连续3d,可使其血栓形成明显抑制,并明显缩短其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提示茅莓能提高体内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
3、抗心肌缺血:茅莓水提物6g(生药)/kg给大鼠灌胃,连续3d,最后1次给药后1h处死动物,摘取心脏,作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结果表明茅莓能明显增加冠脉流量。按上法给药也可明显对抗由垂体后叶素诱发的大鼠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此外,小鼠常压和低压缺氧耐力试验表明,茅莓水提物灌胃可使动物耐缺氧能力明显增强。
4、毒性:以茅莓水提取物给小鼠灌胃,剂量达80g/kg,除稍有厌食,偶见稀便外,无其他明显中毒症状。故其最大耐受量(小鼠口服)大于80g/kg,该剂量已相当于人用量133倍。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