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腹主动脉腔静脉瘘

动脉下腔静之间出现直接的流沟通即为动脉腔静瘘。1831年,James Syne首次报道了动脉破入下腔静动脉-下腔静瘘(aorto-caval fistula,ACF),是动脉腔静瘘中最常见原因。发生部位多在动脉远端或位于髂总静部稍上。(一)发病原因ACF依病因可分为自发性(占80%),创伤性(占15%),医源性(占5%)3类,其中自发性ACF中90......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ACF依病因可分为自发性(占80%),创伤性(占15%),医源性(占5%)3类,其中自发性ACF中90%以上由动脉硬化动脉起,亦可见感染性动脉,Marfan综征,Ehler-Danlos综征及动脉夹层动脉并ACF。

并ACF的动脉体常较大,其直径多在6cm以上,最大者达13cm.平均为11cm,由于动脉下腔静紧密毗邻,随着体增大,将与周围组织(尤其是下腔静)炎性粘连,加以搏动性压力的持续作用,使动脉右后壁与下腔静壁受压坏死,最终成ACF,其发生部位多在动脉远端或位于髂总静部稍上

(二)发病机

当ACF成后,液从压力高的动脉环向压力低的静分流,使静压上升,回心血量增多,心脏前负荷加重,收缩代偿性增强,量与率增加,导致肥厚甚至心脏扩大,最后可成难治性力衰竭,瘘孔直径>1.5cm时将危及生命,并冠病者危险性更大。

另一面,由于体远端动脉流减少,脏灌注压下降,直接小球滤过率下降,并进一步刺激素-管紧张素系统,使小球滤过率下降,氯化钠回吸收增加,甚至起氮质血症动脉-腔静的分流亦将起下肢缺,并因腔静高压使盆腔脏器淤,下肢水肿

上述病理生理变化的程度与进展速度取决于瘘孔大小,心脏离,分流量大小,瘘孔成的时间等因素。

症状

患者表现为动脉的局部表现和动静分流起的流动力变化2个面。

80%以上病人有部和(或)部疼痛,因壁的坏死和部感觉神经受压所致,疼痛可放沟,睾丸及大腿上部,90%病人可触及部搏动性肿块,约75%病人可听诊到部连续性管杂音,有25%病人可触及震颤部疼痛,部搏动性肿块和连续性管杂音认为是动脉腔静瘘的特征性改变,如果瘘孔较小,附壁栓封瘘孔,压使分流减少或动脉下腔静完全压迫时,可听不到管杂音。

约半数以上病人随分流量的增多而陷入高搏出量性力衰竭,出现动过速,舒张压降低,压增大和周围动脉的连续性杂音,搏动时可同时有头部的摇动(Musset征),并有界扩大和肥厚,肝大等表现。

动脉压力下降使脏灌注压下降,加上静压升高可减少小球滤过率和小管分泌能力,少尿无尿,常发展至功衰竭。

下肢动脉流的减少和静压力升高可使1/4病人发生急性下肢缺,并有下肢静壁浅表张,并可出现下肢和阴囊的明显水肿,约60%~70%病人可见到下壁浅静的搏动性扩张。

检查

1.液检查可有知BUN,Cr升高。

2.尿液检查 可有镜下或肉眼血尿

3.大便隐试验 可为阳性。

4.X线检查

(1)部平:可见到壁的钙化沉着及肠管受压征象,单靠平很难确定动静瘘;胸部平可见到影扩大及等改变,提示力衰竭的存在。

(2)动脉造影:为诊断ACF的金标准,可显示瘘位置,大小,动脉管分支的相信息,动脉与周围脏器的系等,但肾衰流动力不稳定者不宜使用。

5.CT与MRI检查 动态增强CT扫描时,其特征性的表现为静注入造影下腔静提前显影,可与毗邻动脉等密度,同时可见下腔静扩张及腹膜后,盆腔张,同时可对动脉评估,MRA不必注入造影即可完成诊断,亦是有效诊断法。

6.B超检查 可见动脉及受压的下腔静及瘘孔近端扩张的下腔静,彩色超声多普勒可直接显示动脉下腔静间的反常流。

7.其他检查 核素扫描可见下腔静的早期浓聚像;下腔静插管可测量出下腔静压和氧饱和度的升高等。

上述检查并非常规进,如患者生命指征不平稳,应尽早手术治疗。

诊断

动脉的病人出现高搏出量力衰竭,连续性管杂音,功衰竭及下肢水肿,浅表张等改变时应考虑动脉腔静瘘的诊断,借助B超,CT等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并发症

1.便血尿血 结肠压升高起静可出现直肠出,约40%病人因压升高,膀胱壁静而有肉眼或镜下血尿

2.栓塞 临床少见,可因动脉附壁过瘘孔流入动脉而致栓塞,出现胸疼,呼吸困难等改变。

治疗

(一)治疗  

由于科治疗对动脉腔静起的力衰竭等效果不佳,故应积极手术动脉腔静瘘才能挽救生命。

1.术前准备 动脉切除术做准备,最好Swan-Ganz导管插管以监测楔入压以调整输液量;注意术前应避免输入过多晶体液,因为瘘后静压降低,管外间隙的体液将返回环中,如输液过多容量增多可起不良后果,术中出量大,应用自体回收装置可减少输入库存起的各种并发症,术前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2.手术步骤 通常采取动脉修补下腔静锁瘘,再切除动脉人工管移植术。采用部正中切,进腔后小心游离颈部,以免动脉附壁栓塞,于颈部近端阻断动脉,应缓慢阻断,因为后负荷的增加和静心血量的急剧减少可致室性律失常甚至搏骤停。有时因动脉较大,下阻断动脉困难时,需要在动脉近端阻断动脉,然后显和阻断双侧髂总动脉,避免游离下腔静,因其通常与体粘连且被后壁扩张和静围绕,极易损伤出。切动脉用两把带纱布的海绵钳压迫下腔静瘘孔的近、远端或气囊导管插入下腔静以阻塞瘘或直接用术者手指压迫瘘以控制腔静的返流,将栓彻底清除后,用3-0或4-0号管缝线连续或褥式缝锁瘘,然后切除动脉人工管移植术,最后用外壁包裹移植人工管。     

3.术后改变 动脉腔静锁后,周围动脉压力升高,约68%病人动过速转为动过缓(Nicoladoni征),是压力变化起迷走神经反射所致;下腔静压力下降,输出量也下降,力衰竭症状可得到缓解,心脏体积回缩;灌注压升高使小球滤过率升高,加上功能的恢复、细胞外液的转移等可产生利尿反应;如果下肢水肿仍未改善,应考虑下腔静阻塞的可能,必要时需再次手术解除。  

4.术后处理  

(1)继续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在ICU监护功能,防止搏骤停及栓塞等并发症。

(3)监测BUN、Cr等并改善功能。

(4)注意下肢运及水肿消退情况,防止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和可能出现的下腔静阻塞。  

(二)预后  

动脉并ACF的预后除取决于瘘的大小、与心脏离、成时间、有否栓阻塞等因素外,尚与手术前是否做出诊断、有无腹膜后破裂乃至休克衰程度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等有。  

者统计,腹膜后破裂者手术死亡率高达48%,否则仅为21%;破裂前未明确诊断者病死率为33%,诊断明确者为24%;就诊时已有休克者病死率为50%,无休克者为21.4%。由于技术进步,近20年手术死亡率已由30%下降为13%。术前明确诊断、对并破裂乃至休克者尽快手术、采取正确的术式及围术期细的流动力监护是成功治疗的键。  

术后要死亡原因是:

搏骤停。

栓塞。

部感染。正确的术前诊断,手术期采取适当地措施可提高术后生存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