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所感染的人畜共患病。虽然在畜牧业地区人群中附红体的感染率相当高,但有临床症状及体征者并不多见。本病的临床表现要有发热贫血腹泻淋巴结肿大等,早在1928年,Schilling等就已从啮齿类动物中发现附红体,直至1986年Puntaric等才正式描述了人类附红体病。我国于1980年首次在家兔中发现附红体,相继在牛、羊......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也称虫体,简称附红体,是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浆和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在一般涂标本中观察,其态为多性,如球、环、盘、哑铃、球拍及逗号等。大小波动较大,寄生在人、牛、绵羊及啮齿类中的附红体较小,直径约为0.3~0.8μm,而寄生在猪体中的附红体较大,直径为0.8~1.5μm,最大可达2.5μm。附红体既有原虫特点,又有立克次体的特征,长期以来其分类地位不能确定,直至1997年Neimark等采用DNA测序、PCR扩增和16SrRNA序列分析认为应属于柔膜体科的支原体属。到前为止已发现附红体属有14个种,其中要为五个种:①球状附红体(E.coccoides):寄生类及兔类等啮齿类动物中;②绵羊附红体(E.ovis):寄生于绵羊、山羊及鹿类中;③猪附红体(E.suis):寄生于猪;④温氏附红体(E.wenyonii):寄生于牛;⑤短小附红体(E.parvum):是家猪非致病性的寄生菌附红体的抵抗力不强,在60℃水中1min后即停止运动,100℃水中1min全部灭活。对常用消毒药物一般很敏感,迅速将其杀灭,但在低温冷冻条件下可存活数年之久。

(二)发病机

附红体进入人体后,多数情况下呈潜伏状态,只在某些情况下如机体免疫下降或某些应激状态,才表现出发病过程。这说明附红体毒力较低,致病性不强。

通过电镜观察,附红体寄生在成熟红细胞表面,不进入细胞,少量游离在浆中。其寄生机制尚不清,但发现大型的附红体上有纤丝,借助此纤丝与红细胞相接触、结,然后扒嵌在红细胞膜上,红细胞膜上可能存在与纤丝相结的受体。从电镜下见到寄生附红体的红细胞表面出现皱褶、突起,个可见膜表面成洞。由于红细胞膜发生改变,其上的凹陷与洞易致浆成分进入红细胞,使红细胞肿胀、破裂,发生溶血。又从活体标本中观察到被寄生的红细胞,其可塑性、变性功能消失,在通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时也易被破坏而溶血。上述两点要机制说明本病溶血贫血的发生既存在溶血,又存在管外溶血。还有认为溶血可能与红细胞膜结构改变,或隐性抗原的暴等诱导产生IgM自体抗体,即第Ⅱ型变态反应有

前尚无人体病理资料。

症状

临床症状

亚临床感染多见,附红体进入人体后,多数情况下呈潜伏状态,只在某些情况下如机体免疫下降或某些应激状态,才表现出发病过程。

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可诊断为附红体病者多见于重度感染(有60%以上红细胞被寄生),常发生在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面。

1.贫血贫血为本病最常见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并伴有全身乏力、嗜睡及精神委靡等症状

2.发热:体温一般在37.5~40℃,并伴有多汗,关节酸痛等。

3.淋巴结肿大:有些患者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

4.皮肤瘙痒:皮肤有时可并有出疹、抓痕、血痂、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

5.肿大:多表现为以受累为

6.其他:尚有腹泻(小儿多见),脱发等。

检查化验

以下用在实验室检查:

1.血红蛋白低,网织红细胞高于正常,红细胞脆性试验及糖水试验均

阳性。白细胞一般正常,但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2.微生物检验是确诊本病要依据。

(1)鲜法:取1滴待检新鲜样,滴加在载物玻上,加1滴等量的生理盐水或抗凝液,混匀后加盖玻,用普通显微镜下检查。在400~600倍镜下找到附红体后,观察其态及大小。可见附红体呈现闪光小体,在浆中转动或翻滚,每当靠近红细胞时就停止运动。

(2)涂染色检查:取1滴鲜于玻上,制成薄,固定后用姬姆萨或瑞氏染色,加盖玻用400~600倍镜检。姬姆萨液将附红体染成紫褐色,瑞氏液将其染成紫红色。找到附红体后转到油镜头(约1600倍)观察其态、排列及大小,并可进计数。一个红细胞表面可附着l~67个附红体不等。在浆中及红细胞表面上皆可查到附红体。两者比例约为1∶1~1∶2。

附红体感染度:100个红细胞中有30个以下红细胞被寄生者定为轻度感染;有30~60个红细胞被寄生者定为中度感染;有60个以上红细胞被寄生者定为重度感染。

3.液生化检查总红素增高,以间接红素为糖及镁均较低,常有功能异常。

其他助检查:超声检查异常。

鉴别诊断

畜牧业地区出现原发疾病不能解释的发热黄疸贫血,皮肤瘙痒,脱发淋巴结肿大等,要考虑并本病的可能,及时作液涂检查,找到附红体为确诊。

本病应与疟疾,巴通体病等相鉴

通过微生物检查,附红体属与疟原虫一般较易鉴,而附红体属与巴通体属两者很难区分,只能凭两者态及在浆中与红细胞上存在比例加以鉴,前者常呈环状,在浆及红细胞上皆有分布;后者罕见环状,寄生浆中,极少在红细胞上。

并发症

严重患者可出现黄疸黄疸又称黄,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清中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症状和体征。通常,液的红素浓度高于2-3mg/dL(34-51)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色。

治疗

治疗

过明确诊断后,可以及时选用以下抗生素抗病原治疗:

1.四环素类(四环素多西环素):四环素抗生素是由放线菌产生的一类广谱抗生素,其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损害、损害。不可注,静滴宜充分稀释。

四环素的用法和用量如下

服,成人常用量:一次0.25~0.5g,每6小时1次。8岁以上小儿常用量:每次25~50mg/kg,每6小时1次。疗程一般为7~14日

多西环素的用法及用量:

服:1次0.1g,1日2次。必要时首可加倍。8岁以上儿童:首每千克体重4mg;以后,每次每千克体重2mg,1日2次。一般疗程为3~7日。

2.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有来自链霉菌的链霉素等、来自小单孢菌的庆大霉素等天然氨基糖苷类,还有阿米卡星等半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有毒性、毒性、神经肉阻断、变态反应等。

庆大霉素的用法用量如下:

成人肉注射或稀释后静滴注,一次80mg(8万单位),一日2—3次,间隔8小时。或体重1一1.7mg/kg(以庆大霉素计,下同)。每8小时1次;或体重0.75一1.25mg/kg,每6小时1次,共7一10日。小儿体重每日3—5mg/kg,分2—3次给药。液透析后,可据感染严重程度,成人体重补给一次量1—1.7mg/kg;小儿体重补给2—2.5mg/kg。

阿米卡星的用法与用量:0.4g~0.8 g/d,其中一种对人附红体病疗效较佳,7 天为一疗程。

预后   

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药疗是本,而食疗助药物的治疗,那么附红细胞体病食疗和饮食又是怎么样的。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多塞平

下一篇 帕罗西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