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虎尾草

虎尾草 虎尾草(拉丁:Chloris virgata Sw.),俗称为棒锤草、刷子头、盘草等,是禾本科虎尾草一年生草本植物虎尾草秆直立或基部膝,高12-75厘米,径1-4毫米,光滑无毛。叶鞘部具,包卷松弛,无毛。颖果纺锤淡黄色,光滑无毛而半透明。果期6-10月。遍布于全国各省区;多生于路旁荒野,河岸沙地、土墙及房上。两半球热带至温带均有分布,海拔可达3700米。是各种牲畜食用的牧草......
目录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或基部膝,高12-75厘米,径1-4毫米,光滑无毛。叶鞘部具,包卷松弛,无毛;叶舌长约1毫米,无毛或具纤毛;叶片线形,长3-25厘米,宽3-6毫米,两面无毛或边缘及上面粗糙。

穗状花序5至10余枚,长1.5-5厘米,指状着生于秆,常直立而并拢成毛刷状,有时包藏于之膨胀叶鞘中,成熟时常带紫色小穗无柄,长约3毫米;颖膜质,1;第一颖长约1.8毫米,第二颖等长或略短于小穗中脉延伸成长0.5-1毫米的小尖头;第一小花两性,外稃纸质,两侧压扁,呈倒卵状披针,长2.8-3毫米,3,沿及边缘被疏柔毛或无毛,两侧边缘上部1/3处有长2-3毫米的白色柔毛,端尖或有时具2微齿端稍下伸出,长5-15毫米;内稃膜质,略短于外稃,具2上被微毛;基盘具长约0.5毫米的毛;第二小花不孕,长楔形,仅存外稃,长约1.5毫米,平或略凹,长4-8毫米,自部边缘稍下伸出。颖果纺锤淡黄色,光滑无毛而半透明,长约为颖果的2/3。果期6-10月。

该种由于分布广,体变异幅度甚大,如植株的高度、叶片长度、花序长度等在各地不同生境的标本上可相差1-3倍,但小穗除颖外只有2、不孕外稃发育良好、截形等特征是稳定的。

生长习性

遍布于中国各省区;两半球热带至温带均有分布,海拔可达3700米。多生于路旁荒野,河岸沙地、土墙及房上。虎尾草土壤要求不严,在沙土和粘土土壤上均能适应,在碱性土壤上亦能良好生长

繁殖栽培

繁殖

虎尾草无论是种子繁殖,还是人工移植、分株扦播,均能成功繁殖,完成其生育期。特是该草种由于种子多,繁殖力强,加上匍匐的蔓延,其占空间能力相当强,在杂草丛生处,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同时由于无地下根蘖,容易清除,适于同农作物间作虎尾草属暖季型禾本科多年生草种,分株扦插繁殖产量高,便于管理。

种子繁殖为35厘米宽进条播,播后轻耙覆土厚1厘米-2厘米,每公顷播量为2千克-4千克。

分株繁殖40厘米、株间20厘米,将采自野生的植株分株扦插种植。

栽培技术

草种选择:野生植株

整地施肥:栽培前将小区土壤深翻25厘米,细整地,施厩肥并耙平至土颗粒小于0.8厘米,便于管理,起垄宽60厘米。

田间管理待出苗及植株成活以后,采用人工薅锄3遍,适时松土,拔除杂草,并追施厩肥。

虎尾草为一种长寿牧草,生长13年的虎尾草地,每公顷干草产量仍可达15193.3千克。

主要价值

虎尾草为各种牲畜食用的牧草。

物种危害

危害

虎尾草生于农田、荒地、河岸沙地、路旁或村庄附近,是旱田作物及其周边较常见的杂草。壤土居多。

防治

防除:虎尾草的发生规律,农田化除草,特生田化除草有三个施药适期:一是播前施药作土壤处理。常用的除草有72%异丙甲草胺(都尔)等。二是播后苗前施药作土壤处理。可用的除草品种要有720克/升异丙甲草胺(都尔)乳油、72%异丙甲草胺(杜尔)乳油等。三是苗后施药作处理。适用的除草品种有80.5克/升噁唑禾草灵(威霸)乳油、69克/升噁唑禾草灵(骠马)水乳、5%喹禾灵(禾草克)乳油、15%喹乙羧氟(6%喹禾灵+9%乙羧氟草醚)乳油、28%喹氟羧草(10%喹禾灵+18%三氟羧草醚)乳油、11.8%喹·乳氟禾(10%喹禾灵+1.8%乳氟禾草灵)乳油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