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贝虫病
病因
巴贝虫原虫是寄生于哺乳动物和鸟类等脊椎动物红细胞内的蜱媒原生动物。巴贝虫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田鼠巴贝虫。田鼠是主要的自然保虫宿主。硬蜱科中的鹿蜱是常见的传病媒介。幼蜱吸感染鹿的血时被感染,若虫可将巴贝虫传给人。成虫蜱有时也可将巴贝虫传给人。巴贝虫进入红细胞后发育成熟,然后进行芽殖无性繁殖。被感染的红细胞破裂,释出原虫,后者又可进入别的红细胞。巴贝虫病也可经输血传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1~9周。临床类型发病初期症状轻重悬殊。根据病情轻重,可有轻型、中型、重型之分。慢性患者的原虫血症可持续数月以至数年。
1.轻型
可能仅有低热或体温正常,略有疲惫和不适感、轻微 头痛、虚弱乏力以及食欲缺乏等。
2.中型
起病急骤,高热达39~40℃,恶寒战栗,大汗不止。 头痛剧烈,肌痛,甚至周身关节疼痛。有时畏光畏光,精神抑郁或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但无脑膜刺激症状。脾脏有轻度至中度肿大,淋巴结无异常。无发疹现象。
3.重症
起病时临床表现同中型。危重患者, 溶血性贫血发展迅速,伴发 黄疸、蛋白尿、 血尿及肾功能障碍等。有脾脏摘除史的患者临床表现常较严重。重型多于起病后5~8天内死亡。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网状细胞计数偏高,白细胞计数偏低呈核左移,血小板减少,肝功试验异常,血沉快,蛋白尿及血尿阳性,检出氮及肌酸酐。
在红细胞内发现有多个环形体,而无色素颗粒,在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末梢血液涂片中,可有极少数的红细胞含有原虫。
3.接种试验
诊断
很多患者不能忆及蜱咬病史,通常在血涂片中发现巴贝虫而确诊。发现4分体或篮筐样虫体或大量的红细胞外原虫是颇具诊断价值的线索,血清学试验或用PCR技术检测血液中的巴贝虫DNA也是有用的。将患者的血液接种到仓鼠或沙土鼠,然后观察接种鼠的原虫血症也可作为诊断手段。
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