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中毒
病因
阿片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吗啡(约10%),大部分在肝内代谢,于24小时内经肾脏排出,48小时尿中仅有微量。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先有兴奋,以后抑制,但以抑制为主。吗啡首先抑制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以后涉及延脑,抑制呼吸中枢和兴奋催吐化学感受区。吗啡使脊髓的兴奋增强,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及其括约肌张力,减低肠道蠕动,对支气管、胆管及输尿管平滑肌,也有类似作用。
大剂量吗啡尚可抑制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和释放组胺,使周围血管扩张而导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一次误用大量或频繁应用吗啡可致中毒。吗啡中毒量成人为0.06g,致死量为0.25g;干阿片的致死量为吗啡的10倍,其口服致死量2~5g。可待因毒性为吗啡的1/4,其中毒剂量为0.2g,致死量0.8g。长期应用吗啡能引起欣快症和成瘾性。原有慢性病如肝病、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贫血、甲状腺或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患者均更易发生中毒。与酒精饮料同服,即使治疗剂量吗啡,也有发生中毒可能。巴比妥类及其他催眠药物与本类药物均有协同作用,合用时要谨慎。
临床表现
慢性中毒(阿片或吗啡瘾)表现为食欲不振、便秘、消瘦、衰老及性功能减退。戒绝药物时有精神萎靡、呵欠、流泪、冷汗、失眠,以至虚脱等表现。
检查化验
鉴别诊断
1、有应用过量阿片类药物史。
2、临床表现:轻度中毒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兴奋或抑制。重度中毒时出现昏迷、瞳孔缩小如针尖大小和呼吸困难。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便秘、消瘦、衰老和性功能减退。
并发症
治疗
发现中毒患者后,首先确定中毒途径,以便尽速排除毒物。中毒较久的口服患者仍应洗胃由于幽门痉挛,可能有少量药物长时间贮留胃内,禁用阿扑吗啡催吐。如发觉皮下注射吗啡过量,迅速用止血带扎紧注射部位上方,局部冷敷以延缓吸收结扎带应间歇放松鶒。呼吸抑制时可用阿托品以刺激呼吸中枢,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积极吸氧。尽早应用阿片硷类解毒剂:纳络酮(naloxone)肌注或静注,每次0.4~0.8mg,盐酸烯丙吗啡(纳络芬,nalorphine)也有对抗吗啡作用,肌注或静注5~10mg,必要时间隔10~15分钟重复注射。总量不超过40mg。严重中毒时每次剂量可酌情增加。慢性中毒治疗方法在2~3周内逐渐撤除药物,同时以巴比妥类和其他镇静剂对症处理。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