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药品百科   
[0]

紫杉醇

紫杉醇 紫杉醇红豆杉醇,泰素,紫素,特素,是前已发现的最优秀的天然抗癌药物,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乳腺癌卵巢癌和部分头颈癌和肺癌的治疗。紫杉醇作为一个具有抗癌活性的二萜生物碱类化物,其新颖复杂的化结构、广泛而显著的生物活性、全新独特的作用机制、奇缺的自然资源使其受到了植物家、化家、药理家、分子生物家的极大青睐,使其成为20 世纪下半世瞩的抗癌明星和研究重点。2018年5月,中国最......
目录

发现

紫杉醇1963年美国化家瓦尼(M.C.Wani)和沃尔(MonreE.Wall)首次从一种生长在美国西部大森林中称谓太平洋杉(PacificYew)树皮和木材中分离到了紫杉醇的粗提物。在筛选实验中,Wani和Wall发现紫杉醇粗提物对离体培养的细胞有很高活性,并始分离这种活性成份。由于该活性成份在植物中含量极低,直到1971年,他们才同杜克(Duke)大的化教授姆克法尔(Andre T.McPhail)作,通过X-射线分析确定了该活性成份的化结构,一种三环二萜化物,并把它命紫杉醇(taxol)。

来源

红豆杉紫杉醇是一种从裸子植物红豆杉的树皮分离提纯的天然次生代谢产物,临床验,具有良好的抗肿作用,特是对癌症发病率较高的卵巢癌、子宫癌和乳腺癌等有特效。紫杉醇是近年国际市场上最热门的抗癌药物,被认为是人类未来20年间最有效的抗癌药物之一。

近年来地球人和癌发率呈爆发性增长,对紫杉醇的需求量亦明显增大。临床和科研所需的紫杉醇要是从红豆杉中直接提取,由于紫杉醇植物体中的含量相当低(公认含量最高的短红豆树皮中也仅有0.069%),大约13.6kg的树皮才能提出1g的紫杉醇,治疗一个卵巢癌患者需要3-12棵百年以上的红豆杉树,也因此造成了对红豆杉的大量砍伐,致使这种珍贵树种已濒临灭绝。加之紫杉本身资源很贫乏,而且红豆杉属植物生长缓慢,这对紫杉醇的进一步发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成尽管已完成,但由于需要的条件严格,产量低,费高,不具有产业意义。现在紫杉醇的半法已比较成熟,被认为是除人工种植外,扩大紫杉醇来源的有效途径。半成法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植物资源,但与直接提取紫杉醇的办法并无本质上区,需要消耗大量红豆杉树木,仍然不能从本上解决植物源匮乏的问题。显然从红豆植物组织中提取紫杉醇受到极大限制,找获取紫杉醇的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理化性质

紫杉醇紫衫醇分子式为C47H51NO14,相对分子质量853.91。紫杉醇白色结晶体粉末,无臭,无味,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腈、氯仿、丙酮等有机溶

作用机制

1979年,美国爱因斯坦医院的分子药理家Horwitz博士阐明了紫杉醇独特的抗肿作用机制:紫杉醇可使微管蛋白和组成微管微管蛋白二聚体失去动态平衡,诱导与促进微管蛋白聚微管装配、防止解聚,从而使微管稳定并抑制癌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触发细胞凋亡,进而有效阻止癌细胞的增殖,起到抗癌作用(图4)[6-10]。事实上,与细胞有丝分裂密切相微管蛋白几乎普遍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它们能可逆性聚微管,染色体的分离需要借助这些微管有丝分裂后,这些微管又重新解聚成微管蛋白。仿锤状微管短暂的瓦解能优先杀灭异常分裂的细胞,一些重要的抗癌药物如秋水仙碱(colchicin)、长春碱(vinblastine)、长春新碱(vincristine)等就是通过阻止微管蛋白重聚而起到抗肿作用的。与抗有丝分裂抗肿药物相反紫杉醇是发现的第一个能与微管蛋白聚体相互作用的药物,即通过与微管紧密地结,使它们稳定而起作用,同时发现紫杉醇对多种实体细胞显示出良好的作用。这个新发现吸了更多生物家将紫杉醇作为生物医的一个研究工具,探索细胞活性的未知领域和发现新的抗癌药物的新法。

合成方法

紫杉醇因其复杂和新颖的化结构、独特的生物作用机制、可靠的抗癌活性和严重的资源不足起了科家们的极大兴趣。据统计全球有30多个尖实验室投入到紫杉醇的全成研究中,且竞争非常激烈,成为20世纪后期有机成化领域的焦点。

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在1994年首先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的化家Holton和美国斯克瑞普斯研究所的化家Nicolaou两个研究组几乎同时报道完成了紫杉醇的全成,他们采用的分是线性(先A环后AB环再ABC环系)和汇聚式(先分成A和C环,再组装在一起成ABC环系)路线,代表了有机成的不同策略。Holton研究小组是最早从事紫杉醇成的研究小组之一,Holton法以价易得的樟脑(camphor)为起始原料,因紫杉醇侧链的法由Ojima等发展而来,故又称为Holton-Ojima法,其特点是步骤少、收率高,总收率可达到2.7%。Holton紫杉醇成路线以细致为特色,其成功的要原因是历约10年时间对紫杉醇分子构象与反应性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多种化法的改进和发展。Nicolaou的成路线虽具有较前者简明的优点,但其总收率却远远低于前者,仅为0.07%左右。之后美国哥伦比亚大的Danishefsky小组(1996年)、斯坦佛大的Wender小组(1997年)以及日本的Kuwajima小组(1998年)和Mukaiyama小组(1999年)也分相继报道完成了紫杉醇的全成。

最新报道为2006年日本东京工业大的Takahashi教授领导的小组也完成了紫杉醇的全成。7条全成路线虽然各异,但都具有优异的成战略,将天然有机成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从总体上看,对天然药物紫杉醇的化法路径太长、成步骤太多,不仅需要使用昂贵的化,而且反应条件极难控制,收率也偏低,不适工业化生产。但是,在研究紫杉醇成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新的、独特的反应,大量过渡金属有机催化、有机硅试的应用和反应过程中基团的保护、立体构型的建立转化,以及独到的战略思路与反应创新等,对有机成化以及有机反应理论起到重要的促进和补充。紫杉醇成的研究成果仍为有机化成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与此同时,有机成化家仍在积极进紫杉醇的研究工作,为使紫杉醇成走上工业化道路而不懈努力。

紫杉醇成由于步骤多、产率低、反应条件苛刻等导致成本高而无法商业化生产。同样的问题是天然红豆杉树生长极其缓慢且不易繁殖,一棵直径22cm,高度9m的紫杉树大约125年树龄,其树皮极薄,厚度大约0.3~0.6cm,这样的一棵树可以得到大约2kg树皮,而紫杉醇必须从新鲜砍伐剥取的树皮中提取,30t干树皮可以得到大约100g紫杉醇。从砍伐树木、收集紫杉树皮到分离萃取出紫杉醇,既费时、费力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砍伐树木会导致树木死亡、资源枯竭。在紫杉醇结构复杂而不能实现化成、天然来源又非常有限和社会需求极大的状况下,在红豆杉中找量较高的紫杉醇前体化物,然后再通过化法将其转化为紫杉醇是非常有效的解决途径。

通过研究发现:从红豆植物中分离得到的紫杉醇前体化物baccatin III的生物活性虽低于紫杉醇,但其与紫杉醇具有相同的母核结构,而且在红豆杉针中量较高,并可4步化反应得到紫杉醇,产率高达80%。这个发现为解决紫杉醇新来源途径取得了重大进展,使得大量生产紫杉醇成为可能。1993年从一种观赏性植物英国红豆杉叶子中发现存在较多的10-deacetyl baccatin III(10-DAB),而英国红豆杉叶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由于baccatin III和10-DAB在植物中的量相对较高,因而半成的研究工作要集中在对这两种物质的研究上。法国Universite Joseph Fourier的Denis博士在1988年首次报道了由10-DAB为原料半紫杉醇的研究成果,随后美国Holton教授和法国Potier教授分申请了以baccatin III为原料半紫杉醇的专利,Holton和Potier都认为半成是解决紫杉醇供应问题的一条很有希望的途径。美国施贵宝公司在获得美国FDA批准后,利用Holton的专利生产紫杉醇,并决定在1994年底停止从树皮中萃取生产紫杉醇紫杉醇的半成原料要来源于人工培育种植的红豆杉,包括一种欧洲红豆杉与东北红豆杉的杂交品种曼地亚红豆杉。

生真菌

Stierle(1993)与Strobel(1993)首次报道了从太平洋紫杉树中分离出一种可产紫杉醇生真菌Taxomyce sandreanae,其Taxol含量为24~50ng/L,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可能生产Taxol的诱人的新途径。邱德有等(1994)也报道了从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 Cheng etL.k.Fu)的树皮中分离到一种生真菌可产Taxol(只做了TLC,未报道其含量);Strobel(1996),Li & Strobel(1996)等又报道了从红豆杉树与其他植物中分离到了多种可产Taxol的生真菌,明了其生物多样性,产量范围为95~1081ng/L ,最高者可达 μg 级, 生产水平还有一定差。我们采样分离 当年就获得了 3 株可产 Taxol 的生真菌 , 培养分 析其 Taxol 含量可达 51.06 ~ 125.7μg/L ,后几年 来的生物工程手段选育 , 该菌种的产量水平现又提 高了几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