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缩
简介
阴缩的诊断要点
凡阴茎不同程度的收缩,常伴有阴囊紧缩,四肢厥冷,或手足不温、畏寒等,可诊断为阴缩。 当受寒冷刺激时,阴囊会收缩,以使阴囊内保持一定的温度;有时可出现阴囊、睾丸明显内缩,但阴茎并不内缩,亦无其他兼症及全身不适。此属正常的生理现象。
阴缩的辨证分析
阴缩常因感受寒邪,寒人厥阴肝经,或寒邪直中少阴,或大吐泻后元气虚陷,寒凝下焦,或因感受温热时邪,阳明热盛,邪陷厥阴,或肝经热甚,热深厥深,阳气郁伏,格阴于外,均可导致宗筋失养,寒凝收引而阴茎阴囊上缩。
辨证应辨寒热。寒证常见寒入厥阴,宗筋失养,寒凝收引,则阴缩,少腹拘急而痛等;少阴虚寒,肾主寒,主收引,肾阳虚,则宗筋失养,寒凝收引,则阴缩、四肢逆冷等。实证常见阳明热厥,邪陷热深,阳气郁伏,格阴于外,则阴缩、烦躁不宁等。阴缩总的治法是温经散寒,泄热通阳。
阴缩的辨证论治
寒入厥阴型
【证见】阴茎、阴囊冷缩,或牵引少腹拘急而痛,面唇青紫,畏寒肢冷。舌质青晦,苔薄白润,脉沉弦。
【方药】
1处方:山茱萸12克,吴茱萸10克,马兰花6克,青皮5克,小茴香6克,木香6克,山药18克,肉桂3克(冲服)。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处方:麻黄10克,乌药10克,附子15克,细辛3克,白芍12克,小茴香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并同时在脐下每日热敷2~3次。
3处方:当归10克,木通lO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小茴香10克,葫芦巴10克,细辛3克,桂枝6克,吴茱萸6克,甘草6克,白芍15克,黄芪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少阴虚寒型
【证见】 阴茎、阴囊冷缩,畏寒,四肢逆冷,面黑气喘,冷汗自出,甚则不省人事。舌色紫暗,苔白,脉沉细欲绝。
【方药】
1.处方:熟附子9克,白术10克,炮姜9克,木香6克,人参10克,肉桂6克(冲服)。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2. 处方:桂枝15克,熟附子15克,干姜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15克,韭菜子15克,益智仁9克,肉苁蓉30克,锁阳15克,巴戟天15克,阳起石15克,硫黄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 处方:熟附子6克,肉桂4克,吴茱萸4克,葫芦巴5克,补骨脂5克,巴戟天5克,川楝子5克,延胡索5克,木香5克,小茴香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4. 处方:制附子10克,葫芦巴10克,巴戟天10克,肉桂3克(冲服),熟地黄24克,山茱萸24克,小茴香6克,茯苓12克,山药18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连服3剂,并以热水袋熨小腹。
阳明热厥型
【证见】 阴缩,身热恶寒,四肢厥冷,面色青晦,烦躁不宁,扬手掉足,甚至神识昏愦,暴不知人,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沉数。
【治法】 急下存阴,泄热通阳。
阴缩的其他疗法
取穴:急脉、气海、关元。手法:提插行针,使针感向前阴扩散;温针15分钟。急脉,足厥阴肝经之穴,针灸并用,可散肝经之寒并缓其拘急收引;关气、气海皆为强壮之要穴,可以温阳调补冲任。适用于寒证阴缩。
生姜红糖水:生姜30克(或老姜20克),水煎,人红糖适量,热服。适用于寒人厥阴型阴缩。
肉桂人参炖鸡肝:肉桂3克,人参12克,鸡肝1—2个,膈水炖服。适用于少阴虚寒型阴缩。
西瓜冬瓜芒硝汤:鲜西瓜200克,鲜苦瓜(连皮与仁)200克。水适量煎汤,汤成入芒硝12克,再沸,拌匀服食。适用于肝经湿热型阴缩。
3.推拿疗法
(1)脐旁横摩法。用手掌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附着于脐旁,有规律地横向抚摩,每分钟120次。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