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松果体区肿瘤

松果体区肿(tumor of pineal region)在儿童期的发病率较成人高2倍以上。肿可致积水及颅高压,使邻近结构受压导致双眼不能上视、耳鸣听力减退和造成分泌紊乱,性功能减退、肥胖、嗜睡等。不同的肿类型发病年龄可略有差异,生殖细胞的发病高峰年龄为12~14岁,畸胎的发病高峰为7~8岁,而此部位的的发病高峰为13~15岁。松果体区肿男性占绝对多数,本组男性占79.8%......
目录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错构实际上并非真正的肿,而是先天性组织发育异常。Diebler等认为本病是发生于妊娠第5~6周的一种神经不全综征,由正常组织成的异位肿块,组成此种畸神经细胞类似于灰结中的神经组织神经上皮组织有两类。一类由神经系统的间质细胞(即质细胞)成,称为;另一类由神经系统的实质细胞(即神经元)成,没有概括称。由于从病原上,现在还不能将这两类肿完全区,而常见的多,所以将神经元肿包括在中。神经上皮起源的肿是最常见的,约占总数的44%。

二、发病机

畸胎有完整包膜,为局限性非侵袭性生长,其余肿大多呈侵袭性生长,并可沿液发生播性种植或远处转移如淋巴结等。要有以下三大类:

1.肿阻塞 三脑室起梗阻性积水及颅高压。

2.邻近结构受压症 如压迫中脑四叠体上丘导致双眼不能上视,下丘侧、膝状体受压,可有耳鸣听力减退

3.分泌紊乱松果体区肿可分泌褪黑激素,影响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可表现为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肥胖、嗜睡等。

临床表现

1.压增高

突向三脑室后部或向前下发展使导水管狭窄及锁,可早期起梗阻性积水致使压增高。

2.临近受压症状

压迫四叠体上丘可出现双眼上视困难、瞳孔大或不等大,光反射消失;肿生长压迫下丘及侧膝状体可出现耳鸣听力下降;肿向下发展压迫小脑上脚或上蚓部可出现躯干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肿直接侵犯或沿脑室转移至丘下部可导致尿崩、嗜睡等下丘受损症状

3.分泌症状

压迫正常的松果体细胞使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去除了褪黑激素性腺激素分泌的抑制,可导致性早熟,也有少数表现为性征发育停滞。

4.其他症状

部分患儿可出现癫痫发作,双侧锥体束受压的症状。椎管转移生殖细胞可因肿细胞落发生椎管转移,出现脊髓受损的表现。

并发病症

可致积水,共济失调,可导致尿崩性早熟,性征发育停滞,癫痫等。

检查鉴别

检查

1.头颅X线平 

压增高的征象外,生殖细胞可见病理钙化斑。

2.CT检查 

松果体细胞多呈边界清楚的类病灶,等高混杂密度,有在的钙化,发生室管膜下转移时可见脑室周围带状、略高密度的病灶。生殖细胞边界不规则,有时呈蝴蝶状,多有弹钙化,有的可见侧脑室,可以此确诊。畸胎含有脂肪、骼及牙齿,故多呈混杂密度,有低于液密度的脂肪密度区和接近质密度的高密度区。

3.MRI检查

对肿的周围结构显示较好,有信号不均及强化明显的特征。

与其他病因起的积水,共济失调等疾病相鉴助检查MRI检查和液细胞检查,有助鉴诊断。

诊断

患儿有压增高及双眼上视困难时,应考虑三脑室后部肿的可能性,如男童伴有性早熟者应考虑松果体区的畸胎

液中落肿细胞的检查对诊断有帮助;清和液中肿标记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甲胎蛋白(AFP)和癌抗原(CEA)含量增高有助于诊断,还可作为疗效评价和复发监测的指标。

疾病治疗

1、治疗

一般张先手术切除肿的为明确肿性质,减小肿体积,为放疗创造条件。生殖细胞中对放疗最敏感的肿。对高度怀疑生殖细胞,但不具备手术切除条件的患儿可在做脑室腔分流术后,放射治疗。传统的放疗案是全神经轴放射治疗,包括:肿灶50~55Gy,全脊髓30~36Gy以防止播转移,此案效果良好,能将患儿10年期生存率提高到85%~100%。前研究多是用联化疗来减少放疗的范围和量,以防止放疗造成的儿童生长发育停滞的副反应。

现已取得普遍认同的法是:首先据肿CT、MRI影像特点,结液中肿标记物(AFP,β-HCG)含量测定及液中肿细胞检查结果,对肿性质做初步判定,必要时可做立体定向活检。常用的化疗药物(如卡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可用作试验性化疗,在化疗过程中对影像及肿标记物复查以评价肿对化疗的敏感性,如果化疗反应敏感则在化疗疗程结束后做减量放疗,有人只减少放疗量(灶30Gy;脊髓轴21Gy)而不减少照射范围,近来有人在化疗后对肿做局部小范围、低量(24Gy)的放射治疗也取得良好效果。而对于松果体区生殖细胞以外的生殖细胞肿,除成熟畸胎预后较好外(手术切除后10年期PFS为92.9%),其他类型均表现显著侵蚀性,虽然对放、化疗也有一定效果,但3年期整体生存率仅为27.3%。

2、预后

视肿性质、大小、侵犯部位、有否转移及治疗是否彻底而定。大的、高度恶性的、或有下丘浸润或转移的肿,预后极差,生存期不到1年。其余预后相对较好,有报道3年存活率达61%。

预防

1.避免有害物质(促癌因素)侵袭

就是避免或尽可能少接触有害物质。

2.提高机体抵御肿的免疫力

能够帮助提高和加强机体免疫系统与肿斗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特纳综合征

下一篇 小阴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