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乳头状瘤
概述
外阴乳头状瘤为上皮来源的肿瘤。病变多发生在大阴唇,也可见于阴阜、阴蒂和肛门周围外阴乳头状瘤分为两类,即乳头状瘤与疣状乳头状瘤。此外还有一种以上皮增生为主的纤维乳头状瘤,可视为外阴乳头状瘤的一种亚型。外阴纤维乳头状瘤介于外阴乳头状瘤与软纤维瘤之间即构成肿瘤上皮和纤维组织都占中等量常常纤维结缔组织多于上皮,因而质地软而韧。有时临床上所见的大多数不是真正的乳头状瘤,只是有乳头形成而已。真性乳头状瘤系良性上皮性肿瘤。
流行病学
病因
发病机制
1.典型的乳头状瘤
1)大体:
单发或多发的局部突起,以上皮增生为主,肿瘤表面有无数的乳头状突起,乳头小而多,质略硬。
2)镜下:
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无明显的变异性,但偶尔可见少数核分裂象。
可见明显的棘层细胞增生肥厚,上皮向表面突出,形成多数的乳头状形态,上皮脚变粗向真皮纤维结缔组织内伸展。
3)发展:
肿瘤恶变率低,为2.5%~3%。
1)大体:
2)镜下:
镜下可见上皮棘层细胞增生肥厚,基底膜较平坦,无明显上皮脚向下伸展。
1)大体:
纤维上皮乳头状瘤系由肿瘤上皮与纤维组织构成,属于乳头状瘤者其上皮成分多于纤维组织,肿瘤表面有较宽而粗的突起或皱襞。
2)镜下:
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覆盖,细胞有中度增生,细胞无异型性,上皮脚多而宽大。
3)发展:
肿瘤一般不发生恶变。
临床表现
外阴乳头状瘤多发生于老年妇女,发病年龄大多在40~70岁。病变生长缓慢,可无症状,但也可有外阴瘙痒及局部炎症病史。病变多见于大阴唇、阴阜、阴蒂或肛门周围等部位。可单发或多发,病变一般不大偶有大至4~5cm。肿瘤可带蒂呈葡萄状或者菜花状。如肿瘤较大,因反复摩擦,表面可溃破、出血和感染。妇科检查时发现外阴部有乳头状肿块,可单发或多发,质略硬。
并发症
诊断
鉴别诊断
典型的乳头状瘤与尖锐湿疣在临床上有时难以区别。尚应与外阴扁平湿疣、早期外阴癌进行鉴别。
1.外阴尖锐湿疣 多发生于外阴和肛周,呈多灶性乳头状增生。有感染史,人乳头瘤病毒阳性,发展迅速。镜下见上皮棘细胞层肥厚可见挖空细胞。
2.外阴扁平湿疣 呈丘疹或结节状,多发生于阴唇和会阴。容易破溃分泌物可找到苍白密螺旋体。梅毒血清反应阳性鶒
实验检查
辅助检查
治疗
预后
预防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做好随访。
误区
阴部皮肤有尿、便残液存留,所以需要经常清洁去污,但并不是洗得越勤越好。过度的清洁会破坏皮肤表面上保护膜,从而使其变得干燥不适,乃至瘙痒。
阴道并非是无菌的,而是存在着许多种类不同的细菌,正常情况下,阴道中各类细菌相互制约又共同生存,成为正常菌群,不会引起疾病。但当身体的抵抗力因患病而下降时,或长期使用抗菌素导致菌群失调,则会诱发一系列妇科炎症。
这是一个观念上的错误,因为我们从母辈那儿就接受了一种错误的传统观念:认为阴道是肮脏的,避讳提及,要冲洗和除臭。其实乱用洗液对阴道冲洗的程度越高,发生细菌性阴道炎的风险就越高,比一般女性感染的风险高出40%。正常情况下健康妇女阴道内存在着正常菌群,主要起作用的是乳酸杆菌,是有益菌,保持阴道PH值在3.8-4.5,这种弱酸环境能防止有害菌的生长,这就是阴道的自洁能力,如果有益菌被杀死,就等于破坏了自洁作用。如果乱用药经常冲洗阴道,有益菌、有害菌都会杀死,破坏弱酸环境,也会导致妇科炎症。
有些女士经常用洁尔阴、肤阴泰、肤阴洁、皮肤康等中药制剂清洗阴部,认为中药最安全。中草药虽有清热解毒、消炎的作用。但中药制剂也属医生处方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而且中草药保存期较短,容易变质发霉,使用后反而有害。还有的女士喜欢用高锰酸钾消毒剂,认为这样消毒洁阴更彻底。这里要特别提醒女士们,高锰酸钾使用时间较长,皮肤将变得干燥,容易引起皮肤痉痒。
自查方法
一、望可以用一面小镜子,放在外阴的下面,前后左右移动镜子照视,借助镜子的帮助,观察自己的外阴部。另外,通过观察阴道分泌物,如白带和经血的颜色、清浊、稀稠,也能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正常的白带是清白颜色的稀薄液体,正常经血是鲜红色或浅红色,有人还会有少许血块。
二、闻是用鼻子嗅一下分泌物、经血或外阴部散发出的气味。一般正常的气味是清淡的腥味、汗酸味或无味。如果出现了腥臭味、腐臭味或特殊的气味,就可能出现了问题。
三、触先把手洗干净,用食指和中指两个指头的“指腹”(俗称“指肚”),从“阴阜”部位开始,从上而下,顺序按触外阴,直至肛门。正常触摸外阴的时候,感觉应是光滑、柔软。如果不要用力去按,也不会感到疼痛,当然,正常的情况下也不应当摸到有小的结节或肿块。反之,则可能有病。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