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矾
简介
药材基源:为硫酸盐类矿物黄矾的矿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brofessite
原形态:单斜晶系。结晶者不多见,常为细小纤维状之集合体。颜色淡黄。光泽呈绢丝状或珍珠状。微透明。硬度2-2.5。比重1.8-1.9。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多呈不规则块状。淡黄色。微透明;绢丝光泽或珍珠光泽。体较轻,硬度近于指甲。微有铁锈气,味咸、酸,微涩。以色淡黄、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内服:研末,每次0.5g;入丸、散。
注意:本品多作外用,内服宜慎,不可多服久服。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化学成份:主要含硫酸铁(Fe2O3·2SO3·10H2O),其中三氧化硫(SO3)32%,三氧化二铁(Fe2O3)32%,水(H2O)36%。
附方
①治痔瘘肿痛,脓血不止:黄矾三两,乌蛇六两(酒浸,去骨、皮,炙令黄),黄耆三两(锉),枳壳二两(麸炒微黄,去瓤),骆驼胸前毛三两半(烧灰)。上药捣罗为未,炼蜜和捣三、二
百杆,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煎黄耆汤下二十丸。(《圣惠方》黄矾丸)
②治小儿盯耳出脓水:黄矾半两,乌贼鱼骨一分,黄连一分(去须)。上药捣罗为末,绵裹如枣核大,塞耳中,日三易之。(《圣惠方》黄矾散)
③治妇人颊上疮,瘥后每年又发:黄矾石二两(烧令汁尽),胡粉一两,水银一两半。捣筛矾石,胡粉更筛,先以片许猪脂,于瓷器内熟研水银令消尽,更加猪脂,并矾石、胡粉,和使粘稠,洗面疮以涂之,又别熬胡粉令黄,涂膏讫,则薄此粉。(《补缺肘后方》)
④治急疳蚀齿,唇口坏烂肿痛:黄矾、青矾、白矾(烧令汁尽)、白狗粪灰、莽草、雄黄(细研)各半两,石胆(细研)、莨菪子(炒令黑)、干地龙(微炒)、入粪灰各一分,麝香一钱(研细)。上药捣罗为末,都研令匀。先以盐浆水漱口三两度,于上点之,日三用,有涎勿咽。(《圣惠方》黄矾散)
各家论述
1.《唐本草》:疗疮生肉。
4.《海药本草》:《广州志》云:金线矾生波斯国,打破内有金线文者为上,多入烧家用。
5.《纲目》:黄矾出陕西,瓜州、沙州及舶上来者为上,黄色状如胡桐泪。人于绿矾中拣出黄色者充之,非真也。波斯出者,打破中有金丝文,谓之金线矾,磨刀剑显花文。《丹房镜源》云:五色山脂,吴黄矾也。
功用主治
燥湿化痰,消积杀虫,止血补血,解毒敛疮。治黄肿胀满,疳积久痢,肠风便血,血虚萎黄,湿疮疥癣,喉痹口疮,烂弦风眼。
①《唐本草》:"疗疳及诸疮。"
②《日华子本草》:"治喉痹,钟牙,口疮及恶疮,疥癣;酿鲫鱼烧灰和服,疗肠风泻血。"
④《纲目》:"消积滞,燥脾湿,化痰涎,除胀满黄肿、疟利、风眼、口齿诸病。"
⑤《现代实用中药》:"用其小量,能补血,用于贫血及萎黄病,并治胃肠出血,配合他药为丸剂用之。生用大作催吐剂。外用,火煅透,治结膜炎,白癣,脓疱疹,腋臭等,系用本品之稀薄液,有收敛作用。"
注意事项
3.本品多服能引起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等不良反应,胃弱及孕妇慎服。内服多用绛矾,对肠胃刺激作用较轻。服药期间禁饮茶水。
5.《本草经疏》:绿矾虽能消肉食坚积,然能令人作泻,胃弱人不宜用。
7.《现代实用中药》:多服有碍胃肠,起消化不良及便秘之弊。生用大量作催吐剂,但易起胃肠炎,宜慎用。
液涂洗。
临床应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