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黄羊肉

羊肉哺乳纲动物黄羊的肉。黄羊体长约 110 厘米,体重可达 30 公斤左右。多栖息在草原丘陵地带和半荒漠区。 羊肉含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多种养成份,具有补中益的功效,治劳伤、虚寒等症,且具有很好的养保健功效。【考】出自《饮膳正要》。1.《饮膳正要》:黄羊,种类数等,成群至于干数。白黄羊生于野草;黑尾黄羊生于沙漠中,能走善卧,走不成群,其不可食。可食,能补益人,汤无味......
目录

基础信息

【考】出自《饮膳正要》。

1.《饮膳正要》:黄羊,种类数等,成群至于干数。白黄羊生于野草;黑尾黄羊生于沙漠中,能走善卧,走不成群,其不可食。可食,能补益人,汤无味。

【动物态】黄羊(《饮膳正要》),又:羳羊(《尔雅》),茧羊(《纲》),蒙古瞪羚、蒙古原羚。体纤瘦,大小中等。体长1.1~1.3米,尾长8~10厘米;体重30公斤左右。四肢细,蹄窄。有眶下腺和腕腺,蹊腺发达。雄兽有角,角短而直,先平,然后略向后弯并逐渐分,角上有等,角尖端平滑,无纹。夏毛浅棕黄色,四肢白色。尾棕色,比部深。冬毛较淡,略带浅红棕色,且有白色长毛伸出。部具显著白斑。部毛色呈灰白,略带红色调。

栖于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好群栖,常十成群,有随季而迁移的现象。奔跑迅速。分布蒙古、甘肃、吉林、河北等地。

羊肉味道鲜美、肉质细嫩,堪称野味中的上品、养生保健的佳肴。羊肉入馔已有近千年历史。在元代羊肉不仅作为“食之奉”供皇帝后妃们享用,而且还作为官中祭祀的珍品。在元朝诗人许有壬的《上京十咏·黄羊》一诗中就详细地记载了元代烹制羊肉及用来祭祀的情景。

据记载,明清御膳房常需要的物资中,就有塞外的黄羊等。清朝皇帝每年到避山庄狩猎和消夏理政期间都要享用以羊肉料烹制的菜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驾幸热河哨鹿切次照常膳底档》中就有很多用羊肉制作的菜肴,如有红汤羊肉、热羊肉丝、酸辣黄羊肚、葱爆羊肉羊肉酸菜热锅,等等。

汉语拼音

huang yang rou

英文名

Mongolian gazelle

药材基原

为牛科动物黄羊的肉。

动植物形态

黄羊,中等大小偶蹄动物。成兽体长超过1.1m,体重可达30kg左右。面较宽, 较短,颈细长,颊无面纹。雄羊角一对,角短较直。除角尖外,均有明显的环棱,角尖向弯。角因个体差异而有变化。雌羊无角,但相当于角的部位有明显突起。四肢较细,后肢略长于前肥。部有白斑。尾短,长仅8-10cm。其冬毛厚而色浅,全身为浅红棕色,杂有白色长毛伸出;白色部白斑极为显著。夏毛浅棕黄色,部略带棕色,尾亦棕色

资源分布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

生态环境

栖息于草原丘陵和半荒地带。具集群性,奔跑甚速。以禾本科植物及豆科牧草为食。

功效

羊肉性温、味甘,能入,具养、补虚劳之功。《饮膳正要》说,它可补中益,治劳伤、虚寒。常用于过劳而致的虚弱病人。健康人食之,能健体强身。故上述汤菜老少皆宜。

主治

用法用量

服:食,适量。

各家论述 《饮膳正要》:补中益,治劳伤,虚寒

黄羊肉做法

党参羊肉

党参半两,羊肉半斤。

将黄羊肉切成薄,选上好党参。锅放素油、生姜丝、盐及水,沸后加入党参,再刻,倒进羊肉,加料、五香粉等调味,稍即可。

羊肉姜桂汤

羊肉1斤,姜、肉桂、盐适量。

羊肉洗净,切,姜切肉桂切段。

锅中放入适量水烧,放入肉、姜、肉桂、盐共至肉熟烂即成。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返祖现象

下一篇 黄羊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