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黄耆

黄芪 黄耆:Astragalus propinquus Schischkin,黄芪),豆科黄芪植物。分布于俄罗斯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中国各地多有栽培。其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常分枝,灰白色直立,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13~27,长5~10厘米。总状花序稍密,总花梗近等长或较长,荚果薄膜质,半种子3~8颗,期6-8月,果期7-9月。多年生草......
目录

形态特征

黄耆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13-27,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或线状披针,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或长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

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总花梗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长2-5毫米,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黑色柔毛;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至钻,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基部具短,瓣柄较瓣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卵形,瓣柄较瓣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长习性

生长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地区,喜日照、凉爽候,耐旱,不耐涝。有较强的耐能力,多生长在山坡中、下部的向阳坡及林缘、灌丛、林间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处。地上部不耐,霜降时大部分子已落,冬季地上部枯死,翌春重新由宿发出新苗。种子萌发温度比较低,平均温约8℃时满足黄耆播种的温度要求。

分布范围

分布于俄罗斯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甘肃、四川西藏等),中国各地多有栽培黄耆

繁殖栽培

繁殖

播前准备

播种前要进选种,除去瘪粒及霉腐种子以确保全苗,减少病虫害。由于黄耆种子种皮坚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状态,为提高发率,应采取以下法,促使其尽快发

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沸水中搅拌1分钟,立即加入冷水,将水温调到40℃后浸泡2-4小时,将膨胀的种子捞出,未膨胀的种子再以40-50℃水浸泡到膨胀时捞出,加覆盖物闷12小时,待萌动时播种。

  • 机械损伤

种子用石碾快速碾数遍,使外种皮棕黑色有光泽的状态变为灰棕色表皮粗糙,以利种子吸水膨胀。亦可将种子拌入2倍的细沙揉搓,擦伤种皮时,即可带沙下种。

  • 酸处理

对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80%浓硫酸溶液浸泡3-5分钟,取出迅速置于流水中,冲洗半小时后播种,此法能破坏硬实种皮,发率达90%以上,但要慎用。

播种

播种时间分春播和秋播。多采用春播,时间在4月末至5月初,5月上旬出苗,约1个月齐苗。播种时在整好的畦垄上45-60厘米耧一浅沟,沟宽8-10厘米。施入三元素复肥(氮、磷、钾各15%)10千克作种肥,覆土5厘米,踩底格子后采用条播式,把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然后覆1.8-2.4厘米厚的土,脚踩1遍或镇压1次即可。每亩用种量为1.5-2.5千克。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黄耆遇积水会发生烂和死苗,平原地区栽培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渗水力强的砂质土壤种植;地下水位高、雨水多的地区宜选择高地和河沿高地种植;山区宜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渗水力强的向阳山坡地种植。黄耆为深植物,为促进发育健壮,在秋天要求对土地进深翻达40厘米以上,作高畦,深沟,这是地下水位高的平原地区防止黄耆的一条重要措施。畦连沟宽160厘米,畦面做成龟背,每隔两畦一条深沟,浅沟10厘米,深沟50厘米。

栽植管理

  • 移栽

可在第2年春季(用秋播苗)当苗高10-15厘米时进移栽。在垄上沟,顺垄向移栽,幼苗平放或斜放于沟中,覆土踩实,浇透水即可。

  • 施肥

  1. 基肥:黄耆深,生长期长,为满足其生长发育养成分的需要,整地时必须施足基肥,每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4000千克加过磷酸钙20-30千克或磷酸二氨8-10千克,宜在秋天深翻前施入地表面,然后翻入耕层,最迟要在整地作畦前施入。施肥要均匀。
  2. 追肥:追肥要候条件及长势而定,一般追肥2次或3次。第1次在5月上旬至5月下旬苗高10-20厘米时,浇稀薄的粪水,每亩需人粪尿750千克或猪粪尿1500千克冲水浇;第2次在6月上旬苗高30-40厘米时,每亩施尿素25-30千克;如果前期肥,色黄,则在7月上旬至7月下旬苗高60-80厘米时,再进第3次追肥,这时已封垄,可施入氮素化肥、饼肥和过磷酸钙。
  • 出苗、间苗、定苗、补苗

播种后7天始出苗,30天左右苗木出齐。当苗高5-7厘米时进第1次间苗,通过2-3次间苗后,每隔8-10厘米留壮苗1株。如遇缺棵,应将小苗带土补植,也可用催种子重播补苗。

  • 中耕除草

黄耆幼苗生长缓慢,如果不注意除草易造成草荒,因此,在苗高5厘米左右时,要结间苗及时进中耕除草。第2次于苗高8-9厘米时进,第3次于定苗后各进中耕除草1次。第2年以后于5月、6月及9月各除草1次。要常保持田间无杂草。

  • 灌水防涝

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要少浇水,促进根系下扎。在将要时适当灌水,种子成熟后应不浇水或少浇水。黄耆生长旺盛时期的6月、7月和8月,正逢雨季,田(畦)间发生洪涝和积水要及时排除,并随后进中耕,保持田间地表土壤有良好的通透性,以利于根系生长,防止烂。秋后,当上部枯萎时进培土,以利越冬。

收获留种

  • 收获

黄耆生长2-3年后采收为佳,生长年限过久可产生黑,影响品质。本地区在10月下旬采收,用工具小心挖取全,避免碰伤外皮和断,去净泥土,趁鲜切去芦头,修去须根,晒至半干,堆放1-2天,使其回潮,再摊晾晒,反复晾晒,直至全干,将理顺直,扎成小捆,即可供药用。质量以条粗、皱纹少、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甘者为佳。正常年份每亩可产干品300千克左右。

  • 留种

选3年生以上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地块作黄耆种子田。黄耆种子的采收宜在9月果荚下垂黄熟、种子褐色时立即进,否则果荚裂,种子失,难以采收。因种子成熟期不一致,应随熟随采。若小面积留种,最好分期分批采收,并将成熟果穗逐个剪下,舍弃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实,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荚。若大面积留种,可待田里70-80%果实成熟时一次采收。采收后先将果倒挂阴干几天,使种子后熟,再晒干,粒、扬净、贮藏。

病虫防治

病害

  • 白粉病

黄耆白粉病一般在7月后蕾结荚期发生,要为害叶片荚果,多发生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症状:发病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初生白色粉状斑,严重时叶片被白粉覆盖。被害植株早落,严重影响生长。防治法: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1500倍液或1:1:120波尔多液喷雾2-3次;也可用50%代森铵水10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1000倍液喷雾防治。

  • 枯萎病

黄耆枯萎病是由真菌起的部病害。6月始发生,7-9月为害严重,高温多雨、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容易发病。症状须根褐色并腐烂,主根发生红褐色或焦褐色烂斑,病株的发黄落。地上部枯萎,部完全腐烂。防治法:不在酸性土壤上种植,不在低洼地栽培,不重茬。可用5%石灰水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1000倍液灌浇病

虫害

黄耆小象虫的成虫和幼虫为害黄耆幼苗和幼,严重时吃光地上部分,造成缺苗断垄。防治法:出苗后,隔10天用敌百虫2000倍液喷雾,以杀死成虫。

黄耆虫以幼虫钻入荚蛀食种子,为害严重时,种子失去发能力。防治法:在成虫孵化期,用灯光诱杀幼虫或在期用敌敌畏或敌杀死用量每隔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3-4次,直到种子成熟为止。

主要价值

黄耆以其入药,药用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农本草》把黄耆列为“上品”。《药性歌诀》云:“黄耆入药,为强壮,具有益正气,壮,排脓止痛,活医危的功效。对表虚自汗气虚内伤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脾虚泄泻、体虚多汗、气虚肛、子官垂、浮肿及等疾病疗效显著”。《录》、《本草纲》等古药书均认为它有益补虚的作用。

药理研究发现,黄耆含有碱、香豆素、叶酸氨基酸、甜菜碱、皂甙、糖类、蛋白质、核黄素、黄烷化物、、钙、磷及硒、锌、铜、锰等多种微量无素。味甘,性微温,具补固表、利尿、强、降压、抗菌、托毒、排脓、生、加强毛细管抵抗力、止汗和类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虚自汗气虚内伤脾虚泄泻、浮肿及等。由于黄耆能防止糖减少,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人体液中白细胞的增加,可抵抗化物质、放射线或其它原因起的人体白细胞减少,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但黄耆要的仍是补中益利水消肿,对虚胖虚肿症最为适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