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黄耆茎叶

黄耆,《本草纲》称黄芪,《农本草》称戴糁。《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药性论》称王孙。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今俗称黄芪。①黄耆,又:膜荚黄耆、东 北黄耆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或多少被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6~13对,小叶片、长或长卵,长5~23毫米,宽3~10毫米,先端......
目录

形态特征

黄耆,又:膜荚黄耆、东 北黄耆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或多少被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6~13对,小叶片、长或长卵,长5~23毫米,宽3~10毫米,先端钝尖,截形具短尖头,全缘,上面光滑或疏被毛,下面多少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或三角总状花序腋生,具5~22朵,排列疏松;苞片线状披针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萼齿5,甚短,被黑色短毛或仅在萼齿边缘被有黑色柔毛;花冠淡黄色,蝶,长约16毫米,旗瓣长状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龙骨瓣均有长爪,基部长柄状;雄蕊10,2体;子房被疏柔毛,子房柄长,花柱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长2~2.5厘米,直径0.9~1.2厘米,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子5~6粒,黑色期6~7月。   生长于向阳山坡或灌丛边缘,也见于河边砂质地或平地草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黄耆

态极似上种,要区为小较多(12~18对)较小,小叶片通常为,长4~9毫米;子房及荚果光滑无毛,荚果宽11~15毫米。

分布黑龙江、吉林、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 黄耆)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③ 金翼黄耆

主根肥厚。植株各部有或多或少的伏贴柔毛。小6~9对,或阔,长7~19毫米,阔3~8毫米,先端钝,有时微缺面稀生伏贴柔毛;托叶披针总状花序,有3~13朵;萼钟状,萼齿5;花冠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毫米,阔7毫米,翼瓣有特长的长几与爪一样,龙骨瓣比翼瓣、旗瓣为长,长达15毫米;子房无毛,花柱有微柔毛。荚果无毛,倒卵形,长8毫米,两侧扁,其下有比荚果长的瘦细子房柄,端有长种子1~2粒。期7~8月。

生于丛林、山沟中。分布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④ 多黄耆

粗大。高15~100厘米。小7~26对,长至线状披针,长8~20毫米,宽2.5~5毫米,上面绿色,无毛,下面霜白色,有或多或"白色的伏贴长毛。总状花序,具15~40朵,常偏向一侧;总花梗花序轴上均有黑毛;苞片披针状锥,有黑色长柔毛;萼钟状,萼齿5。外密生伏贴黑毛;花冠白色黄色龙骨瓣比旗瓣、翼瓣短;子房有黑色长毛,花柱无毛荚果纺锤,被伏贴黑色长毛。果期7~9月。

生于高山、草坡上。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⑤塘谷黄耆

多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直粗大。小3~5对,狭卵形或长椭卵形,长2~5.5厘米,宽0.8~2厘米。总状花序生或腋生,小花密生,下垂;花梗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线形,被黑色白色硬毛;萼钟状,萼齿尖,3长2短,萼管面被黑色长硬毛;花冠黄色,旗瓣匙,先端,微凹,长约17毫米,翼瓣龙骨瓣等长;子房被黑色长硬毛。荚果纺锤,长约2厘米,具较萼长的子房柄。期7~8月。

此外,尚有多种黄耆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如春黄耆(又黄耆)(西藏)、云南黄耆(西藏云南)、弯齿黄耆(云南)、阿克 苏黄耆(新疆)等。

生长习性

生于草坡。

地理分布

山西、甘肃、黑龙江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亦产。

甘肃、河北青海所产的小白耆(又称小黄耆),为植物金翼黄耆;甘肃、青海所产的白大耆,为植物塘谷黄耆四川所产的川耆,要为塘谷黄耆及多黄耆。此等商品外与上述相近,但较细小,质量亦较差,产量也少。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非性病性梅毒

下一篇 倍他米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