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黄花蒿

黄花蒿 蒿(:Artemisia annua L.),草蒿、青蒿等,是菊科蒿属植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录-无危(LC)。蒿分布于中国全境,以及欧洲、亚洲的温带、带和亚热带地区。蒿为一年生草本,长于1500m,单生,高100-200cm,多分枝纸质,头状花序,多数,总苞3-4层,深黄色,两性10-30朵,瘦果小,椭卵形,略扁,果期8-......
目录

物种起源

青蒿入药,最早见之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左右)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农本草草蒿,将青蒿列为,列为下品。宋《大观本草》和《重修政和类备用本草》均有记载。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指出:“青蒿一类,自有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有也”。《本草纲》载蒿,谓:“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蛋黄辛臭”。张衍箴认为,在宋代以前,青蒿蒿是同做草蒿(青蒿)入药的。

胡世林通过比较两者要分类特征,认为《本草纲》所述青蒿即今天的蒿(A.annuaL.),而所述蒿谓今天的青蒿(A.apiaceaHance),并提出造成这种纷乱系的源之一在于李时珍不当另立蒿。屠呦呦认为,《头注国译本草纲》在中药“青蒿”项下,错误注以植物A.apiaceaHance,而在蒿项下,却注以植物A. annuaL.,从而造成这种纷乱系。并建议A. annuaL.的植物,也用青蒿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的挥发性香单生,垂直,狭纺锤单生,高100-200cm,基部直径可达1cm,有纵棱,幼时绿色,后变褐色或红褐色,多分枝两面及总苞面无毛或初时面微有极稀疏短柔毛,后落无毛。

:纸质,绿色下部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3-7cm,宽2-6cm,绿色,两面具细小落性的白色腺点及细小凹点,三(至四)回栉齿状羽状深裂,每侧有裂5-8(-10)枚,裂长椭卵形,再次分裂,小裂边缘具多枚栉齿状三角或长三角的深裂齿,裂齿长1-2mm,宽0.5-1mm,中肋明显,在面上稍隆起,中轴两侧有狭翅而无小栉齿,稀上部有数枚小栉齿叶柄长1-2cm,基部有半抱的假托叶;中部二(至三)回栉齿状的羽状深裂,小裂齿状三角。稀少为细短狭线形,具短柄;上部苞片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深裂,近无柄。

头状花序,多数,直径1.5-2.5cm,有短梗,下垂或倾斜,基部有线形的小苞,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并在上组成展、尖塔花序总苞3-4层,、外层近等长,外层总苞卵形或狭长中肋绿色,边膜质,中层、总苞卵形卵形花序托凸起,半球深黄色,雌花10-18朵,花冠管状,檐部具2(-3)裂齿,外面有腺点,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10-30朵,结实或中央少数结实花冠管状花药线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基部具短尖头,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短毛。

果:瘦果小,椭卵形,略扁。果期8-11月。

性状鉴,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及小裂或长,两面被短毛。香特异,味微苦。以色绿、多、香浓者为佳。

显微鉴叶片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状不规则,垂周壁波状,长径18-41(-80)μm,上的表皮细胞呈窄长气孔,不定式。表面布满非腺毛腺毛。非腺毛中脉附近多,为T毛,壁细胞横向延伸或在柄处折成V,长240-480(-816)μm,柄由3-8细胞组成,单列,基部柄细胞较大,壁细胞常落。腺毛,无柄,两个半分泌细胞相对排列,常充满淡黄色挥发油。

物种区

古本草书记述的“草蒿”(农本草)及“青蒿”(除色淡青、淡黄色者外)与“蒿”(本草纲)无异,中药习称“青蒿”,而植物通称为“蒿”A. annurLinn.,该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生长,其体态略有变异。入药作清热、解疟、凉血利尿、健、止盗汗用,此外,还作外用药。

民间取饼或作制的香料。牧区作牲畜饲料。

本种不同于植物上称的“青蒿”A. carvifoliaBuch.-Ham. ex Roxb.,二者药用功能虽然接近,但后者不含“青蒿素”,亦无抗疟作用。

生长习性

蒿喜温暖、阳光,忌水浸,不耐荫。光照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较大,对土壤质地及pH值要求不严,pH 值5.4-5.7对叶片产量及青蒿素含量无大的影响,但性喜阔向阳的湿润环境,宜排水良好、微偏酸性的少宿草本植物的黄壤、冲积土和紫色土。

分布范围

遍及中国全境;东半部省区分布在海拔1500m以下地区,西北及西南省区分布在2000-3000m地区,西藏分布在3650m地区;生境适应性强,中国东部、南部省区生长在路旁、荒地、山坡、林缘等处;其他省区还生长在草原、森林草原、干河谷、半荒漠及砾质坡地等,也见于盐化的土壤上,局部地区可成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要伴生种。

广布于欧洲、亚洲的温带、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欧洲的中部、东部、南部及亚洲北部、中部、东部最多,向南延伸分布到地中海及非洲北部,亚洲南部、西南部各国;另外还从亚洲北部迁入北美洲、并广布于加拿大及美国。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西伯利亚地区。

繁殖栽培

繁殖

有性繁殖

蒿采用种子繁殖种子温度为8℃-25℃,发适温为18℃-25℃,种子贮藏以低温瓶装贮藏最好,种子在低温条件下至少可以保存3年。不同类型、播种期、播种基质及种子贮藏法对种子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种子率有明显差异。

种子繁殖土加肥泥为播种基质最好,可获得71%的发率,但种子繁殖可使青蒿素含量下降。

无性繁殖

蒿可用扦插繁殖。于7-8月份采用条作插穗,以土为基质进扦插可获得86%-96%的成活率。不同类型、不同部位条、不同扦插期及扦插基质对蒿的扦插成活率均有一定的影响。

栽培

选地整地

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虽然一般土地均可栽培,但选择地势向阳、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栽培生长更为茂盛,蒿素含量会更高。

秋季将生荒地常规深翻,有条件地区可结翻地施入基肥,每亩施入1500-2000kg沤肥或厩肥,翻后打碎土块、清除树、石块、草,耙平做畦。畦高约25cm,宽1.2m,畦东西向,种植南北向,以利接受光照。

播种育苗

种子温度为8℃-25℃,当早春温在10℃-25℃时即可播种,播种时将混有少许细沙的种子均匀撒播或沟条播,每亩用种量为150-200g,用细土覆盖(以盖住种子为度),播后喷透水保湿,3-6天发,刚出土时子叶小,,约12天长出真

田间管理

在苗高4-5cm时进间苗,保持株5cm,使其均匀生长。播后一个月进首次松土除草,使其表面干松,地下稍湿润,促使向下扎,并注意不要浇水、施肥,使地上部生长缓慢。

当长到60-80天时,始长出侧时,其根系已发达,需肥量大,可结松土除草进追肥2-3次,以人粪尿为,每亩1000-1500kg,也可施速效氨肥以促进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施肥时不要将肥粘在植株上,以免灼伤。

蒿忌水浸,因此,连绵雨季时要注意及时排水,防止烂

采收加工

蒿不同生育时期叶片青蒿素含量差异显著。采收期对蒿产量及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明显,采收期的确定应以获取最大的青蒿素产量为的。不同产地其适宜采收期有差异,广西在8月下旬初蕾期采收最好,山东以9月份蕾期采收最好。采集的时间以晴天中午12 时至下午16时为宜,在这期间采收的植株青蒿素含量最高。

不同的干法对青蒿素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自然晒干的效果最好。

病虫防治

病虫害较少,偶有腐病、菌核病、蚜虫为害。腐病多发生于排水不良地段,可预先挖好排水沟,预防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拔出烧毁;也可用生石灰或5%福尔马林消毒地面。

菌核病的预防一是平时要注意及时排水,发现病株拔除;二是可用1:1:2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500-600倍液灌

蚜虫多以成、若虫吸食汁液为,但严重时亦可造成发黄枯死。可用50%敌敌畏乳油加水1000-1500倍常量喷雾或50%乐果乳油加水1500倍常量喷雾。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传统中药习称蒿为“青蒿”,入药作清热、解疟、凉血利尿、健、止盗汗用。此外,还作外用药。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辛苦,凉,无毒

功效:清热解疟,驱止痒。

治:伤暑疟疾潮热,小儿惊热泻,恶疮疥癣。

1、治小儿风寒惊热。《纲

2、生汁,涂恶疮疥癣及毒虫咬伤。《现代实用中药》

3、清热。《南京民间药草》

用法用量:服,汤,1~3钱。外用,捣

【仫佬药】埃弄:、全草用于疟疾骨蒸潮热腹泻。《桂药编》

【阿昌药】尊:治结核潮热疟疾。《德宏药录》

【傣药】咩闷(德傣):全株治外伤。《滇省志》

【藏药】堪那:地上部分治感冒发烧,疟疾病。《藏本草》

蒿,是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要原料。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能迅速消灭人体疟原虫,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服、可通过肉注射或静注射,甚至可制成栓,使用简单便捷。但为了防范疟原虫产生抗药性,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使用的复方疗法。

济价值

民间取饼或作制的香料。牧区作牲畜饲料。

相关研究

2016年6月,中国青蒿素产业联盟在上海交通大成立,标是将青蒿素从农田种植到成品产出的各个环起来。

2018年12月,青蒿素科技联盟在北京成立大会。

2019年8月,全国首个青蒿素研究中中国中医青蒿素研究中北京大兴奠基。2021年竣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干酵母

下一篇 黄花菜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