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缺铁性贫血

贫血是指体贮存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在出现贫血之前的阶段称为缺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除了参加血红蛋白的成外,还参加体的一些生物化过程。故当贫血时,除了贫血症状外,还会有一些缺乏的相症状。医保疾病:否患病比例:0.27%易感人群:老年人传染式:无传染性并发症:萎缩性胃炎治疗常识就诊科室:液科治疗......
目录

基本介绍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27%

易感人群:老年人

传染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萎缩性胃炎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液科

治疗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80%

病因

的摄入不足(30%)

成年人每天需要量为1~2mg,育龄妇女,婴儿和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的需要量增加,如食物中的含量不足,或吸收不良,就容易发生缺,肉类食物中的血红易于被吸收,而蔬菜,谷类,中的磷酸盐,植酸,宁酸等可影响的吸收,故食物的组成,对的摄入是否充足有较大影响。

药物或十二指肠疾病亦可影响的吸收,如金属(镓,镁)的摄入,抗酸药(碳酸钙硫酸镁)以及H2受体拮抗等药物均可抑制的吸收,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术后亦会减少的吸收。

慢性失(30%)

慢性失贫血常见的原因,尤以消化道慢性失或妇女月经过多更为多见,如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钩虫病食管张,及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等,子宫或功能性出导致月经过多(每月出量>40ml),此外,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亦可因血红蛋白由尿中排出而致缺

当体缺乏时,除可因血红蛋白成减低而致贫血外还可起:

(1)含酶的活性下降,影响细胞线粒体的氧化酵解环。

(2)运动后中的乳酸堆积较正常人多,使肉功能及体力下降。

(3)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使患儿神经及智力发育受到影响。

(4)上皮蛋白质角化变性,酸分泌减少。

其他(10%)

在正常情况下,的吸收和排泄维持动态平衡,体环,人体一般不易缺,只有在需要量增加,的摄入不足及慢性失等情况下,才会导致缺

预防

贫血大多是可以预防的,对缺病人最好进食含丰富的饮食及其强化食品,多吃动物蛋白,加强养知识教育及妇幼保健工作,如改进婴儿的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和及时治疗,积极寄生虫防治工作,对于月经过多的防治,国外多用育环,每天施放20µg的孕酮,可使月经减少。

并发症

严重贫血可出现口炎舌炎萎缩性胃炎等。

常见症状

1.症状

贫血的发生较为缓慢,早期无症状症状很轻,患者常能很好地适应,常见的症状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倦,活动后心悸气短眼花耳鸣等。

2.特殊表现

的特殊表现有角炎,乳头萎缩,舌炎,严重的缺可有勺状指甲(反甲),食欲减退恶心便秘,欧洲患者常有困难,角炎,称为Plummer-Vinson综征,这种综征可能与环境及基因有

3.缺所致症状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或为异常,表现为烦躁,易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习成绩下降,异食癖是缺的特殊表现,患者常控制不住的仅进食某种“食物”,如块,黏土,淀粉等。

4.体征

皮肤黏膜苍白毛发干枯角化,指甲扁平,失光泽,易碎裂,约18%的患者出现反甲,约10%贫血患者脾脏轻度肿大,患者未发现特殊的病理改变,在缺纠正后可消失,少数严重贫血患者可见网膜及渗出。

检查

1.象: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MCHC<30%),红细胞改变的程度与贫血的时间和程度有中可见红细胞,中淡染区扩大,大小不等及畸,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轻度增多,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分类正常,计数有出者常偏高,婴儿及儿童多偏低。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幼红细胞数量增多,早幼红细胞和中幼红细胞比例增高,染色质颗粒致密,胞质少,紫蓝色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统常为正常,染色粒幼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外减少或消失。

3.生化检查

(1)测定:降低,<8.95µmol/[(50µg/dl),总力增高,>64.44µmol/L(360µg/dl),转蛋白饱和度降低至15%以下,由于的测定波动较大,应响因素较多,在判定结果时,应结临床考虑,在妇女月经前2~3天或妊娠后期3个月,和总力均可降低,不一定表示缺

(2)蛋白测定:蛋白低于14µg/L,但在伴有炎症,肿及感染时可以增高,应结临床或骨髓染色加以判断,贫血患者骨髓红系细胞及细胞外均减少或缺如,上述慢性病时,满红系细胞减少,但外增多。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FEP增高表示血红成障碍,用它表示缺的存在,是较为敏感的法,但在非缺的情况(如中毒粒幼细胞贫血时),FEP亦可增高,应结临床及其他生化检查综判断。

(4)红细胞蛋白测定:用放射免疫法或酶联免疫法可以测定红细胞碱性蛋白,反映体贮存的状况,如<6.5µg/L红细胞,表示缺乏,但操作较复杂,尚不能作为常规使用。

少数严重贫血者,裂隙灯检查可显示异常。

诊断鉴别

标准

应包括贫血的诊断和明确贫血病因或原发病。

临床上将缺贫血分为:缺,缺红细胞生成贫血3个阶段,其诊断标准分如下:

1.缺:或称潜在性缺期,此时仅有体贮存的消耗,蛋白<12µg/L或骨髓染色显示粒幼细胞<10%,细胞外轻度减少,但此时血红蛋白及蛋白饱和度等指标是正常的。

2.缺红细胞生成:此时红细胞摄入较正常时为少,细胞外中度减少蛋白<12µg/L外,转蛋白饱和度<15%,FEP>250µg/dl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减少不明显,红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贫血:此时红细胞,外均明显减少,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为明确及查明贫血的原因或原发病,还需进一步据病史,体检中发现的线索,做某些针对性检查,如大便隐试验,尿常规检查,功能,镜检查,以及相应的生化,免疫检查等。

诊断要与其他小细胞性贫血相鉴

1.地中海性贫血:常有家族史,中多数靶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有异常,,转蛋白饱和度及骨髓染色不降低。

2.慢性病贫血:常伴有肿疾病或感染等,转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有增加,蛋白增多,骨髓粒幼细胞数量减少,含黄素颗粒增加。

3.粒幼细胞贫血要由于先天或后天获得的利用障碍而致的贫血,好发于老年人,而转蛋白饱和度减低,蛋白及骨髓中环粒幼细胞均增高。

治疗预后

(一)治疗

1.病因治疗

病因包括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应尽可能去除缺病因。应注意单纯补充只能使血红蛋白恢复,忽视原发病,将不能使贫血得到彻底治疗。

2.的补充

的补充以服制为首选。常用的有右旋糖酐、硫酸亚琥珀酸亚富马酸亚等,每天服元素150~200mg即可。于餐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刺激。忌与同时服用,否则易与中的鞣酸结成不溶解的沉淀,不易被吸收。其他药物中的钙盐及镁盐亦可抑制的吸收,应避免同时服用。患者服用后,自觉症状可以很快地恢复。网织红细胞一般于服后3~4天上升,7天左右达高峰。血红蛋白于2周后明显上升,1~2个月后达正常水平。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3~6个月(或用蛋白进监测到>5µg/dl再停药)以补充体应有的贮存量。

如果患者对口不能耐受,或具有肠外给药,适应病者可改用右旋糖酐山梨注。用药的计算法是:所需补充的总量=[150-患者Hb(g/L)]×体重(kg)×0.33。首次注射量为50mg,如无不良反应,第2次可增加到100mg,以后每周注射2~3次,直到总量注射完,不可超量,以免急性中毒色病。5%~13%病人于注射后可发生局部肉疼痛、淋巴结炎、头痛头晕发热荨麻疹及关节疼痛等,多为轻度及暂时的。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休克,可致生命危险,故给药时应有急救设备(上腺、素氧及复苏设备等)。

3.择优

(1)去除原发病与补充同等重要。

(2)常用

①硫酸亚0.3~0.6mg,3次/d,饭后服。维生素C 0.23mg/d,服效果良好。待血红蛋白恢复正常,贫血消失后仍要继续服药3~6个月。

右旋糖酐,100~150mg,3次/d,饭后服。

③多糖物(力蜚能),1粒,2次/d,服,为多糖物。几乎无任何肠反应与便秘等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

(3)富含的食物。

(二)预后

贫血本身不难治疗,如果治疗效果不好,应考虑到有无肿和其他原发病的存在。

护理

1、饮食上特注意给予高、高维生素C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豆类、木耳香菇海带等食物。纠正偏食的习惯。

2、保持口腔卫生,饭前、饭后漱,睡前、晨起刷;口腔有出时,应使用软毛刷。

3、做好皮肤护理,常用温水擦澡,保持皮肤清洁。

饮食保健

贫血患者应在平时的饮食中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绿色蔬菜和各种瓜果,比如子、西红马铃薯、草莓、子、柿子、夏、苹果、葡萄子、子等等。另有一种最不起眼的农作物——甘薯 ,它虽然价格低,但它所含的维生素C却远远地超过了苹果、葡萄其它瓜果。另外一些黑豆胡萝卜面筋菠菜龙眼肉、萝卜干等,这些也都是补的,可以多吃。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