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心源性休克

老年源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泵功能衰竭,表现由于泵衰竭,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和早期灌注不足所致。表现有率增快、室性律失常、湿啰音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出汗等。伴意识障碍少尿出汗等休克征象。大多由于心脏要是室)收缩成分减少或丧失,或由于腔充盈障碍,从而导致排量急剧减少,乃至出现休克源性休克健康搜索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泵功能衰竭,表现为动脉压显著降低。伴......
目录

概述

源性休克健康搜索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泵功能衰竭,表现为动脉压显著降低。伴意识障碍少尿出汗等休克征象。大多由于心脏(要是室)收缩成分减少或丧失,或由于腔充盈障碍,从而导致排量急剧减少,乃至出现休克: 据国外统计急性梗死病人并发源性休克者占10%~20%,国资料为8.1%~23%。上海瑞金医院统计10年住院梗死370例,符梗死休克诊断标准的共31例(8.38%)。

病因

1.源性休克 其中大部分是老年梗死患者(80.64%)。这与老年病人损害较重及退性变有。2.其他病因 急性重症炎可起急性衰或源性休克,多见于儿童及青年,老年人则较少见。扩张性(充性)肌病瓣膜病人通常起慢性充衰。若这些病人出现急性并发症,如快速律失常或栓塞,则排量可急剧下降而导致源性休克老年人心脏率的突然变化适应力较差,特是当室率明显增快时,室舒张期充盈量减少,搏量及心脏指数明显下降,由此起全身组织器官的灌注不足,故房颤动、房扑动、室性动过速等快速律失常是老年心脏病患者发生源性休克的常见诱因。近年心脏手术如瓣膜置换、冠旁路手术的适应已扩大到老年病人但与青年相比,老年患者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低排量综征是术后要并发症之一是源性休克常见原因)。

发病机制

急性梗死源性休克可以分为原发性(性)与继发性两类,而以前者较为多,占总数2/3。1.原发性休克 大多发生在梗死后数小时至24h要由于大块梗死,室收缩成分减少所致这不仅取决于不可逆性坏死数量,也与可逆性范围大小密切相,了解这一病理生理特点。对源性休克的防治至重要,梗死最初阶段如能使缺得到挽救,免于坏死,就能限制及缩小梗死范围。病理解剖观察显示死于源性休克梗死,新鲜坏死灶及陈旧灶的总面积达左室总面积的40%以上鶒。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而广泛,前降支往往受累,大多呈完全性阻塞,2/3病例有3支病变,1/3病例中2支受累鶒近年研究实梗死区周围有一缺边缘带,含有坏死细胞和不同程度受损但仍存活的细胞,若缺进一步加重则边缘带可完全或部分坏死,使梗死范围扩大。Alonso等(1973)曾发现80%源性休克病例有梗死区扩大健康搜索,其中1/3病例梗死区扩大发生在休克之前,1/3不能肯定发病时间,另1/3病例梗死区扩大发生在休克之后。这表明源性休克过程中可能成恶性环,即休克动脉压下降,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健康搜索恶化梗死区扩大,这一系列变化使泵功能进一步受损,最后发展为不可逆休克。除梗死范围大小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使室射量降低:①时其能量要依赖无氧代谢,ATP含量减少乳酸增多,起乳酸血症;②动过速使室充盈量减少;③乳头起二尖瓣反流;④病变部位室壁运动异常或有收缩期反常搏动。源性休克病理生理可能涉及外周管的调障碍。鶒一般,任何原因起的排量减低皆有反射性交感神经张力增高使外周阻力增加,但有些源性休克病人其周围阻力不增加,甚而低于正常,试验性研究结果很不一致源性休克模型中曾观察到外周不发生缩管反应,认为可能是区诱发一种反射的结果。何瑞荣等在阻断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梗死的实验中,也发现有外周管活动反射性抑制现象认为是通过激活心脏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抑制管运动中枢健康搜索的活动而起的。梗死,要累及室,但室可同时发生梗死,病理解剖资料显示其发生率为5%~34%,要见于左室下后壁有梗死者其中后壁梗死累及室间隔室梗死可高达50%,并发室梗死的病人,病情较为严重,容易发生源性休克。2.继发性休克 多发生在梗死后24h至1~2周,发生休克要原因有乳头梗死或断裂导致急性二尖瓣反流;室间隔穿破发生左向右分流;室壁成,室壁反常搏动;以及室壁破裂等。休克产生的机制不同于原发性,要是由于上述机械性并发症的存在,致使收缩期室射量锐减乃至休克,故称继发性或机械性休克。(1)乳头断裂:通常发生在起病后第一周视断裂的累及部位(乳头身或头部)可起不同程度二尖瓣反流。(2)室间隔破裂:发生在起病1~2周,造成急性左向右分流。(3)室壁慢性力衰竭,室性律失常,体环栓塞等。但梗急性期如室壁成较快,则可显著影响室射功能。左室收缩时,室壁部位膨出,部分液滞留在室壁,减少了搏出量。(4)左室游离壁穿破:多发生于梗后3~5天,导致急性心包填塞,源性休克,迅速致死。有时,液流入心包速度较慢,心包肿和假性室壁。后者也可以穿破。上述并发症的共同流动力后果是收缩期有较多的液发生分流、反流或郁积在室壁中,导致搏出量和射分数比较显著降低乃至休克

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细胞比容测定,了解有无液浓缩或容量降低。2.动脉体分析和pH值测定,检测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观察疗效鶒3.尿量测定 膀胱留置导尿管连续观察尿量。维持尿量>30ml/h若尿量<20mL/h提示功能趋于衰竭。4.其他 包括电解质乳酸浓度、功能等检测。必要时测纤维蛋白原、酶原时间、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试验。培养及细菌检查等 其它助检查: 若有条件将病人收住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严密观察体温呼吸及搏,并作必要的流动力及实验检查并监测。1.动脉压监测 除了休克早期,病人动脉压均降低,倘若周围管收缩时用袖带测压,测值常较实际偏低,若采用动脉插管直接监测压,维持动脉收缩压90mmHg,平均压80mmHg左右作为调整药物依据鶒,较切实际。2.中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和动脉楔压(pulmonary wedge pressure,PWP)监测 自周围静插管至近房邻近腔静处测定CVP它反映室充盈压,正常值为9~12cmH2O,低于正常为容量不足,高于正常,提示功能不全或输液量过多协助鉴功能不全抑容量不足休克动脉楔压(PWP)监测左室功能。用气囊飘浮导管(swan-ganz)自周围静送至动脉,楔嵌入测定PWP正常值为6~12mmHg。通常PWP与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近似或相等低于正常值提示容量不足,>18mmHg提示左功能不全监测PWP可估计容量和监测输液速度,是防止发生水肿的一项有用指标3.量(CO)和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 CO正常范围3.5~5.5L/min,CI为3.0~4.5L/(min·m2),同时监测PWP和CI的是不使PWP>18mmHg的前提下,指导临床选择用药,尽量提高CO水平。4.电图监测率和识律失常。 >乳酸 >动脉酸碱度 >红细胞计数 >纤维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原 > >血红蛋白 >细胞比容 临床表现: 源性休克早期临床征象是由于泵衰竭,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和早期灌注不足所致。表现有率增快、室性律失常、湿啰音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出汗等。此时动脉压变化尚不明显收缩压正常或偏低,舒张压略升高但休克早期征象可因梗死其他症状较明显而不起注意鶒。继发性休克发生前,一般皆有机械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如室间隔穿破或乳头断裂起的响亮全收缩期杂音和假性症状,左室游离壁穿破所致鶒的心包填塞发展迅速,诊断不易,临床上可有电机械分离现象即突然出现休克压与音消失。而电活动仍存在,此时电监测可发现率突然减慢,有窦缓或房室连接处律,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QRS波逐渐增宽,最后停搏。依据上述表现可考虑有室壁穿破可能休克发生后要表现为动脉压下降,收缩压低于80mmHg,压小,细速,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昏迷少尿无尿。尿量低于20ml/h;皮肤:面色及皮肤苍白肢端发绀,肢体湿冷出冷汗心脏率加快,可达110~140bpm,音低沉,有室性奔马律或有第四音;呼吸急促湿啰音严重时可有急性水肿。老年人有明显动脉硬化,当压下降,流明显减低。故容易伴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成等。室梗死表现为衰竭体征,不明显,动脉压降低。可有三尖瓣反流体征(收缩期杂音,颈静V波明显),电图可见V4R导联ST段抬高,下壁和(或)后壁梗死图伴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律失常健康搜索如窦性静止房性期前收缩房颤动等清心酶谱显著升高,超声动图可示室增大,室间隔呈矛盾性运动。流动力检查显示室充盈压即房平均压升高,动脉楔压或动脉舒张末期压(代表室充盈压)仅轻度增高二者间比值增加(RAP/PAEDP>0.8),室和动脉收缩压不增高,以上压力变化也可见于心脏压塞及缩窄性心包炎须予以鉴栓塞也可影响室功能但可动脉收缩压增高,以及因动脉痉挛而起的动脉舒张末期压异常增高伴正常动脉楔压加以鉴。应当指出,室梗死流动力变化可因源性休克动脉压下降而被掩盖,此时进容量扩张后又可显示出来

并发症

要并发症有律失常,急性水肿室间隔穿孔和乳头断裂等。

诊断

源性休克的临床诊断依据包括以下两点健康搜索:1.动脉压降低 收缩压低于80mmHg鶒或较梗死前降低30mmHg以上,并持续至少30min。2.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现象 烦躁不安或志淡漠。:尿量少于20ml/h。皮肤:湿冷。有作者还提出将心脏指数低于2.2L/(min·m2),LVFP>18mmHg列为诊断标准之一。老年梗死病人症状往往不典型,可无胸痛,早期表现可仅有压下降、呼吸困难神经系统症状。因此,老年人突然出现休克时应考虑有急性源性休克可能。 鉴诊断: 急性源性休克发病最初24h应与以下情况鉴:1.迷走神经兴奋所致的压和窦性动过速 要见于下壁梗死,给予阿托品健康搜索压可很快回升2.室性律失常 如室性动过速可使压突然下降,电复律后压即可恢复正常。3.低容量 呕吐出汗、饮食摄入过少均可起,也可能与液重新分布有,此种变化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此时作流动力检查,左室充盈压及心脏指数均降低。 治疗: 近年由于药理与医疗技术的进步,源性休克的治疗也取得一些进展。许多病例通过正性力药、升压药、扩管药、急性梗死健康搜索的早期溶栓以及环等治疗,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鶒,无可否认还是有相当多源性休克病例,常规治疗无能为力,预后很差,据统计源性休克病死率仍高达70%~90%1.升压药、正性力药与扩管药物治疗 源性休克的常规治疗中,儿茶酚胺类药物仍然是最为常用健康搜索的第一线药物、应用最多的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具有升压及正性力作用,小多巴胺尚有扩管增加流量的作用。间羟胺(阿拉明)也是常用升压药物。对严重压而外周管阻力不高者也可用去甲上腺素。为了正确理使用升压药及扩管药物鶒,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首先纠正病人的低容量状态:否则升压药及扩管药难以发挥治疗作用。判断低容量的可靠依据健康搜索是测定左室充盈压(LVFP)如LVFP<8mmHg(一般是通过Swan-Ganz导管测出动脉楔压作为代表)则可定为低容量,也可测定中压(CVP)来加以判断,如<6cmH2O也提示容量不足,扩容治疗一般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点滴使LVFP升至16~20mmHg,CVP升至8~12cmH2O。然后再给予升压药及扩管药,治疗就能取得较好效果,但应注意老年病人对容量负荷耐受较差,输液过多过快,容易发生水肿,当LVFP>20mmHg,CVP>5cmH2O时应停止输液。(2)儿茶酚胺类药物健康搜索:其药理作用与量及用法有采用冲击量静推注,α受体效应为,外周效果阻力增加健康搜索,压升高,冠状动脉灌注压升高,但测定潮末二氧化碳则下降,如采用静点滴给药则β受体效应为健康搜索,冠状动脉灌注压不是升高而是有所下降测定潮末二氧化碳反而升高。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的明显正性力作用的量为5~10µg/(kg·min),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有效量亦不完全一致正性力作用大小与病人心脏β1受体水平有,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心脏β1受体水平下调,则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的作用也下降长期使用大量外源性儿茶酚胺药物会促使心脏β1受体水平下调,这一点应起重视。(3)扩管药物能减低心脏负荷,减低氧耗,增加排量及心脏分数尤其当外周管阻力较高时,更有必要选用。有的作者认为管扩张使外周管阻力降低。会降低舒张期灌注压,减少冠状动脉灌注可能加重损害及休克。这些不同看法,还需要更多实验及临床研究加以阐明,但据临床实践验,如能理调整扩管药与正性力药配伍量,有可能达到既降低外周管阻力,又保持适当压及灌注压鶒。当然键还取决于病情是否具有可逆性。例如急性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乳头断裂或左室游离壁穿破所致之源性休克,仅依赖药物治疗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借助环、恢复冠灌注及手术治疗鶒2.溶栓治疗 急性梗死的溶栓治疗已在国外广泛展较为一致的意见是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梗死的本措施,但对伴有源性休克梗溶栓效果尚不肯定。前用于溶栓药要有3种即链激酶(SK)、国多用尿激酶(UK)、阿替普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t-PA)、乙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复物(APSAC)。三者在清除率、纤维蛋白选择性、纤溶酶原结力及潜在的过敏反应等面均不同。三者对压的影响也不一致。阿替普酶(t-PA)不会压下降,而尿激酶(SK)及APSAC压的占10%。故源性休克健康搜索的溶栓治疗应首选阿替普酶(t-PA)。有许多临床研究提示急性梗并发源性休克溶栓疗效同梗时功能状况(Killip分级)和再通情况直接相,即KillipⅡ、Ⅲ级和溶栓再通成功者效果尚可,相反KillipⅣ级和溶栓失败者,其效果同安慰对照组无明显差,此外溶栓总再通率尚不足50%,所以溶栓疗效并健康搜索不乐观不及冠状动脉术(PTCA)但是,溶栓治疗的应用远较PTCA广,而且便及时,如果病人没有条件立即作PTCA,还鶒是应该立即给予溶栓治疗。3.环是源性休克治疗的重要进展对生命垂危的休克病人可提供紧急生命支持,暂时维持流动力稳定健康搜索,为重建冠环创造有利条件。应用较多的环是动脉气囊反搏(intro-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具体法是采用1气囊导管动脉插入降动脉胸段左锁骨动脉水平,使气囊电图同步,健康搜索在动脉气囊自动膨胀,通过突然增加动脉容量使动脉压力上升,冠状动脉灌注增加心脏收缩前气囊自动塌陷使动脉容量突然减少而压力下降,后负荷降低,促进左室排空。IABP不同于一般药物治疗,在氧供得到改善时并不增加氧耗,只要正确掌握其指征(表2),及时应用健康搜索,就能使病人较安全地接受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并为重建冠环及其他手术创造条件。但是IABP也有其并发症,要有:①插入气囊侧的下肢的缺性损伤,要由同侧动脉或髂动脉损伤及球囊本身阻断起;②动脉损伤和动脉撕裂发生率可达5%~10%。大量临床观察,IABP对源性休克病人的存活率的提高仍很有限,键还在于能否及时建立起受累冠鶒的再灌注。近年通过体外膜氧化系统(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system)建立起来的旁路支持(Percutaneous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pport;PCBS)或外科旁路为源性休克心脏骤停患者提供了复苏及进一步治疗的机会一组73例各种病因起的源性休克过PCBS或外科旁路其中有35例于复苏后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心脏瓣膜修补手术以及心脏移植手术。表明旁路是一种很有效的环,值得起重视4.恢复冠状动脉灌注 恢复冠状动脉灌注要有:(1)急性梗的溶栓治疗,包括静冠状动脉溶栓,如前所述效果不甚理想,而且严重的出等并发症也使其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2)冠状动脉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通过带有气囊导管插入冠状动脉狭窄部位,通过气囊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以恢复受累管的再灌注据一些国外报道,对急性源性休克病人PTCA术,阻塞管再通成功者住院期存活率可达69.3%,然而对再通失败者,生存率仍低于30%,故总生存率为55.6%鶒,这同保守治疗的35.5%的生存率来比,已有明显的提高。一些临床实践发现,PTCA与溶栓疗法相比可以取得较高的生存率。对于梗治疗较远期的效果,一项6个月随访研究显示鶒PTCA治疗的病人,其要最终临床事件(包括死亡、卒中、再梗死及再缺)的发生率可以同溶栓治疗相比,甚至更低由此看出,PTCA对于改善梗(包括源性休克)的预后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是抢救急性源性休克要手段。但是,术后的再狭窄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解决。5.外科治疗 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恢复冠状动脉灌注的重要手段。有者提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预后差,而这些病人如及时或PTCA术后外科旁路移植术,其生存率可得到提高。一般来说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左侧冠状动脉干病变,以及PTCA失败者是CABG的要适应。其他外科手术治疗:个病例如条件许可,可以考虑作心脏移植。不过前国展此项手术尚有一定困难乳头断裂及室间隔穿孔均张早期手术,不宜拖延,以免丧失手术时机。左室游离壁穿破则被认为是致死性并发症。综上所述源性休克发生在老年梗死病例,其治疗更为困难,预后更为危险需要及时做出诊断,给予流动力监测,并给予早期溶栓、环、恢复冠状动脉灌注,必要时亦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后: 源性休克是急性梗最严重并发症,预后最差鶒病死率高于70%健康搜索。近年来采用各种环恢复冠状动脉灌注及其他手术治疗,使源性休克有所改观积极急性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及PTCA术可能降低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值得起注意。

预防

老年源性休克为极其危重的心脏急症,病死率很高。源性休克大都发生健康搜索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为了预防源性休克鶒的发生,重点应放在原发病的治疗及监护上健康搜索。对从事心血管病的医护人员,尤其是工作在CCU的人员,应该对源性休克的诊断监护及紧急处理有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应掌握与非源性休克的鉴诊断,以免贻误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哌库溴铵

下一篇 黄蜀葵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