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黄颡鱼

黄颡鱼 黄颡(拉丁: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昂刺、黄辣丁,鲿科黄颡属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水生植物资源录(第一批)》。黄颡体延长,稍粗壮,端向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大部裸视钝大,眼中等大。活体黑褐色,至部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的黄色纵带,约在鳍与鳍上各有一黄色横带,尾鳍两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
目录

形态特征

黄颡鱼

鳍条Ⅱ-6~7;鳍条16~20;胸鳍条Ⅰ-7~9;鳍条6~7。鳃耙13~16。

体长为体高的3.1~4倍,为头长的3.6~4.5倍,为尾柄长的6.2~7倍,为前长的2.5~2.6倍。头长为长的2.9~3.2倍,为眼径的2.9~3.8倍,为眼间的2.1~2.6倍,为头宽的1.3~1.4倍,为裂宽的2~2.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2倍。

体延长,稍粗壮,端向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大部裸;上枕骨棘宽短,接近项视钝大,下位,弧。颌齿齿绒毛状,均排列呈带状。眼中等大,侧上位,眼缘游离;眼间隔宽,略隆起。前后孔相较远。前孔呈短管状须位于后孔前缘,伸达或超过眼后缘;颌须1对,向后伸达或超过胸鳍基部;外侧颏须长于侧颏须。鳃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面。鳔1室,心形。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鳃耙短小。

鳍较小,具质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细锯齿,起点端大于脂鳍起点。脂鳍短,基部位于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前。鳍基底长,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之前,尾鳍基小于胸鳍基后端。胸鳍侧下位,质硬刺前缘锯齿细小而多,后缘锯齿粗壮而少。鳍短,末端伸达鳍,起点位于鳍基稍后的垂直下胸鳍基后端大于鳍起点。肛门鳍起点与鳍基后端约相等。尾鳍深分叉,末端,上、下等长。

活体黑褐色,至部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的黄色纵带,约在鳍与鳍上各有一黄色横带,交错成断续的暗色纵斑块。尾鳍两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

黄颡鱼黄颡的性要可以从第二性征加以鉴,雌体鳍后面依次是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其中后面两孔靠得很近。性成熟的雌亲较短粗,而饱满,且富有弹性,将雌亲部向上托起,外观上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卵巢轮廓,生殖孔明显,红肿略外突。雄性个体鳍后面依次是肛门、生殖突,生殖突末端的是泄殖孔。性成熟的雄亲个体一般大于雌亲个体,在鳍前肛门后有明显的0.5~0.8厘米生殖突起,呈乳头状,略显红色

生活习性

为习性

黄颡鱼白天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活动、觅食,冬季则聚集深水处。适应性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可生存,甚至离水5~6小时尚不致死。黄颡较耐低氧,溶氧2毫克/升以上时能正常生存,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现象,1毫克/升出现窒息死亡。黄颡适于偏碱性的水域,pH最适范围7.0~8.5,耐受范围6.0~9.0之间。黄颡对盐度耐受性较差,过渡可适应2~3‰氯化钠,高于3‰时出现死亡。

黄颡生存水温为1~38℃,低温0℃时出现不适反应,伏在水底很少活动,呼吸微弱,3天时间出现死亡。高温39℃出现不适现象。体失去平衡,头朝上,尾朝下,呼吸由快到弱,1天左右出现死亡。在8~36℃范围温度对黄颡成活率影响不大,而与生长有较大系,低温时黄颡虽能少量摄食,但基本不生长,其生长温度范围为16~34℃,最佳范围为22~28℃。水温对其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始摄食水温为11℃。较低温度下,黄颡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温度上升达到29℃时,黄颡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黄颡的最适摄食温度为25.28℃,摄食率为4.06~4.36%,试验温度26℃时,获得最大摄食率4.36%。

食物习性

黄颡食性为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螺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黄颡还大量吞食鲤鱼鲫鱼等的卵。黄颡的食谱较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食物的组成有所变化。据其对101尾黄颡食物分析,食物种类有幼卵、类、水生昆虫、螺类、水生植物等,其中类出现频率最高。

黄颡孵出1~3天,体长5.0~8.0毫米,从自身卵黄囊吸取养,源性养。4天以后卵黄囊基本消失,体长8.1~9.0毫米为仔摄食阶段,要摄食轮虫、小型角类及桡足类幼体,9.0毫米l以上仔完全以外界食物为食,外源性养。全长13.1~14.00毫米的仔,随生长径增大始摄食大型角类及桡足类和一些原生动物。全长15.1毫米以上的仔,则始摄食更大的动物,如摇蚊幼虫及寡毛类等。所以黄颡摄食的变化规律为轮虫(小型角类、桡足类幼虫)一大型角类(桡足类)一摇蚊幼虫(寡毛类)。

虽然黄颡的食性较广,但饵料组成都比较简单,不同的体长阶段都是以1-3种饵料生物为,而且由浮动生物向底栖动物转变。

生长规律

黄颡鱼黄颡属小型类,生长较慢,黄颡0+-2+龄为性成熟前的旺盛生长阶段,平均增长率较高。特是1+龄阶段生长最快,一般至1+龄大部分性成熟,2+龄全部性成熟,3+龄以后体长相对增长率递减明显,但由于性腺发育,体重相对增长率递减缓缓慢。

栖息环境

黄颡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

分布范围

分布于老挝越南、中国、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在中国分布于珠江、闽江、湘江、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及黑龙江等水系。黄颡鱼分布图

繁殖饲养

黄颡鱼黄颡为一年一次性产卵型类,在自然条件下有集群繁殖习性。繁殖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水温变化幅度为25~30.5℃。黄颡一般在2龄时性成熟,澄湖黄颡在1冬龄时也达性成熟,在测定的标本中,最小成熟个体中雌体长11.5厘米,雄体长13.5厘米,雌的性成熟较雄早。黄颡绝对怀卵量2500~16500粒,平均4000粒,相对怀卵量58.33~77.77粒/克,平均65.71粒/克。黄颡繁殖区域在水位浅、底质硬、有一定滩脚、透明度高、水流缓慢、饵料资源丰富、适宜筑巢孵化的水域。

雌雄性腺发育律基本一致:成熟系数从4月下旬始急速上升,到5月中旬达最高峰,雌为26.8%,雄为0.98%。4月中旬以后,繁殖群体中多数黄颡性腺达Ⅳ期,卵子卵黄大量沉积,大、中、小卵子群明显可见,巢乳白色,多分枝,饱满而亮泽。在繁殖初期,渔获的雄数量较雌多,这要与雄性腺成熟较雌早相;在接近繁殖后期,渔获的雄数量较雌少,这可能与雄有筑巢、守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相

黄颡品种独特,对生长环境和养殖管理要求相对较高,养殖时必须把握好以下六大措施。

  • 池塘宜深,水质良好

黄颡属温水性类,生长于水体底层,生存温度6~38℃,最适宜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耐低氧能力比常规类略差。因此,养殖黄颡的池塘应符以下条件。

  1. 水深适宜:水体要有一定深度,必须达到2米以上,如果水深不足,光照过于强烈,不适黄颡喜弱光下摄食的生活习性。
  2. 水源充足:池塘必须有稳定、充足、无污染的自然水源,要求一年四季都有优质水源供应。
  3. 能排能灌:要求池塘有完备的进、排水系统,排灌自如,建有安全可靠的进、排水,配套建设网具等拦设施。
  4. 底质良好:要求池底平坦,便类捕捞,池塘底质以沙质土最好,底部淤泥控制在10厘米左右。池底必须做到保水及保肥性好,易于培肥。
  5. 水质良好:水质要求符养殖用水标准,黄颡喜欢清澈洁净水质,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以上,水体最好有活水常年流动。池塘面积适宜,配备增氧机、抽水机、投饵机、养殖渔船等机械设备。
  • 清塘宜严,施足基肥

黄颡是无鳞,对环境要求严格,对许多药物敏感,必须保持养殖环境优良,水质良好,减少病害。

  1. 严格清塘:无论是新、旧池塘,都必须过严格的清塘消毒。老池塘应清除过多淤泥,保留底泥10厘米左右,新池塘要求池底平坦,底泥平整。选择晴好天,采取干法清塘消毒,每亩使用生石灰150千克,均匀撒入池底后,用锄耙匀,使池底泥土与生石灰充分混,以便彻底杀灭池中病原体、寄生虫等。
  2. 适时注水:清塘消毒7~10天后,池底过充分曝晒,杀灭各种病原体后,注入优质养殖用水,进水必须设置相应数的筛绢进水体过滤,防止野杂、敌害生物及虫卵进入池。初次注水80厘米左右,放入小试水,确保安全后,可将池水加至2米以上,准备放养黄颡种。
  3. 施足基肥:种放养前,据池塘水体情况,一次性施足基肥,一般每亩150~200千克用量施用发酵腐熟过的有机粪肥,全池均匀泼洒,以培育水体浮游生物。
  • 放养宜早,品种优良

黄颡属小型类,生长速度较一般类慢,因此要注意科放养。

  1. 提早放养:适当延长养殖周期,提高养殖产量。黄颡放养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但各地温不同,只有温条件允许,水温稳定在10℃左右,才可放养,以人为延长生长时间。
  2. 种优质:市场上黄颡品种较多,如瓦氏黄颡、江黄颡、岔尾黄颡等,还有近年繁育的全雄黄颡。无论何种品种,放养时必须要求出自正规的黄颡良种繁殖场,尽量选择人工繁育的优良种,既可保品种的纯度和生长速度,也可提高成活率。
  3. 规格宜大:种规格大,体质相对较好,生长相对较快,因此市场上大规格黄颡种颇受欢迎。一般要求个体规格在10~15厘米,体重15~35克为宜,尽量放养30克/尾以上的大规格种。四是密度理。种的放养密度,必须根据养殖条件、养殖式、饵料供应、种规格和管理水平等情况灵活掌握,力求适当,放养过少则池利用率不高,效益不明显;放养过多则生长缓慢,病害多发。若黄颡,一般每亩可放养15~35克/尾的种2500~5000尾,规格较大时可适当稀放,同时可搭配鲢、鳙鱼种200尾左右,调水质。如果采用混养模式,可以将黄颡套养在其它养殖池,每亩可套养30克/尾以上的黄颡100-~150尾。种入池前使用5%食盐水溶液浸体消毒10~15分钟,防止将病原体等有害生物带入池塘。

黄颡为杂食性类,常处水体下层,喜在夜间觅食。投喂时必须注意以下要点。

  1. 饵料细:黄颡对饵料中的蛋白质和饵料质量要求较高。投喂全价配饲料,要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35~45%,粗脂肪5~8%。人工配饲料可参用以下配粉30~40%,豆饼20~30%,菜饼10~35%,次粉15~18%,米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2~5%。配饲料应采用正规饲料厂家生产的专用配饲料,以确保养成分和饲料质量。
  2. 驯化训练:天然野生黄颡,喜昼伏夜出摄食,故必须过驯食训练,使其适应白天摄食,一般需要驯食1周左右。驯化时配以固定的投饵信号如敲击饲料桶,进定点、定时投饲训练,先用饵沿池边泼撒吸种,连续2天左右待种陆续游来摄食,再慢慢添加人工饲料拌入饵料中,定点投到水池固定地点,最后使黄颡养成定点、定时摄食习惯。
  3. 理投喂:黄颡因个体小,摄食慢,投喂时应注意“尽早食、少喂多餐,据天、水温、水质等情况科投料,使黄颡尽早采食生长。4月前后,可每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体重的1~3%;5~9月,每天投喂3~4次,投喂量为体重的3~5%;10月后,随天转凉,体增重,每天可投喂2次,投喂量为体重的1~2%。
  • 病害宜防,防治结

黄颡抗病力较强,如能要求控制水质,做好常规消毒和预防工作,一般很少发生病害。

  1. 以防为黄颡属无鳞,对常用药物耐受能力不及其它类,因此在病害防治中要贯彻“以防为针。在投放、运输、养殖过程中避免损伤体,严防初春、秋冬低温季感染水霉病。
  2. 定期消毒:每半月可用生石灰改善水质,还可使用氯制水体消毒。定期投喂药饵预防疫病,每月使用土霉素、大黄等中药拌料投喂预防。高温生长旺季,可适量添加抗生素类药物,以防细菌性疾病。
  3. 有病早治:黄颡常见病害有水霉病、细菌性烂鳃病、水肿病、肠炎病、小瓜虫病等。一旦发生疾病,要及时诊治,尽早尽快对症用药。治疗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的绿色渔药,严使用敌百虫、高锰酸钾等敏感药物。
  • 管理宜紧,综防控

黄颡相比常规类,耐低氧能力较差,且个体纤小,容易受惊,对养殖管理要求较高。

  1. 水质调黄颡喜欢清新的水体环境,需要时刻保持水质清新,水体透明度要求达到35厘米以上。因此,必须定期换水。5~6月,每月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30厘米左右;7~9月,每半月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15厘米左右,全年保持水深在2米左右。
  2. 适时增氧:养殖池塘要求配备增氧机等设备,据天、水质情况科机增氧,晴天坚持凌晨和午后机1小时,阴雨、闷热天要提前增氧,增加机次数和时间,使水体溶氧浓度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
  3. 强化管理:坚持日夜巡塘,观察群采食、活动及生长情况,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尽量减少人、兽类等进入养殖区惊扰群,以免发生应激反应。

主要价值

黄颡供食用,黄颡属小型淡水特优水产养殖品种。黄颡富含氨基酸,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养价值高,具有滋补作用和药用价值,且无间刺。

黄颡肉蛋白质含量在15.37%左右,其中,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的40.37%,为鳜(Siniperca chuatsi)等10种淡水之首;肉脂肪含量为1.61%,且含有人类自身不能成的ω-3、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全面,其中维生素E的含量比鲤、鲫、鲢、青鱼等淡水都高。

动物保护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水生植物资源录(第一批)》。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