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病因
病毒感染(55%):
单纯疱疹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侵及脑实质及脑膜所致,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Ⅱ两型,而Ⅰ型是成人和老年人患者的病原体。大多数病例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所致。
单纯疱疹病毒是嗜神经的DNA病毒,四周包以立体对称的蛋白质衣壳,外围再包以类脂质的囊膜,病毒直径约150~200mn,在电镜下呈长方形。近90%的HSE是由HSV-I型引起,只有6%~15%系由HSV-II型引起。HSV-I经呼吸道或唾液接触传染,常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口炎、咽喉炎或呼吸道疾病,成人的抗体检出率高达90%。
个人体质(10%):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人体正气内虚,温热疫邪和湿热疫邪乘虚侵袭。
发病机制
成人常先有皮肤,黏膜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并潜伏于三叉神经半月节或脊神经节内,有时反复出现唇周围或性器官部位单纯疱疹,仅少数人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潜伏的病毒活化,沿神经轴突入脑,发生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病变广泛侵及两侧大脑半球,常以颞叶,额叶最重。
并发症
症状
任何年龄和季节均可发病(40岁以上多见) 多急性起病, 潜伏期2~21 d(平均6d)
1、症状:本病临床症状变化很大,轻者可仅表现为轻度脑膜炎的症状,本病病程长短不一,可持续数日到数月不等。
前驱症状: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全身不适、头痛、肌痛、腹痛和腹泻等。可有口唇疱疹。
神经症状:头痛、记忆丧失、嗅觉确失、失语、轻偏瘫、双眼同向偏斜、不自主运动。,有的呈去大脑强直或去皮质状态。共济失调、震颤、舞蹈样动作、肌阵挛;1/3病人出现全身性 部分性癫痫发作;
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睑下垂、瞳孔大小不等。
轻度意识障碍:嗜睡、昏迷。重症者脑实质广泛坏死和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而死亡。
精神症状:有的首发为精神错乱,人格改变,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言语减少、不连贯、答非所问,烦躁不安,甚至有错觉、幻觉、妄想及怪异行为,亦可出现谵妄。部分患者可因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或唯一症状。
并发病症检查
脑脊液检查:压力常增高,白细胞数多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部分患者脑脊液中可出现大量红细胞,脑脊液黄变,反映脑实质有出血,坏死。
1.脑电图
脑电图对早期诊断有帮助,在弥漫性慢波背景基础上,伴局限于颞叶的更慢频率δ波,及病理波,为本病特征。
2.CT及MRI扫描
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本病的预后,一般临床呈脑炎表现,脑电图及CT,MRI提示双侧颞叶受累,并能排除其他脑部疾病,可考虑本病,若有口唇疱疹史则诊断依据更充分,确诊则需做病毒学检查:双份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或血清补体结合抗体滴定增加4倍以上;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脑组织活检观察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或在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
鉴别诊断
1.其他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体多样,主要包括疱疹病毒,虫媒病毒和肠道病毒等,但除乙型脑炎等少数几种流行性脑炎之外,其他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少有以颞叶及额叶显著损害为主的征象;血清及脑脊液检查出相应病毒的特异抗体有助于鉴别。
乙型脑炎病情重,进展快,常以突发高热而起病,迅速出现意识障碍,惊厥,抽搐等脑实质损害表现;而且发病集中在夏秋季多蚊季节,患者未接种乙脑疫苗,均可帮助诊断。
化脓性脑膜脑炎以伴有严重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为特点,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细菌涂片或培养阳性。
此病已日益受到重视,见于急性发疹性病毒传染病(如麻疹,风疹,天花,水痘等)的病程中;也可见于其他急性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感等)的恢复期,称为病毒感染后脑炎;尚有发生于百日咳,狂犬病等疫苗接种后2~3周内者,而被称为疫苗接种后脑炎;甚至可因驱虫治疗而发生,如左旋咪唑性脑炎,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病理特点为播散性分布的脑和脊髓的脱髓鞘性变,及分布于小静脉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临床表现随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可有高热,头痛,呕吐,抽搐,精神错乱,昏迷,脑膜刺激征及局灶性损害体征等;脑脊液检测蛋白及细胞数量增多,注意查明患者神经症状发生的时间,常有提示临床诊断的意义。
常在急性细菌感染的早期或极期,多见于败血症,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白喉,百日咳等,罹患者以2~10岁儿童为主,系因机体对感染毒素产生过敏反应,导致脑充血水肿所致;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谵妄,惊厥,昏迷,脑膜刺激征等;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质可轻度增高,细胞一般不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原发疾病好转后,脑症状则随之逐步消失,一般无后遗症。
治疗
(一)治疗
1.支持疗法 :重症及昏迷患者,应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褥疮、肺炎及泌尿系感染,注意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对营养状况不良者给予静脉营养剂或白蛋白。
2.抗病毒治疗:降低其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是治疗单纯疱疹脑炎的首选药,10mg/kg,溶于100ml溶液内1-2h内静滴,每8h一次,10天为一疗程。对有免疫抑制的患者应连续用21天以防其复发。
丙氧鸟苷:每5mg/kg,每12小时1次。需连用10―14天,静脉滴注给药。
刚昔洛韦:用量是每天5~10 mg/kg,疗程10~14天,静脉滴注。主要副作用是肾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停药后可恢复。
氢化可的松100-500mg/d,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mg/d,静脉滴注、20%甘露醇静滴都可降低颅压及减轻脑水肿。
4.应用干扰素、转移因子及免疫球蛋白,以增强免疫力。其治疗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二)预后
死亡率仍为20%~28%。凡出现深昏迷、颅内高压严重、抗病毒治疗过晚者,往往预后较差。幸存者的半数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记忆力减退或失忆、语言障碍、精神异常、劳动力丧失,只有60%的残存者其生活质量能恢复到病前的水平。
预防护理
一、预防
平时多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冒与肠道感染,及时有效地治疗。
要注意灭蚊虫,保持生活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卫生,空调房要经常开窗通风。
避免直接接触单纯疱疹感染部位,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对有密切接触者应予以隔离。
二、护理
1、脑炎发病时多有高热,有寒战时要注意保暖;用退热药时要充分补充水分;热退后,要及时更换掉汗湿的衣服。
2、让昏迷的病人采取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以便随时让分泌物排出。
3、有瘫痪后遗症的,要让瘫痪的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并且及早对肢体的肌肉进行按摩及做伸缩运动。
4、对卧床的,要注意避免发生褥疮。
饮食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