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药品百科   
[0]

吗啡

吗啡 吗啡(Morphine)是一种阿类物质,德国家泽尔蒂纳于1806年首次将其分离出来。吗啡式为C17H19NO3,分子量为285.34。吗啡及其衍生物是临床解除剧烈疼痛的要药物,也是全世界使用量最大的强效镇痛。但其最大缺点是易成瘾,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毒物癖,从而对自身和社会均造成极大的危害。纯态吗啡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遇光易变质。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略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
目录

吗啡简介

纯态吗啡为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遇光易变质。在水中溶解,在乙醇中略溶,在三氯甲烷或乙醚中几乎不溶。市售产品一般含一分子结晶水,熔点(mp)254-256℃,难溶于水。MOP与盐酸、硫酸、酸及水杨酸可生成盐,含3分子结晶水的盐酸吗啡为医疗中常用的麻醉

MOP分子结构的3号位上有酚羟基,6号位上有醇羟基,17号位上有叔氮原子,所以MOP的水溶液不稳定易氧化成毒性更大的伪MOP。同时MOP在一定的电位下容易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可以利用电化法对其进检测。

研发历史

吗啡被提取和发现的确切时间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泽尔蒂纳(Sertürner)在1805至1816年之间发现了它。泽尔蒂纳是一位药师助手,他致力于了解吗啡的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后来通过将未被加工的鸦片浸泡在热水和氨水中分离出吗啡晶体。

当时泽尔蒂纳并不知道他所发现的物质的作用。一始,他以狗为实验对象做测试(后来所有实验对象均死亡),然后他又在自己和三个男孩身上做实验。最终他将这种新的化物记录下来,表示它和鸦片类似,能够缓解疼痛、起兴奋。但是过多的量将会导致焦虑(厌恶)感、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咳嗽反射抑制。并且他发现在抑制疼痛面,这种成分的效力将近是鸦片十倍。后来使用希腊梦Morpheus的将其命吗啡(morphine)。

1847年德国家李比希(Liebig)推导出其分子式为C17H19NO3。Wright通过双乙酰化实验确吗啡的两个自由羟基的存在,Grimaux发现其中一个羟基非常容易发生甲基化,从而推断可能是酚羟基。可待因氧化为可待酮的实验实了另外一个为醇羟基,剩下的不活泼的氧必定为为醚键。氢化实验实了双键的存在。Von Braun降解(NMe—NCN)以及Hoffman降解意味着环状三级胺的存在,连续的霍夫曼降解可以得到三甲基胺、乙烯和芳环架,在锌粉中吗啡可以得到氧化的菲环架。1925年,罗宾逊(RobinSon)首次正式确定其结构式。1952年,盖兹(Gates)通过首次全实了罗宾逊推导的结构式的正确性。[3]1955年,Hodgkin发表了吗啡的氢碘酸盐二水化物的单晶结构研究,同年,Kartha通过研究的氢溴酸盐二水物最终确定了吗啡的绝对构型。1968明其绝对构型。70年代后,逐渐揭示出其作用机制

Gates吗啡全合成路线2Gates吗啡全合成路线1

吗啡紫外光谱图

应用领域

随着吗啡的药效和作为药物的潜力被制药公司发现,吗啡的商业生产在19世纪中期出现并迅速发展。它不仅被宣传为鸦片的替代品,而且,可以用来治疗鸦片上瘾和依赖。然而,由于几个原因,它作为一种药物被公众抵制。当时公众已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吸毒成瘾的危害。鸦片和可卡因成瘾在这一时期都很普遍。此外,当时人们认为成瘾和依赖是由药物摄入和消化导致的现象,而不是药物在大脑中的直接作用。而当时的大多数药物是服品(如鸦片酊)或鼻烟服用(如可卡因)的,并会产生高度的成瘾和依赖。因此,吗啡不被接受作为一种新药物,直到人们发现一个适的可替代的其他使用法。[2]

1853年,随着皮下注射针技术的发明与完善,药物将不再需要服,而是可以直接注射到身体的特定部位,吗啡的使用情况发生了变化,这项发明减轻了公众对服用吗啡等新发药物的疑虑。随着皮下注射针的出现,吗啡作为一种药物变得相当有效;例如,在战争期间,它被用于缓解生活在恶劣条件下的士兵的疼痛和腹泻。然而,在吗啡成瘾始显现之前,那些在战争期间被注射吗啡的士兵回到社会后,出现了上瘾依赖症状,“士兵病”成为吗啡依赖症状的绰号。此外,吗啡成瘾和依赖很快在普通大众中蔓延来。事实上,随着人们对吗啡及其新的使用法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吗啡和皮下注射工具始在整个社会中大量出现,吗啡成瘾和依赖变得没有社会阶层和界限。吗啡起了又一次毒品大流并席卷了整个社会。

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吗啡问题,以及20世纪初的运动,世界各国政府迅速通过了强硬的法律(如美国国会1914年通过的Harrison Narcotics Act)限制吗啡的消遣式使用。也就是说,吗啡虽然可以被公众使用,但规定销售者必须具有规的文件明和征税。大约60年后,美国国会通过了更严格的法案,通过了1970年的Controlled Substance Act。没有处而持有吗啡的人将面临巨罚款,甚至可能坐牢。据该法案,吗啡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滥用潜力,但可在严格限制下用于医疗。滥用可能导致严重的理或生理依赖。与氢吗啡酮、杜冷丁美沙酮、可卡因和PCP归为同类药物(法案附表II类药物)。如今,病人只能在医生的监督下、特殊情况下使用吗啡

常见品种

吗啡碱,从鸦片中直接提取的生物碱,在毒品交易中常被称作“黄皮”、“黄砒”等,其中吗啡含量约为60% ~ 70%,呈浅咖啡色,有鸦片气味,呈细粒状;粗制吗啡,在毒品交易中常被称作“1号海洛因”,其中盐酸吗啡的含量为70% ~ 90%,色有深褐色米色白色等,呈粉末状或块状;吗啡法生产的麻醉药品,有盐酸吗啡、硫酸吗啡之分;色有米色黄色,呈状。

物质结构

吗啡结构是由5个环稠而成,含有部分氢化菲环、哌啶环,环上有5个手性碳原子,构型分为5R、6S、9R、13S和14R,天然存在的吗啡为左旋体。吗啡的立体构象呈三维的“T”,环A、B和E构成“T”的垂直部分,环C、D为其水平部分。吗啡的镇痛作用与其立体结构系密切,化成的吗啡右旋体,无镇痛及其他生理活性。

健康危害

其衍生物盐酸吗啡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有极强的镇痛作用,多用于创伤、手术、烧伤起的剧痛,也用于梗死起的绞痛,还可作为镇痛、镇咳和止泻吗啡的二乙酸酯又被称为海洛因。但其最大缺点是易成瘾。这使得长期吸食者无论从身体上还是理上都会对吗啡产生严重的依赖性,造成严重的毒物癖,从而对自身和社会均造成极大的危害。

检测

吗啡的检测常用的法有化显色法、薄层层析检测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HPLC)和质联用色谱检测法(GC/MS)法等。前两者需要大量检测样品,灵敏度及密度均不高;后两者虽有较高的灵敏度及密度,但检测要求高,也难以推广。免疫检测法可能是未来的发展向之一。

显色法

(1)取本品约1mg,加甲醛硫酸试液1滴,即显紫堇色。

(2)取本品约1mg,加钼硫酸试液0.5mL,即显紫色,继变为蓝色,最后变为棕绿色

(3)取本品约1mg,加水1mL溶解后,加稀氰化钾试液1滴,即显蓝绿色(与可待因的区)。

含量

取本品约0.2g,密称定,加酸10mL与试液4mL溶解后,加结晶紫指示液1滴,用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滴定至溶液显绿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32.18mg的C17H19NO3‧HCl。

毒理学

作用机制

吗啡能抑制大脑皮质痛觉区,有强镇痛作用。对呼吸中枢和咳嗽中枢有抑制作用,对道、输尿管气管等平滑都呈现兴奋作用,增加其张力。

腔注射吗啡的大解剖发现,吗啡分布在心脏肝脏脾脏脏、上腺、小肠胰岛、颌下腺、下腺和组织中,当然各部位吗啡出现的时间不等。吗啡在体分布受给药量、给药途径等影响。用HPLC对急性和慢性吗啡染毒大研究发现急性吗啡染毒大液中吗啡浓度明显高于组织,而慢性染毒大液和组织吗啡浓度基本相同。实了给药量及给药持续时间对吗啡在大机体的分布有影响。吗啡具有较强的生理依赖性,其毒性机制是由于吗啡作用于不同区的阿受体,激活第二信使系统和基因转录、翻译的改变, DA 、阿肽、GABA 神经通路的改变,使阿受体长期保持激动状态而产生的代偿性适应。

代谢过程

实验表明吗啡可以分布在心脏肝脏脾脏脏、上腺、小肠胰岛、颌下腺、下腺和组织中,但各部位出现的时间前后不一,受给药量、给药途径等影响很大。比如,急性吗啡染毒大液中吗啡浓度明显高于组织,而慢性染毒大这三个器官吗啡浓度基本相同。而对头发、胡须的研究也表明,吗啡进入机体后能够分布于机体不同部位的毛发中,且在毛发中能够存留一定时间,最长可达10周以上。

毒性

吗啡鸦片中最要的生物碱,因而吗啡中毒症状成瘾症状及戒断症状多与鸦片相似。吗啡的毒性要表现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上,对呼吸中枢的麻痹作用为致死的要原因。[7]

急性吗啡中毒多起病急,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兴奋或抑郁、渴等,出现意识障碍抽搐惊厥恶心呕吐昏迷、针尖样瞳孔和呼吸的极度抑制。慢性中毒(即成瘾性)有食欲不振便秘消瘦贫血、早衰、阳痿等,如停用8 h以上,即有戒断症状出现,如精神萎靡、喊叫、打呵欠、涕泪交流、冷汗呕吐腹泻失眠,以至虚脱意识丧失昏迷、针尖样瞳孔和呼吸的极度抑制为吗啡中毒的三联临床症状,可助诊断。

成瘾与戒断症状

吗啡的耐受性与依赖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使用,临床戒毒治疗尚未有很有效的法,且现有的一些毒药物尽管疗效很好但是药物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成瘾性,这等于陷入了一个怪圈。

吗啡具有较强的药物成瘾性,一般连续使用1至2周即可出现耐受性,滥用量是普通治疗量的20至200倍。对吗啡成瘾者突然停用可出现戒断综征,表现为流泪、流涕、出汗、瞳孔大、压升高、率加快、体温升高、呕吐腹痛腹泻关节疼痛及神经精神兴奋性增高,如惊恐、不安、打呵欠、震颤失眠等,严重者还会出现虚脱意识丧失。长期滥用吗啡可导致精神不振、消沉、思维和记忆力衰退,并可精神失常、炎等,严重的会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研究人员发现,一定量的河鲀毒素对小吗啡戒断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可以显著抑制戒断后小的体重下降。

医学价值

全世界使用量最大的强效镇痛。通常以制或溶液式使用,注射液:每支5mg (0.5mL)或10mg (1.0mL)。:每5mg或10mg。

(1)镇痛:强大的镇痛作用,对一切疼痛均有效,对持续性钝痛比间断性锐痛及脏绞痛效果强。它是通过模拟源性抗痛物质啡肽的作用,激活中枢神经受体而产生药理作用。

(2)镇静:在镇痛的同时有明显镇静作用,有时产生欣快感,可改善疼痛患者的紧张情绪。

(3)呼吸抑制:可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对呼吸抑制的程度与使用吗啡量平,过大量可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4)镇咳:可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但因有成瘾性,并不用于临床。

(5)平滑:可使消化道平滑兴奋,可治便秘;并使道、输尿管气管平滑张力增加。

(6)心血管系统:可促进源性组胺释放而使外周管扩张、压下降;使管扩张,颅压增高。亦因其可致成瘾而不用于临床。本品服易吸收,皮下注射、注射吸收均快。吸收后可分布于各种组织,可通过胎盘。表观分布容积为 3.2〜3.4L/kg,T1/2为1.7〜3小时,约有1/3与浆蛋白结要在肝脏代谢,排泄,清除率为15〜23mL/(kg·min);少量乳腺排出。1次给药镇痛作用持续4-6小时。

在WHO推荐的“癌症三级止痛阶梯治疗案”中,提倡对重度疼痛病人使用吗啡,不张用哌替啶。据统计发达国家的吗啡消耗量(每百万人约定日量)为发展中国家的27倍,是我国的91倍。为便癌症病人的镇痛,1998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通知,“对癌症病人镇痛使用吗啡应由医师据病情需要和耐受情况决定量”,即不受药典中吗啡量的限制。

禁忌

(1)本品不良反应式多样,常见:瞳孔缩小如针尖、视力模糊或复视便秘;排尿困难;体位性压;嗜睡、头痛恶心呕吐等。少见:呼吸抑制幻觉耳鸣惊厥、抑郁、皮疹、气管痉挛和水肿等。

(2)连续使用3〜5天即产生耐药性,一周以上可致依赖(成瘾)性,需慎重。

(3)用于外伤高压、慢性阻塞性疾患、气管哮喘、源型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皮质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功能减退的患者。

(4)用于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和婴儿。

(5)慎用于老年人和儿童。

(6)硬膜外腔注射本品用于手术后镇痛时,应严密监测呼吸及环功能。

(7)忌用于不明原因的疼痛,以防掩盖症状,贻误诊治。

(8)与以下药物混注射:氯丙嗪异丙嗪茶碱、巴比妥类、苯妥英钠碳酸氢钠肝素钠、哌替啶、磺胺嘧啶等。

(9)绞痛、酸痛需与阿托品用,单用本药反加剧疼痛。

药物相互作用

(1)与氮芥环磷酰胺用,增加氮芥环磷酰胺的毒性。

(2)与二甲双胍用,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危险性。

(3)与M碱受体阻断(尤其是阿托品用,便秘加重,增加麻痹肠梗阻和尿潴留的危险性。

(4)与胍乙啶、美卡拉明、金刚烷胺溴隐亭左旋多巴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奎尼丁、亚硝酸盐、利尿用发生体位性压。

(5)与生长抑素、利福平、利福布汀用降低吗啡的疗效。

(6)与美西律用抑制并延迟美西律的吸收。

(7)与艾司洛尔用使艾司洛尔药浓度升高。

(8)与纳洛酮烯丙吗啡用拮抗吗啡的作用。

(9)与西咪替丁用出现呼吸暂停、精神错乱和抽搐

(10)与纳酮、卡马西平用出现阿戒断症状

(11)与香草醛用增加香草醛的抗凝作用。

中毒及救治

本品应用过量,可致急性中毒要表现为昏迷、针状瞳孔、呼吸浅弱、压下降、发绀等。中毒解救可用吗啡拮抗纳洛酮0.4〜0.8mg静注射或注射,必要时2〜3分钟可重复一次;或将纳洛酮2mg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500mL滴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