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病毒(炎病毒)起的 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硬化和原发性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前已确定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病毒性炎五种类型,其中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要表现为急性炎 乙型 丙型 丁型病毒性......
目录

疾病介绍

在临床上,一些非嗜病毒如巨细在临床上,一些非嗜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感染虽然也可损伤,但不属于病毒性炎;曾被热议的庚型炎病毒(HGV)及传播病毒(TTV)的致病性尚有争议,但现在认为不属于嗜病毒。

病毒性炎是世界范围的疾病,病理上以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反应为特点,临床以恶心呕吐、厌油、乏力、食欲减退肿大、功能异常为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亦可以表现为无症状感染或自限性隐性感染,有些患者还可表现为慢性炎或衰竭。不同类型的病毒性炎传播途径不尽相同,如甲型病毒性炎及戊型病毒性要通过消化道(粪—途径)传播,病毒通过污染食物或/和水源而起大范围的流,曾于1988年由于食用受病毒污染的毛上海起建国以来最大一次甲型炎流;由于水源的污染,于1986年9月至1988年4月中国新疆南部暴发戊型炎流。乙型、丙型及丁型病毒性炎是通过液、体液途径及母婴垂直传播,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59岁人群乙表面抗原携带率为 7.18%,属于中流地区,年长患者中,要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感染的,随着乙计划免疫的实施,母婴传播率已明显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我国一般人群丙型炎抗体检出率为3.2%,通过输制品传播,但近年来通过静吸毒起的传播已受到高度重视;丁型炎是在乙型炎的基础上才会发生,我国HBsAG阳性人群中丁型炎病毒抗体阳性率约为2%。

疾病分类

起疾病的病原分类,前已确定的病毒性炎有五型,分为甲型病毒性炎、乙型病毒性炎、丙型病毒性炎、丁型病毒性炎及戊型病毒性炎。前临床上还有一些患者临床表现酷似病毒性炎,但并不能查到炎病毒标志的病例,多数专家称之为非甲-戊型炎。照临床表现的特征可分急性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慢性炎(包括轻度、中度、重度)、重型炎(包括急性重型炎、亚急性重型炎及慢性重型炎)、炎及硬化

发病原因

病毒性炎是由炎病毒感染起的疾病。前已确定的炎病毒有甲型炎病毒、乙型炎病毒、丙型炎病毒、丁型炎病毒及戊型炎病毒五种。

甲型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员,为嗜RNA病毒属。HAV抵抗力较强,能耐受 56℃ 30分钟,室温一周。在干粪便中25℃能存活30天,在贝壳类动物、污水、淡水、海水、泥土中能存活数月。这种稳定性对HAV通过水和食物传播十分有利。高压汽(121℃,20分钟),沸五分钟,紫外线照射,福尔马林(1:4000,37℃ 72小时),高锰酸钾(30mg/L,5分钟),碘(3mg/L,5分钟),氯(自由氯2.0-2.5mg/L,15分钟),70%25℃ 3分钟均可有效灭活HAV。

乙型炎病毒 (HBV) 属嗜DNA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沸10 min或高压均可灭活HBV。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HBV侵入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以负链DNA为模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成共价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cccDNA半寿 (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彻底清除。

丙型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HCVRNA),前可分为6个不同的基因型及亚型,如1a、2b、3c等。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丙型炎病毒对一般化消毒敏感,高温加热和甲醛熏蒸等均可灭活病毒。

丁型炎病毒(HDV)一种有缺陷的病毒,其生物周期的完成要依赖于乙型炎病毒的帮助,因此丁型炎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HBV存在的条件下才能感染和起疾病。HDV基因组是一个单RNA,成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病毒颗粒,直径为 35-37nm,其外壳为乙表面抗原HBsAg,部由HDAg和HDV-RNA结成,而HDV-RNA与HBV-DNA无同源性,也不是宿的 RNA,而是HDV的基因组,前已知HDV只有一个清型,但HDV容易发生变异,变异所产生不同的毒株毒力各不相同,前多数者认为,HDV感染可明显抑制HBV-DNA成。

病毒为单正链RNA病毒,大约7.5kb长,其外观呈对称的二十面体,无外壳,直径为 32~34nm,表面结构有突起和缺刻(Indentations)。过去它被归入杯状病毒科,现在被归入炎病毒科。该病毒有两个要病毒株,即缅甸株(或亚洲株)和西哥株,HEV不稳定,对高盐、氯化铯、氯仿敏感,反复冻融(-70℃到8℃之间)及在蔗糖溶液中活性降低,但在碱性环境中较稳定。

发病机制

病毒性炎发病机制较复杂,不同类型的病毒起疾病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甲型及戊型病毒性炎分由HAV和HEV感染起,HAV/HEV进入体后,肠道进入流并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病毒侵犯的器官肝脏。HAV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起的;戊型炎早期肝脏的炎症要有HEV直接致细胞病变,而在病毒清除期细胞的病变要由HEV诱导的免疫反应起。

病毒对肝脏的损害机制较复杂,多数者认为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免疫应答介导细胞坏死及炎症,其中细胞毒性T细胞(CTL)通过溶细胞机制及非溶细胞机制造成肝脏的病变;其实CTL直接造成细胞损伤仅占细胞病变的一小部分,而细胞因子如 TNF-α及细胞凋亡信号Fas/FasL的激活起很大作用。TNF-α及INF-γ在免疫清除病毒中起重要作用。另外NK细胞及NKT细胞的溶细胞机制也起协同作用。

丙型病毒性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取决于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其中HCV抗原特异性CTL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是丙细胞损伤的机制之一,此外,调性T细胞也参与整个疾病过程。

临床表现

虽然五型病毒性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的为急性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炎,其中甲型、戊型病毒性炎只表现为急性炎 乙型 丙型 丁型病毒性炎可以呈急性炎或慢性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硬化细胞癌的可能。需注意,由于病毒感染的潜隐性,对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炎,即使患者不能提供6月以上的病史,也不一定能排除慢性炎的可能。

⑴急性炎:患者在近期出现、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肿大并有压痛、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肿大。化验发现清ALT升高,清病原检测阳性。若不伴有红素的升高,为急性无黄疸炎;若伴有红素升高则为急性黄疸炎。

慢性炎:急性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症状、体征及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炎病史,但组织病理检查符慢性炎,或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

照我国2000年病毒性炎防治案,慢性炎临床上可分为: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及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病面容、肝掌蜘蛛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静高压征者。实验室检查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酶原活动度60%~40%,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炎重度。

对于多数的慢性乙型炎整个病程又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及再活跃期。不同时期的临床转归不尽相同。

⑶ 重型炎:2000年我国病毒性炎防治案给出的定义如下:

急性重型炎:以急性黄疸炎起病,2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脑病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浊音界进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

亚急性重型炎:以急性黄疸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酶原时间明显延长,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清总红素大于正常 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慢性重型炎:有慢性病的基础如慢性炎或硬化病史,或慢性乙型炎病毒携带史,或无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等)、影像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 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或穿检查支持慢性炎,并发生重型炎的表现。

对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炎可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①早期 符重型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红素大于正常10倍,酶原活动度≤40%~>30%,或病理实。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②中期 有Ⅱ度脑病或明显腹水倾向(出点或瘀斑),酶原活动度≤30%~>20%。③晚期 有难治性并发症如征、消化道大出、严重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脑病水肿酶原活动度≤20%。

2006年我国制定了衰竭诊疗指南,为了和国际接轨,将重型炎统一命衰竭,并分为4类,见表2。

(4)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常有明显肝脏肿大,功能检查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红素为酶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注后一周可升至60%以上,胆汁酸、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固醇水平可明显升高,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它原因起的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炎。在慢性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炎。

硬化慢性炎发展的结果,组织病理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结成,二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诊断。代偿性硬化是指早期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尚无明显功能衰竭表现。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红素<35μmol/L,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γ-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高压症,如轻度食管张,但无腹水脑病或上消化道出。失代偿性硬化是指中晚期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有明显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清白蛋白<35g/L,A/G35μmol/L,ALT和AST升高,酶原活动度<60%。患者可出现腹水脑病门静高压症起的食管底静明显张或破裂出

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硬化区分为活动性硬化,即慢性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是 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质地变硬,性增大,并伴有门静高压征;静止性硬化通常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高压征,清白蛋白水平低。影像检查常常发现肝脏缩小,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边缘变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状,门静门静径增宽,变细,扭,粗细不均,可见液性暗区。

临床上不同类型的病毒性炎可同时发生或在已有一种病毒性炎的基础上再重叠另一种病毒性炎。

诊断鉴别

病毒性炎的诊断是在炎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结史,并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标志物。

甲型炎确诊的标记物是抗-HAVIgM阳性,通常在发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清中测出。乙炎确诊的标记物是乙五项(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中至少有2-3项阳性(三阳:HBsAg、HBeAg、抗 -HBc或三阳:HBsAg、抗-HBe、抗-HBc),乙HBV DNA的载量可反应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功能异常程度反应肝脏炎症的活动程度;丙型炎确诊的标记物是抗-HCV阳性;戊型炎确诊的标记物是抗 -HEVIgM抗-HEV 阳性;丁型炎确诊的标记物是抗-HDV阳性或HDV 抗原阳性。

病毒性炎需与溶血黄疸外梗阻性黄疸、非嗜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所致的炎、药物性损害、病、自身免疫性炎等疾病相鉴

疾病治疗

甲型、戊型病毒性炎治疗均不需抗病毒治疗,要以支持治疗,以适当保药物如甘草酸制水飞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碱等,避免饮疲劳,避免使用损药物。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步增加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需住院隔离治疗至起病后3周、临床症状消失、清总红素在17.1umol/L以下,ALT在正常值2倍以下时可以出院,但出院后仍应休息1-3月,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半年-1年。

急性乙型炎的治疗基本同上,至于是否进抗病毒治疗需据患者HBVDNA及乙五项转换的情况来定,慢性乙型病毒性炎,若具备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在上述保治疗的基础还需要进抗病毒治疗。我国2010年乙防治指南对乙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为:HBeAg阳性者,HBV-DNA≧105拷贝/ml(相当于20000IU/ml);HBeAg阴性者,HBV-DNA≧104拷贝 /ml(相当于2000IU/ml);②ALT≧2×ULN;如用IFN治疗,ALT应≦10×ULN,清总红素应﹤2×ULN;③ALT﹤2×ULN,但组织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之一者,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①对ALT大于ULN且年龄﹥4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②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组织活检;如果组织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③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组织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乙抗病毒治疗药物有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替诺福韦)。干扰素类起效相对较慢,但若取得疗效维持稳定的机会相对较高,疗程相对较短,缺点是副作用相对较多;核苷(酸)类似物起效快、副作用小,但疗程较长,停药后复发的机会较多。所以要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用药,并据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答情况适时调整案来进个体化治疗。若选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中还需注意病毒耐药变异的可能。

丙型病毒性炎,无论急性还是慢性,只要HCV RNA能够检测到就需进抗病毒治疗。标准的抗病毒治疗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加利巴韦林,若济调不允许用聚乙二醇干扰素,也可用普通干扰素来代替,疗程据患者在治疗的4周、12周及24周时的应答情况来确定(即应答直到的治疗——RGT治疗)。对于应答不佳的基因型为1型患者还可以考虑加用直接作用的抗病毒药物如博赛匹韦(Boceprevir,BOC)或 特拉匹韦(Telaprevir,TVR)治疗。

疾病预后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炎预后不同。甲型炎以急性炎为,无慢性化,预后好。重型炎的发生率约占全部甲病例的0.2%-0.4%,病死率高。患过甲或隐性感染者,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多数戊型炎的预后良好。多在1~4周恢复,没有发现慢性炎或硬化的病例。小部分伴随着胆汁淤积的患者病程可能会长一些。成年感染的急性乙型炎多能完全康复,少数会转成慢性炎,而在婴幼儿时期感染的乙型炎常常转成慢性,并历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及再活跃期等过程,有些患者还可发展为硬化肝癌。急性丙型炎易转为慢性,需积极治疗,慢性丙型积极抗病毒治疗可痊愈,未治疗的患者亦有发展为硬化肝癌的可能。

疾病预防

甲型、戊型消化道疾病的隔离措施,如加强水源管理、保护水源、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注意食品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前还有甲疫苗可用于预防甲(详见本网站的甲型病毒性炎相部分);乙型炎及丙型液传播性疾病来预防,如严格筛选献员、推安全注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吸毒者进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及性接触时使用安全套。此外前已有乙疫苗,可预防乙个体间的传染(包括阻断母婴传播),但丙型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问世。乙型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对于阻断母婴传播时还需于婴儿出生后24 h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h)在不同部位注射乙型炎免疫球蛋白 (HBIG),量应≥100 IU。

饮食注意

饮食以乎患者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蛋白质摄入争取达到每日1-1.5g/kg,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C,进食量过少时可以静补充葡萄糖及维生素C,不强调高糖及低脂肪饮食。

专家观点

病毒性炎是一组感染性疾病,不同病原所起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有所差异,所以应据病原指标及临床特征来确定炎的临床类型;甲型、戊型病毒性炎没有慢性患者,但有些患者在1年-1年半年可能发生病情的反复,需注意并在急性期积极治疗;乙型炎抗病毒治疗需掌握适应症,并在治疗中据患者的应答情况进个体化治疗,尽量避免耐药的发生;丙型炎只要HCV RNA能检测到就应该积极抗病毒治疗。

统计数据

2022年

2022年,全球新增近220万病毒性炎感染者,平均每天超过6000人;其中,乙患者新增120万,丙患者新增近100万。

2024年

2024年4月9日,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炎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由病毒性炎(乙型和丙型炎)造成的死亡人数平均每天达到3500人,病毒性炎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死传染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老年跌倒

下一篇 秋水仙素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