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肉
基本信息
【出处】出自《饮膳正要 》。《纲目》:黄鼠,出太原、大同,延绥及沙漠诸地皆有之。辽人尤为珍贵。状类大鼠,黄色而足短善走,极肥,穴居有土窖,如床榻之状者则牧牡所居之处,秋时畜豆粟草木之实以御冬,各为小窖,别而贮之。
肉:味甘,性平,无毒。
栖于草原或沙地,穴居,白昼活动。冬眠期较长。食物主要为草本植物的茎、叶,或野菜、大豆幼苗等。并常盗食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亦食昆虫。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间捕捉,捕杀后剥皮,除去内脏,取肉,鲜用。
动物形态
黄鼠(《饮膳正要》),又名:礼鼠、拱鼠(《韩昌黎集》),貔狸(《纲目》),地松鼠、大眼贼、蒙古黄鼠。
形状类似大鼠,黄色而短脚,善跑。属小型地栖松鼠类一种,体长119-250毫米,体重212-443克。眼大而圆,故名“大眼贼”。耳壳退化,短小脊状。尾短,约为身长的1/3。爪尖利呈黑色。雌体有乳头5对。 脊毛呈深黄色,并带褐黑色。背毛根灰黑尖端黑褐色。颈、腹部为浅白色。后肢外侧如背毛。尾与背毛相同,尾短有不发达的毛束,末端毛有黑白色的环。四肢、足背面为沙黄色。头部毛比背毛深,两颊和颈侧腹毛之间有明显的界线。颌部为白色,眼周围有一白环。耳壳色黄灰。夏毛色较冬毛色深,而短于冬毛。色泽随地区、年龄、季节而有变异。幼鼠色暗无光泽。偶见白色黄鼠。 头骨扁平稍呈方形。颅呈椭圆形,吻端略尖。眶上突的基部前端有缺口。无人字脊,颅腹面,门齿无凹穴。前颌骨的额面突小于鼻骨后端的宽,听泡纵轴长于横轴。 门齿狭扁,后无切迹。第二、三上臼齿的后带不发达,或无。下前臼齿的次尖亦不发达。牙端整齐,牙根较深,长47毫米,颜色随年龄不同,浅黄或红黄色。 中等黄鼠体长200—250mm,体重200—450g,尾长为体长的1/5—1/3,头大,眼大而圆,故俗称“大眼贼”。耳壳退化,短小,颈、四肢、尾均较短。 爪黑色、强壮。雌体具乳头5对。背毛深黄色,杂有黑褐色毛,腹部、体侧及前肢外侧为沙黄色。尾末端间有黑白色环。眼眶四周具白圈,耳壳黄色。颅骨椭圆形,吻端略尖,眶上峪基部的前端有缺口,无人字嵴。 门齿狭扁,后无切迹。牙端整齐。
本属种间体型差异较大,最大者为北美大黄鼠,体长43~54厘米,尾长17.4~26.3厘米;最小者为 北美小黄鼠,体长16.7~23.8厘米,尾长3.2~6.1厘米。毛色差异亦甚显著,尤其在 北美洲,不少种类具有明显的斑点或 条纹。 黄鼠属在 中国分布有6种,其中达斡尔黄鼠广布于中国 东北、 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体型较小,尾短。眼大而突出,因偷食农作物,故有大眼贼、豆鼠之称。主要栖息于荒漠、半荒漠草原、 农田附近、坟地和沟谷堤岸。白天活动,喜温暖而避炎热。出洞后善直立瞭望。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00米。除发情交配期外,喜单独栖居,洞穴构造复杂。一般9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冬眠。每年繁殖1次,春季发情交配,妊娠期约28天,每产6~8仔。以草本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亦吃农作物的幼苗,有时吃草根和某些 昆虫的幼虫。黄鼠危害 农作物,破坏牧业草场,又是 鼠疫菌的主要携带和传播者,为重点杀灭对象之一。
生境分布
达乌尔黄鼠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等地,是中国北部干旱草原和半荒漠草原的主要鼠类,喜散居。对生境有选择性,较喜湿,最适生境为草原和 山地草原,通常多在植被覆盖率25右,植株高15—20cm处活动。该鼠除繁殖季节以外,多单沿独居,洞穴多筑于荒地、地头、坟地、荒草坡、路旁及多年生草地处,分常住洞和临时f同,临时洞内无窝巢,且多达几个至十几个。常住洞通常只有一个洞口,洞口光滑完整,直径7—8cm,洞口前有土丘和足迹,周围无 粪便,洞道长2.9—4.3m,洞深1.1—1.4m,无仓库,不贮粮。雄巢球状,雌巢盆状。一年中半年活动,半年休眠,即冬眠。活动范围300—500m。黄鼠挖掘力强,遇敌害时,能迅速地“打墙”逃避。视觉、嗅觉、听觉灵敏,记忆力强,警惕性高。黄鼠不喝水,年繁殖一次,出蛰后5月中旬进入 妊娠期,孕期28天,哺乳期24天,每胎产仔6—7只,多达11只,仔鼠20天睁眼,34—36天后自行打洞分居,开始独立生活,寿命2—3年,一般不超过5年。
药理作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