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梗阻性肾病

梗阻性肾病(obstructive nephropathy)是指各种原因起的尿路任何部位的梗阻,导致梗阻上压力增高,产生实质损害及功能障碍。它是急性和慢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也是反复发作尿路感染常见的诱发因素。(一)发病原因 梗阻性肾病的原因很多,其分类的法亦有多种,前多数病因分类,即梗阻部位的病因分为腔性,壁性及壁外性。 据不同病因,病变可以为单侧或双侧。 ......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梗阻性肾病的原因很多,其分类的法亦有多种,前多数病因分类,即梗阻部位的病因分为腔性,壁性及壁外性。

据不同病因,病变可以为单侧或双侧。

(二)发病机

任何病因起的梗阻性肾病,均可导致梗阻结构和功能性病变;梗阻1周,变化都属可逆性病变,当梗阻解除后小球滤过率(GRF)能恢复到梗阻前的2/3;如果梗阻4周后解除,则GRF仅能恢复到原来的20%~25%;若完全性梗阻超过4~6周,则造成不可逆的脏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两侧完全性梗阻,可发生急性肾衰

在梗阻的早期,肾盂输尿管肉代偿性肥厚,水肿,若梗阻继续存在或加重,由于压力持续增高,组织受压,流减少,导致细胞坏死;4~8周后,表面呈紫蓝色,体积明显萎缩,切面可见楔形坏死或缺瘢痕,质几乎完全破坏,皮质变薄而成为硬化环,镜下可见集管,远,近小管萎缩坏死,间质慢性炎症,小球变性,结果与小球硬化相似。

尿路梗阻后,尿液仍继续生成,使泌尿系统压力持续增高,梗阻近端尿路扩张,当泌尿系压力接近小球滤过压(0.8~1.6kPa)后,小球滤过率越来越低,在早期,可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维持环境的平衡。

1.组织代偿性肥大和增生。

2.尿液回流吸收,途径为:

肾盂→淋巴回流;

肾盂→静回流;

肾盂小管回流。

3.对抗平衡

当一侧积水,功能受到损害时,对侧正常可代偿肥大;若梗阻侧积水解除,功能得到恢复,则肥大侧脏又缩小,这种现象为对抗平衡,若梗阻时间过长,组织已严重破坏,其功能难以恢复。

4.梗阻后的功能

尿路梗阻功能的影响,要取决于梗阻的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梗阻可通过流动力的改变,使GFR下降,又可直接起,小管功能的障碍。

预防

针对病因积极治疗,科治疗无效时,应尽快手术。

并发症

常见感染,尿潴留,血尿功能不全等。

常见症状

由于梗阻性肾病病因,性质,部位,时间长短以及有无并发症等的不同,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1.症状

(1)下尿路症状:因尿道狭窄,前列腺病变,膀胱颈梗阻,神经源性膀胱等所致者,常表现并排尿困难,尿流变细,尿后淋漓不尽等,并感染者,可出现下尿路刺激症状血尿或脓尿。

(2)上尿路症状:因输尿管狭窄,结石块堵塞或误扎输尿管等导致梗阻性肾病者,可出现绞痛,血尿并感染时,除尿路刺激征外,可伴寒战,高热及肠道症状

(3)全身症状:尿量增加或减少交替出现,若有功能不全时,可出现纳呆恶心呕吐精神不振,乏力,嗜睡等。

2.体征

(1)下尿路梗阻:前尿道狭窄,局部可触及尿道硬化或瘢痕区;前列腺病变时,肛门指诊可触及肿大的前列腺神经源性膀胱者可表现为会阴部感觉消失,肛门括约松弛,梗阻严重者可触到潴留尿液过量的膀胱

(2)上尿路梗阻:可触到患侧肿大的脏,区叩痛;并感染者部可有压痛;因部肿痛或炎性包块压迫者,有时可扪及相应部位的包块。

(3)全身表现:可出现压,腹水征,少数病例可出现樱桃红细胞增多症)。

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明确梗阻的性质,部位和病因往往需做系统检查能确定,单纯反复尿路感染或部包块为诉者,极易被误诊。

病史及体征:具有典型症状和体征者,选择性做过筛检查即可确诊。

相关检查

下述检查可作为诊断梗阻性肾病及其病变程度的客观指标。

1.尿液

尿中可出现蛋白或管型,早期尿渗透压升高,晚期尿比重低且固定,并感染者可见红,白细胞,尿培养可检出致病菌。

2.

并感染时象可增高,双侧梗阻功能不全时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尿素氮及酐增高,二氧化碳结力及钙降低,磷增高。

特殊检查:下列检查可了解梗阻的部位,程度,性质及功能情况。

1.B型超声

可了解尿路扩张积水的程度,部位以及脏大小,皮质厚度,膀胱有无残余尿,尿路周围有无肿块压迫,并可间接推测残余功能。

2.X线平

X线部平可帮助发现输尿管阳性结石,了解脏大小,恶性肿影及有无转移,发现柱裂提示可能有神经源性膀胱

3.放射性核素图

梗阻可出现典型的高水平延长线,尚可了解分侧梗阻的程度及单侧功能。

4.静肾盂造影及逆造影

可帮助了解积水的部位,程度,并可发现尿路阴性结石及占位病变。

5.CT及MRI

可准确诊断泌尿系梗阻的部位,原因及脏情况。

6.膀胱尿道

可直接了解下尿路病变的存在,部位,性质,部分患者可借此解除梗阻。

诊断鉴别

临床需泌尿系感染结石前列腺疾病相鉴

治疗方法

(一)治疗  

诊断确立后,应及时针对病因治疗,尽早解除梗阻,防治感染,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保护功能。  

1.解除梗阻

针对不同病因、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尿路梗阻,采取不同法解除梗阻。  

(1)尿路结石:任何部位的结石,若直径<5mm时,有可能排出。中西医结疗法总的原则是排石、溶石、碎石、取石。  

排石法应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方药,每于服药后半小时,再加服阿托品0.6~0.9mg,并反复作下跳动作,可提高排石率。溶石法是服溶石去氧酸(CDCA)与熊去氧酸(UDCA),服后0.5~2年的溶石率分为34%和33%。若结石直径>5mm和(或)上述法治疗无效,或积水严重者,当果断体外震破碎石或手术取石。  

(2)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肥大,是老年男性下尿路梗阻的常见病因,若造成不完全性梗阻,可先保守治疗。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西药有α受体阻断、5α还原酶抑制激素(抗雄酮)等。此外,特拉唑嗪(高特灵服效果明显。物理性技术有膀胱镜置入钛镍金支架于后尿道,起支撑、扩张作用,以解除梗阻。用上述法无效或梗阻进性加重者,应及时行前列腺摘除术,以彻底解除梗阻。  

(3)输尿管周围粘连:慢性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腔结核、非特异性结肠炎和(或)肠道炎症、阑尾穿孔以及部放疗等,均可导致后膜纤维化、输尿管粘连,是造成输尿管梗阻的常见原因。早期可用皮质激素缓解因粘连所致的梗阻。中药治疗以活化瘀为清热利湿。若粘连不能缓解,积水加重者,可输尿管松解术,亦可手术中放置输尿管支架。  

2.防治尿路感染

尿路梗阻患者极易并发尿路感染,故应尽早解除梗阻。各种检查要严密无菌操作。对已并发尿路感染者,取清洁中段尿或膀胱穿刺尿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恰当的非毒性抗生素治疗。  

3.梗阻后的治疗

尿路梗阻解除后,数小时至1日多尿,一般4天缓解,重者可延续1~2周。每天尿量达3000~4000ml,个可达10000ml以上,极易导致脱水、电解度失衡及压状态,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意外。若梗阻解除后3~4个月仍无明显多尿者,表示已发生不可逆性肾衰,应慢性功衰处理。若完全性尿路梗阻短期成急性后性肾衰,应果断肾盂造瘘或临时性液净化治疗,以保护功能,为进一步梗阻性肾病赢得时间。

(二)预后  

老年人功能衰竭时,一般预后不良。

护理方法

1、病人应卧床休息,可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对病情较重,功能衰竭及尿毒症脑病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2、应给予低蛋白饮食。适宜的饮食可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的产生,防止体蛋白质的消耗。从治疗效果的角度来看,应达到维持病人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降低机体的分解代谢,从而减轻氮质血症、酸中毒高钾血症。饮食应以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蛋白饮食为宜,总热量必须满足机体需要,以免造成负氮平衡。

饮食保健

(1)忌咖啡、可可等兴奋性饮料。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霉变、油、肥腻食物。

(4)忌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黑乳菇

下一篇 黄龙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