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

老年人栓性疾病是指临床上出现栓的病理现象,此现象多发于老年人群体。成是液成分在心脏和(或)管腔成的凝块。成的部位,可分为动脉栓性疾病(冠病、缺管病及糖尿病等)与静栓性疾病(梗死及深层成)两类。栓栓塞阶段是落导致远端组织性改变。成和栓塞的临床表现及其后果取决于栓的部位与大小。老年人的粘度越高,越容易发生栓。养成睡前......
目录

概述

液成分在心脏和(或)管腔成的凝块,称为成。临床上出现栓的病理现象,称为栓性疾病。

类型:成的部位,可分为动脉栓性疾病(冠病、缺管病及糖尿病等)。与静栓性疾病(梗死及深层成)两类。

病因

发病原因

1.皮损伤 当机械、感染、免疫及管自身病变等因素损伤皮细胞时,通过止机制可促使成。

2.流异常 各种原因起的全身或局部流淤滞、流缓慢是成的重要因素,以下机制参与了成:①红细胞聚集成团,红色栓;②促进皮的黏附及聚集、释放反应;③损伤皮,启动凝过程。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脱水、各类肿、炎症等所致的高黏滞综征及环障碍。

3.抗凝活性减低 人体生理性抗凝活性减低是成的重要条件。起人体抗凝活性减低的常见原因有:①先天性或后天性AT-Ⅲ减少或缺乏;②PC及PS缺乏症;③由FⅡ、FⅤ等结构异常而起的抗蛋白C现象(APC-R);④肝素因子Ⅱ(HC-Ⅱ)缺乏症等。

4.纤溶活力低下 临床常见者有:①纤溶酶原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等;②纤溶酶原激活(PA)释放障碍;③纤溶酶活化抑制物过多。这些因素导致人体对纤维蛋白清除能力下降,有利于成及扩大。

病机

管壁损伤(机械、感染、缺氧、免疫及代谢等)、液凝固性增高(功能亢进、凝因子升高、抗凝功能减弱及纤溶活性降低)及流异常(缓慢、停滞及旋涡)是成的三大要素。成的部位不同,其机制也有所侧重。皮损伤和功能亢进在动脉成中起要作用,而流缓慢和液凝固性增高则是成的先决条件。病情发展阶段不同,病理改变也各异。早期为高凝状态,其成的能力超过抗栓能力,体栓的倾向,但不一定有体外凝象的异常。成阶段是心血管腔成。栓栓塞阶段是落导致远端组织性改变。

症状

成和栓塞的临床表现及其后果取决于栓的部位与大小。冠状动脉急性梗死或不稳定型绞痛;颈动脉动脉栓表现为偏瘫意识障碍;下肢深层静栓导致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及淋巴水肿等。

成由综性因素起,故诊断的法也是多种的。有的指标可预示成前的高凝危机状态;有的是对成后的诊断。迄今,尚无一个特异性指标能正确地诊断成,有时一些指标虽已异常,但该患者也不一定栓,要做到正确地预报成并不容易,尚需进一步研究。

诊断

(1)皮素-1检测(ET-1):ET-1是平滑强力收缩,可显示皮的损伤情况。

(2)激活指标:当活化后可释放一系列物质,测定这些物质可了解活化情况。如TXB2、β-TG、PE4、GMP-140等。

(3)聚集率:该项指标增高,表示易栓。

(4)栓调蛋白(TM):正常情况下有抗凝作用,如其作用减弱,有利于成。

(5)浆中的抗凝指标:如AT-Ⅲ、蛋白C、蛋白S、肝素因子-Ⅱ。

(6)纤溶指标:纤溶酶原和纤溶酶活性、t-PA、PAI活性、纤维蛋白肽A、肽B测定。

(7)液流变测定:包括全黏度、浆黏度、红细胞电泳等。

器械检查

(1)管造影:能显示栓的部位。但由于其是创伤性检查,部分病人碘过敏、检查本身可损伤成,故此项检查受一定的限制。

(2)超声波:双显性扫描检查能对确定位,是一项可取的非创伤性诊断技术。

(3)CT和MRI:可清晰、确诊断实质脏器中成的梗死病灶,但对肢体成的诊断不理想。

(4)其他: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和电阻抗体体积描记法也可采用,以前者较好。

治疗

治疗的在于重建流通路,可采用手术和药物二大措施,本文仅讨论后者。

依发展阶段选药

(1)高凝状态:高凝状态表明体栓的倾向,但尚未栓,此阶段应用以下措施。①抗疗法:可选用肠溶阿司匹林(50~100mg/d)。用药期间,用聚集试验监护。此类药物对动脉栓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对静栓性疾病疗效不肯定。阿司匹林对男性有效,而女性疗效较差;对预防缺管病初次发作有一定疗效,而预防再次发作无效;或噻氯匹定对男性与女性初次和再次发作均有疗效。此类药物过量尚无拮抗。②抗凝疗法:通过影响凝过程的某个环,阻止栓的成与扩大,但对已成的栓无效。肝素在防治急性成,尤其是周围静栓塞有较好的疗效。一般以0.5mg/(kg·d)作为治疗,间歇或持续静滴。治疗中用部分凝活酶时间(较正常延长1.5~2.5倍)监护。肝素过量用硫酸蛋白(蛋白)对抗。华法林硝香豆素(新抗凝)常用于慢性成,需用酶原时间(维持在25~30s为宜)作为监护指标,过量用维生素K对抗。③降低黏度疗法: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蝮蛇抗栓酶。④调皮细胞功能:Defibrofide和蛋白多糖能促使皮细胞成和释放tPA PGI2,中药通灵提取物也能加速tPA的释放,从而发挥抗栓效应。

(2)成:采用溶栓疗法仅适应于新近成的急性动静栓,其疗效与成的时间有

(3)栓栓塞:应用抗管疗法。

依类选药

动脉栓性疾病发生机制要是皮损伤和激活,其治疗可选用调皮细胞功能、抑制、溶栓及降低黏度等措施。静栓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是以流缓慢和液凝固性增高为,故治疗选择抗凝、溶栓及降低黏度等疗法。

预防

栓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它的发生不仅和压、动脉硬化等疾病有,也与老年人的液粘度增高密切相。老年人的粘度越高,越容易发生栓。液在人体流动,就像是河水,流速越快,沉淀越少;反之,流速越慢,沉淀越多。粘度增高势必导致液流速减慢,液中的固醇、纤维蛋白等物质便会在管壁上沉淀下来,久而久之,沉淀物越积越多,若再并有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就会导致成。人的液粘度在一天之中不停地变化着,并有一定的规律:在早晨4点至8点粘度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在凌晨达到最低点,以后再逐渐回升,至早晨再次达到峰值。这种规律性的波动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此外,栓的发病时间多在早晨至上午期间,说明粘度增高和栓的发生有一定系。养成睡前饮水的习惯可以降低粘度,维持流通畅,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栓的成。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黑穗画眉草

下一篇 乙胺嘧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