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药品百科   
[0]

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是最早用于抑制流感病毒的抗病毒药,美国在亚洲感冒流的1966年批准其作为预防药。并于1976年在预防药的基础上确认其为治疗药。该药对成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认同。但治疗量与产生副作用的量很接近,对高龄者及有慢性疾病或脏疾病者的量和给药计划很难确定,因此尚未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在日本金刚烷胺一直作为帕金森病的治疗药,直到1998年才被批准用于流感病毒A型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目录

化合物简介

基本信息

中文称: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结构式

英文称:Amantadine

中文:三环癸胺、三环葵胺、盐酸金刚烷胺

英文:Adamantanamine、Amantan、Amazolon、Antadine、Contenton、L-Adamantanamide Hydrochlori、L-Adamantanamine、Mantadan、Mantadine、Mantadix、Protexin、Solu-Contenton、Symmetrel、Trivaline、Virofral、Virosol

物化性质

分子式:C10H17N

分子量:151.25

确质量:151.13600

PSA:26.02000

LogP:2.61420

熔点:206-208℃

沸点: 225.7 °C(标准大气压)

闪点:96 °C

相对密度:1.066g/cm3

折射率:1.557

溶解性:易溶于有机溶,不溶于水。

色:白色淡黄色粉末或块。

存储温度:储存在阴凉,干的地。保持容器密封。

安全信息

WGK Germany:3

危险类码:R22; R36/37/38

安全说明:S26-S36

RTECS号:YD1925000

危险品标志:Xi

生产

由金刚烷溴化后再与尿素反应而得。工艺过程如下:将金刚烷加入干的搪玻璃反应罐中,滴加溴素,缓慢升温,在1h从50℃升到65-75℃,回流反应6h,最终温度达到110℃(随着反应物的变化,物料沸点逐渐升高)。反应后放置过夜。然后升至45℃,滴加7%亚硫酸氢钠溶液以除去过剩的溴,过滤,滤饼用水洗至pH=7,自然干,得溴代金刚烷。将溴代金刚烷和尿素混均匀,加热至180℃,反应始,温猛升到230-240℃。反应结束后,自然降温,加入浓盐酸溶解,移入馏罐中,加入氢氧化钠碱化,然后进馏,得金刚烷胺

用途

抗病毒药,也是抗震颤麻痹药。用于制造成金刚烷衍生物盐酸金刚烷胺等。

药物说明

药理作用

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金刚烷胺促进纹状体多巴胺神经末梢释放多巴胺(DA),并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儿茶酚胺的作用,增加神经元的多巴胺含量有。动物实验亦明,使用金刚烷胺后动物多巴胺释放增加。金刚烷胺还是抗RNA病毒的抗病毒药,其作用机制也不完全清楚。可阻止RNA病毒穿透宿细胞。如果病毒已穿透宿细胞,还能阻止病毒的壳和释放核酸,干扰病毒的早期复制。此外,尚可封宿细胞膜上的病毒通道,阻止病毒穿入人体细胞。在组织培养中,金刚烷胺能防止黏液病毒、副黏液病毒的感染,对体外弹状病毒也有效。然而在临床上仅对A型流感病毒有作用。虽然所有最新的天然流感A型病毒对金刚烷胺都敏感,但在组织培养中,可观察到接触金刚烷胺的病毒株有耐药突变的现象。其耐药机制是RNA突变。临床上金刚烷胺没有抗B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的作用。对各型帕金森病均有缓解作用,且疗效强于抗碱药但弱于左旋多巴,服用后2周显效,持续4~8周。金刚烷胺对亚洲A型流感病毒有抑制活性,使病毒增殖受到抑制,对已发病者及时用药也有效,可使患者在24h温下降,约36h症状明显减轻。对亚洲B型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无活性。

药代动力

肠道吸收迅速且完全,吸收后分布于唾液、鼻腔分泌液中。在动物组织尤其是的含量高于清的含量。本品可通过胎盘屏障。功能正常者半衰期为11~15小时,功能衰竭者为24小时。长期透析的病人可达7~10天。服后2~4 小时药浓度达峰值,约为0.3μg/ml; 每日服药者在2~3日可达稳态浓度,稳态药浓度为0.2~0.9μg/ml。要由脏排泄。90%以上以原小球滤过随尿排出, 部分可被动再吸收; 在酸性尿中排泄率可迅速进加; 也有少量由乳汁排泄。作液透析的病人, 只有少量(约4%)可径自中清除。

适应症

适用于原发性帕金森病炎后的帕金森综征、药物诱发的锥体外系反应、一氧化碳中毒后帕金森综征及老年人并有动脉硬化的帕金森综征。也可用于预防或治疗亚洲甲-Ⅱ型流感病毒所起的呼吸道感染。本品与灭活的甲型流感病毒疫苗用时可促使机体产生预防性抗体。

用法用量

金刚烷胺1.抗震颤麻痹服,成人常用量:一次100mg,每日1~2次,每日最大量为400mg。功能障碍者应减量。小儿不用。2.抗病毒服,成人常用量:一次200mg,每日1次;或一次 100mg,每12小时1次,最大量为每日200mg。功能障碍者,应减少量。

小儿常用量:①新生儿与 1岁婴儿不用;②1~9岁小儿,每8小时体重1.5~3mg/kg,或每12小时体重2.2~4.4mg/kg,也有推荐每12小时体重用 1.5mg/kg的;每日最大量勿超过150mg;③9~12岁小儿,每12小时服100mg;④12岁或12岁以上小儿,一般同成人量。

药物过量

金刚烷胺过量尚无特殊的解毒药,故过量只能作对症与支持疗法。支持疗法包括立即洗、催吐,大量补液利尿,酸化尿液以增加本品的排泄率,同时监测压、搏、呼吸、体温、电解质、尿的PH值与排出量,必要时可导尿;并观察有无动作过多、惊厥律失常及压等情况,需分给镇静、抗惊厥律失常药,必要时可再加用其他药物。控制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可缓慢静注毒扁豆碱,成人每间隔1—2小时给1—2mg;小儿每间隔5~10分钟给0.5mg,最大用量每小时甚至可达2mg。

用慎用

(1)本品可通过胎盘,在动物实验已发现大每日用50mg/kg(为人类常用量的12倍)时,对胚胎有毒性且能致畸胎,孕妇应慎用。

(2)本品可由乳汁排泄,哺乳期妇女用。

(3)下列情况应慎用:①有管病或病史者;②有反复发作的湿疹样皮疹病史;③末梢性水肿;④力衰竭;⑤精神病或严重神经官能症;⑥功能障碍;⑦有癫痫病史者,本品可增加发作。

不良反应

(1)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幻觉精神混乱,特是老年患者,可能由于抗碱作用所致;情绪或其他精神改变,一般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刺激或中毒

(2)比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排尿困难,由于抗碱作用所致,以老年人为多;昏厥,常继发于直立性压。

(3)极少见的不良反应有;语言含糊不清,或不能控制的眼球滚动,一般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度或中毒的表现;咽喉炎及发热,可能因白细胞减少和(或)中性白细胞减少所致。

(4)持续存在或比较顽固难以消失的不良反应有:注意力不能集中,头晕头晕眩,易激动,食欲消失,恶心神经质,皮肤出现紫红色网状斑点或网状青斑睡眠障碍或恶梦(中枢神经系统受刺激或中毒)等为常见;视力模糊,便秘干,头痛,皮疹,常感疲劳无力呕吐等为少见或极少见。

(5)长期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足部或下肢肿胀,不能解释的呼吸短促,体重迅速增加。后者有可能因力衰竭所致。

(6)逾量中毒的表现:惊厥,见于用4倍于常用量时;严重的情绪或其他精神改变,严重的睡眠障碍或恶梦。

眩晕,嗜睡,抑郁,食欲减退,四支皮肤青斑,水肿,老年患者可出现幻觉谵妄,精神失常或错乱,个病例有力衰竭. 可损害。

最初,此药是抗病毒药,它可促使神经末梢释放多巴胺,并可减少多巴胺的摄取。每天100~200mg能良好耐受,但其效价不如左旋多巴。此二药用,作用相加。此药的不良反应为恶心精神病发作(躁狂幻觉、激动、精神错乱)、小腿乱动不休息及惊厥。假若量在200mg以上,则发生这些并发病的危险性增大。常见有水肿。约90%患者发生网状青斑,在女性很常见。不论水肿网状青斑的出现,都表示严重的全身性改变。此药有轻度的心脏毒性作用。轻度的不良反应与抗碱药物相似,如眼花口干失眠、嗜睡及皮疹,对过敏是罕见的。

药物相互作用

1.金刚烷胺有退热作用,与多种抗炎药及抗菌药用时,疗效比单用抗菌药好。

2.其他抗帕金森药、抗组胺药、吩噻嗪类或三环类抗抑郁药金刚烷胺用,可增强抗碱作用,特是有精神错乱、幻觉及恶梦的患者更明显。用时需调整这些药物或金刚烷胺的用量。

3.与中枢神经兴奋药用时,可增强中神经的兴奋作用,严重者可惊厥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4.与氨苯蝶啶用,金刚烷胺脏清除率降低,中毒反应的发生率升高。如两药必须用,应监测金刚烷胺的毒性反应。

5.颠金刚烷胺均有抗碱作用,用时可产生过度的抗碱作用。

6.复方新诺明与金刚烷胺用,可导致二者小管分泌的量均减少,故可增加中枢毒性,出现失眠精神错乱等症状

7.槟榔有拟碱作用,与金刚烷胺用时两者的碱及抗碱作用相互拮抗,造成二者的效应降低。

8.溴哌利多可对抗金刚烷胺的药理作用,故会降低金刚烷胺的疗效。

9.从理论上讲,卡法可对抗金刚烷胺多巴胺作用,降低金刚烷胺的疗效。

10.替平可通过阻滞多巴胺受体而拮抗金刚烷胺的药理作用。

11.与对乙酰氨基酚用,二者的药动参数均不受影响,故两者用不需调整量。

12.普拉克索与金刚烷胺之间未观察到有明显的相互作用。

13.金刚烷胺不宜与乙醇同用,后者会加强中枢不良反应,出现头昏晕厥精神错乱及环障碍等症状

14.金刚烷胺不受食物的影响,因此空或与食物一起服用均可。

15.与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宜慎重。

注意事项

1.(1)有管病或病史者;(2)有反复发作的湿疹样皮疹病史者;(3)末梢性水肿患者;(4)力衰竭患者;(5)精神病或严重神经症患者;(6)功能障碍患者;(7)有癫痫病史者;(8)肝脏疾病患者。

2.药物对老人的影响:老年患者耐受性低,可出现幻觉谵妄

3.药物对妊娠的影响:金刚烷胺可通过胎盘。动物实验发现,大每天用50mg/kg(为人类常用量的12倍)时,对胚胎有毒性且能致畸胎。另有资料报道,孕妇于怀孕前3个月使用金刚烷胺,可能会影响胎儿心血管。

4.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1)因金刚烷胺在体降解代谢的量极少,要以原随尿排出,有功能障碍者易致蓄积中毒,故应监测其药浓度。药浓度不得超过1.5~2.0μg/ml;(2)对每天用量超过200mg者,应严密观察,防止发生不良反应或中毒。注意监测压、搏、呼吸及体温,特在增加量后的数日

5.服药后不要车或操作机器。

6.一般认为每天服药1次或2次时,可消除或减轻头晕眩、失眠恶心等不良反应。有资料认为,帕金森病患者每天用量超过200mg时,疗效不增加,但毒性却渐增。

7.每天最后一次服药应在下午4时前,以避免失眠

8.对功能障碍者、力衰竭患者、末梢性水肿患者、直立性压患者或老年人有清除率降低时,应酌情减量或停用金刚烷胺

9.大量用药(每天0.3g)可失眠头痛幻觉、言语不清、精神不安、运动失调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口干、皮疹等。

10.逾量中毒时可表现为严重的情绪或其他精神改变,严重的睡眠障碍或恶梦。当用量4倍于常用量时,可出现惊厥

11.逾量的处理:因金刚烷胺过量尚无特殊的解毒药,故过量时只能作对症与支持疗法。支持疗法包括立即洗、催吐,大量补液利尿,酸化尿液以增加金刚烷胺的排泄率,同时监测压、搏、呼吸、体温、电解质、尿pH值与排出量,必要时可导尿。观察有无动作过多、惊厥律失常及压等情况,需分给予镇静药、抗惊厥药、律失常药,必要时可再加用其他药物。控制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可缓慢静注射毒扁豆碱,成人每间隔1~2h给1~2mg,小儿每间隔5~10min给0.5mg,最大用量每小时可达2mg。

12.服药后不要突然停药,否则可使帕金森病的情况恶化。停药时应逐渐减量。

13.治疗期间不宜饮,嗜者易醉。

中毒

金刚烷胺(三环癸胺,金刚胺)进入组织后,可促进神经末梢释放多巴胺,并减少对多巴胺的摄取,而发挥抗震颤麻痹作用;此外有抗碱能的特性。对震颤麻痹有明显疗效,缓解震颤、强直效果好。起效相对快,用药后48h即明显。体半衰期10~28h,分布容积4~8L/kg,蛋白结率60%~70%,其体清除完全取决于功能。老年人伴有功能不全时,可发生治疗量中毒金刚烷胺的水平>1.5mg/L时,可发生中毒本药对亚洲A~Ⅱ型流感病毒有治疗作用,并有一定的退热作用。抗震颤麻痹的常用量0.lg,1~2/d,最大用量0.2g,2/d。药浓度应控制在1.5~2.Oμg/ml以下。用于震颤麻痹时,大于200mg/d,并不增加疗效,而毒性渐增。抗病毒的量是0.lg,2/d,最大量为400mg/d。

临床表现

1.常用量的不良反应较少见,少数病人服后出现嗜睡、眩晕、抑郁、恶心食欲减退,四肢皮肤可出现网状青斑水肿水肿网状青斑提示严重的全身改变。极少见发生语言含糊,视力模糊,不自眼球震颤,白细胞、粒细胞减少,皮疹等。

2.中毒发生于量的4倍时,可出现惊厥、严重的情绪或精神改变、严重的睡眠障碍和噩梦以及抗碱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口干、瞳孔扩大、尿潴留。室性律失常罕见,如尖端扭转性室性动过速。

3.治疗后或急性过量后几天病人可能出现高热和强直发作。

4.老年人对金刚烷胺的耐受性低,可出现幻觉谵妄、排尿困难、继发于体位性压的晕厥等。

诊断

金刚烷胺中毒的诊断要点为:

1.有服用或误服金刚烷胺史,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2.排除其他药物中毒可能性。

治疗

金刚烷胺中毒的治疗要点为:

1.金刚烷胺中毒无特效解毒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

2.过量服用者,立即洗,催吐,吞服药用炭。大量补液,并酸化尿液。

3.动作过多给予镇静惊厥者止痉,律失常用律失常药物。

4.高热患者应紧急降温,同时应用林1~2mg/kg,快速静注射,每5~10min一次,总量10mg/kg,4/d,共2~3天。如发生在金刚烷胺撤除时,也可用金刚烷胺作为治疗药物。

5.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用毒扁豆碱缓慢静注射,成人1~2mg/(l~2)h。

6.功能丧失的中毒者,必须进液透析或液灌流。

专家点评

金刚烷胺金刚烷胺原为抗病毒药物,后来偶然发现可治疗震颤麻痹,但效果较左旋多巴差,长期疗效尚未肯定,一般治疗4~8周后作用逐渐减弱,至多能达1年,有人认为,停药一段时间后可以再使用。在以前没有治疗过的震颤麻痹,初期有效,和抗碱药物用有协同作用;可作为左旋多巴助药物,对不能耐受大左旋多巴或疗效有波动的患者有效,对已接受左旋多巴治疗取得效果的患者不能增加其疗效。金刚烷胺可用于亚洲A-Ⅲ型流感及病毒性感染发热患者。对该型流感接触者保护率约70%。对多种炎症、血症病毒性肺炎等与抗生素用退热作用比单用抗生素好。尚有抗震颤麻痹作用,对各型帕金森病均有较好疗效。金刚烷胺对少动和姿势障碍有效,适用于轻症患者。见效快,而维持时间短,可与多巴胺类抑制用维持疗效或间断应用。对震颤麻痹有明显疗效,疗效优于抗碱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老年性昏迷

下一篇 黑腺珍珠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