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结肠憩室

结肠憩室是结肠壁向外凸出成袋状。可以是单个,但更多是一连由肠腔向外的囊状突出。结肠憩室可分为真性与获得性两类。真性憩室是结肠壁的先天性全层薄弱,憩室含有肠壁各层。获得性憩室则系黏膜通过肠壁层的弱点疝出,因此它是继发于肠腔压力的增高,迫使黏膜肠壁肉的薄弱区向外突出。获得性结肠憩室病在西国家存在于相当多的人群中,但此病的真正流率尚难以测定。放射线检查的资料过高估计了流率,因为检查的对......
目录

概述

获得性结肠憩室病在西国家存在于相当多的人群中,但此病的真正流率尚难以测定。放射线检查的资料过高估计了流率,因为检查的对象都是有肠道症状的患者。反之,尸解资料过低估计了流率,因为结肠的小憩室在死后检查时极易被遗漏。45岁以上的人中发生获得性结肠憩室约有5%~10%,>85岁者中则增至2/3人存在此病。总之,不论真正的数如何,在尸解和钡灌肠X线检查获得性结肠憩室均随年龄上升而增多。

获得性结肠憩室病以女性居多,男女之比为2:3。就诊时的平均年龄为61.8岁,92%以上在50岁以上。96%患者乙状结肠受侵;65.5%患者乙状结肠为唯一受侵部位。约有一半患者就诊前症状时限<1月。病变较广泛的症状时限比病变较局限者短,在最初住院的患者中,65%科治疗,35%需手术治疗。在科治疗成功的病例中又有26%需进一步处理。90%以上的患者为初次发病5年。第二次发作者的死亡率为初次发作者的2倍。而且不论科治疗或外科治疗,症状持续或复发都是常见的。

病因

1.先天性因素 Evans提出先天性右半结肠憩室病可能是由于肠壁的胚胎发育异常所致。Waugh则认为盲肠憩室是由于胚胎7~10周时盲肠过度生长造成,正常时该部位发育应该是萎缩的。部分结肠憩室病人有家族史。

大多数憩室病是后天原因造成的,组织研究并未发现结肠层有先天异常,憩室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现象亦为此提供有力据,真正属于先天性的结肠憩室罕见。

2.后天性因素 有者认为西发达国家低纤维素饮食是造成憩室病要原因,以下临床研究结果可以实:①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点;②50年代后发病率逐渐增高;③流动人群饮食改变后憩室发病率发生变化;④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⑤高纤维素饮食能预防憩室病

(1)影响憩室成的因素:一是结肠壁的张力,二是结肠腔和腔的压力差。任何部位的腔压都可以通过Laplace压力定律测定。Laplace压力定律(P=kT/R,P为结肠压力,T为肠壁张力,R为结肠半径,k为一常数)说明:肠腔压与肠壁张力成正比,与肠壁半径成反比。近来,用压力计研究明,连续的分运动时,结肠是乙状结肠可以产生很高的腔压。结肠最大的腔压位于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此压力足以起黏膜突出结肠成憩室。

(2)结肠壁的结构特点:亦可能是憩室发病的1个因素。结肠纤维呈交叉分布,使结肠壁保持张力,随着年龄增大,结肠部位的纤维变细,弹性蛋白纤维作用减弱,结肠壁的弹性和张力降低。因此,最狭窄、最肥厚的乙状结肠是憩室的好发部位。结肠带的肉处于收缩状态,故不易发生憩室。已经证实,憩室病人的乙状结肠平滑束较正常人肥厚。即使没有成肥厚的平滑束,异常平滑束也是憩室前期的一种表现。异常的平滑束,并不仅仅局限在乙状结肠,亦可表现在结肠的其他部位,如直肠上段。这一点在乙状结肠切除以后表现得更加明显。在疾病的早期,结肠壁的这些薄弱点已表现出来。此外,结构蛋白变化造成的结缔组织紊乱也在憩室疾病的早期起一定作用。

(3)结肠运动:分律性收缩和推进性收缩两类。前者要将右半结肠容物来回混,促使水分和盐类被吸收。后者则将粪便向远端运送。集团蠕动(mass peristalsis)可将粪便直接从右半结肠推送至乙状结肠直肠上段而起便意。结肠憩室易发生在结肠带之间薄弱的肠壁上(图3)。当分运动时腔压力增高,这些潜在的薄弱部位在管进入结肠壁的地成憩室(图4)。

(4)肠壁的顺应性:肠壁的顺应性异常也可能是憩室的病因。静息及刺激状态下对结肠的动力研究支持这一观点。Eastwood等研究发现,有症状结肠憩室病人对某些药物、食物和扩张气囊表现出过度异常的结肠压力反应。正常时,腔压力和容积呈线性系(图5)。但在憩室病人压力很快达到稳定期,即使容积增加,压力亦保持稳定。憩室病人压力反应的阈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结肠壁顺应性降低的原因可能与肥大的平滑结构紊乱的纤维

(5)结肠压力:通过测定发现憩室病人的基础压力明显高于正常人。乙状结肠压力异常增高时,病人可出现左髂窝疼痛不适和排便延迟。憩室病人的电频率是12~18Hz,高于正常人(6~10Hz)(图6)。憩室病人的结肠电图不同于肠激惹综征,二者系仍不明显。伴有疼痛的憩室病人往往并肠激惹综征,而且此类病人基础压力往往增高。憩室病人在进食,给予新斯的明吗啡后,结肠运动指数明显高于正常人。度冷丁并不增加乙状结肠压,普鲁苯辛和麸糠可降低结肠压。静息和刺激状态下的压力异常,在切除乙状结肠后也不能改善,提示整个结肠功能障碍。

总之,憩室的发病原因有待阐明,可能是结肠平滑异常,分收缩时腔压力增高,肠壁的顺应性降低和低纤维素饮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相因素

(1)肥胖:以往曾认为肥胖憩室病,但研究实事实并非如此。Hugh等发现皮下脂肪厚度与憩室发生率无

(2)心血管病:压和憩室病无相系,但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憩室发病率增加,推测与肠系膜动脉。以前有过梗死发作的男性病人,憩室发病率为57%,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病人(25%)。年龄在65岁以上,伴有管意外的病人憩室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

(3)情感因素和肠激惹综征:未发现理和情感因素与憩室发病有,此点与肠激惹综征不同。肠激惹综征与憩室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大便重量、粪酸及粪电解质含量等面),前者的肠腔基础压力也是增高的,而且二者常同时存在。电图检查二者均有快波出现,对食物和新斯的明刺激均有过度的压力反应,而且高纤维饮食可纠正二者异常的排送时间,增加大便重量,降低肠腔压。一般认为,抑制排和排便会增加肠腔压,促进憩室成,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年轻人的括约功能很强,憩室发病率不高。而直肠括约松弛的老年人反而多发。另外发现巨结肠便秘的病人,憩室并不多见。

(4)肠炎性疾病:肠炎性疾病与憩室病系较为复杂。憩室病人伴有溃疡结肠炎时结肠压增高。憩室病并Crohn病的病人约2/3出现溃疡和低位瘘管等肛周症状。Crohn病并发憩室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5倍,要临床特征是疼痛,不全肠梗阻部肿物、直肠出发热和白细胞增多。Berridge和Dick利用放射法研究了Crohn病与结肠憩室病的系,发现当Crohn病逐渐发展时,憩室病逐渐“消失”;反之,当Crohn病逐渐缓解时,憩室病重又出现。这种奇特的现象易发生炎性包块,脓肿及瘘管等并发症,特在老年人更易肿。放射检查除了发现脓肿和狭窄外,憩室的黏膜是完整的,而Crohn病的黏膜溃疡水肿(图7)。Fabriaus等发现左侧Crohn病常与憩室病同时存在。

(5)其他:憩室病道疾病、裂孔疝、十二指肠溃疡阑尾炎及糖尿病有,常伴发痔疮张、壁疝、胆囊结石和裂孔疝。而小样本研究发现憩室病十二指肠溃疡动脉疾病无明显系。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摄入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易产生严重的憩室并发症。

(6)结、直肠恶性肿憩室病与结、直肠息肉及肿系仍不明确。Edwards发现憩室病人发生恶性肿和良性腺的几率较普通人群低,也很少并发息肉和结直肠癌。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结肠憩室病:约80%结肠憩室病的患者并无症状,如果最终被发现的话,只是在做钡灌肠X线摄窥镜检查时意外发现。与憩室有症状,实际上是其并发症---急性憩室炎和出症状,在无并发症结肠憩室病患者中的症状如偶发性腹痛便秘腹泻等,是由于伴随的动力疾病,而憩室的存在只是巧。体检时左下可有轻度触痛,有时左结肠可触及如一硬的管状结构。虽有腹痛,因无感染,故无发热和白细胞增高。在钡灌肠摄中除见有憩室外,尚可见有切段性肠痉挛肉增厚,导致肠腔狭窄,并呈锯齿状。

⑵急性憩室炎:急性发作时有程度不同的局限性部疼痛,可呈刺痛、钝痛和绞痛,大多疼痛部位在左下,偶尔位于耻上、右下、或整个下部。患者常有便秘或排便频数,或同一患者二者兼有,排后可使疼痛缓解。炎症邻接膀胱可产生尿频尿急据炎症部位和严重性还可伴恶心呕吐。体检时有低热,轻度腹胀,左下触痛,以及左下盆腔肿块,粪便中有隐,少数粪便中肉眼有,但在有憩室周围炎存在时罕有发生大出者,此外,还有轻至中度白细胞增高。

⑶急性憩室炎并发脓肿最常见的是发生脓肿蜂窝组织炎,可以位于肠系膜腔、盆腔、腹膜后、部或阴囊直肠指检时可触及一具触痛的肿块,憩室起的脓肿还伴有不同程度脓毒症的征象。

⑷急性憩室炎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当一个局限的脓肿破裂或憩室游离穿孔入腔后,可造成化脓性或粪性腹膜炎。大多数这类患者表现为症和不同程度的脓毒性休克。化脓性腹膜炎的死亡率为6%,而粪性腹膜炎的死亡率则高达35%。

⑸急性憩室炎伴瘘管成:在所有急性憩室炎的患者中约有2%发生瘘管,但在最终为憩室病手术的患者中则有20%存在瘘管。瘘可能来自相邻器官与病变炎症结肠和邻接的肠系黏膜着,可有或无脓肿存在。随着炎症过程的恶化,憩室的脓肿减压,溃破至粘着的空腔脏器,从而成瘘管。由于脓肿得到了有效的流,这一结果常可免除急症手术。约8%患者将发生多发性瘘管,男性比女性更多出现多发性瘘管,推测是由于女性子宫成为隔乙状结肠与其他空腔脏器的屏障,大多数发生憩室性结肠膀胱瘘或结肠阴道瘘的患者先前曾做子宫切除术。憩室炎起的瘘管可侵犯许多器官,大多数结肠皮肤瘘---外瘘的患者多发生在为憩室病做肠切除后出现并发症---漏所致。

⑹急性憩室炎并发肠梗阻国外在肠梗阻中由憩室病起者约占10%,国憩室病起完全性结肠梗阻者不多见,但由于水肿、痉挛和憩室炎的炎症变化所致的部分梗阻则是常见的。

2.并发症

粪石堵塞憩室入或损伤黏膜,可起憩室炎。始时呈轻度慢性炎症改变,在憩室尖端的最明显的病变是淋巴样增生,逐渐波及结肠周围及肠系膜脂肪,最后遍及整个憩室及周围的结肠壁,因此,局限性腹膜炎是早期常见的并发症。

弥漫性和局限性腹膜炎可由憩室穿孔起,感染局限后脓肿。乙状结肠与周围组织粘连,造成肠梗阻,或成周围器官瘘,如:憩室小肠瘘、憩室膀胱瘘、憩室阴道瘘或憩室皮肤瘘。有时炎症反应重,成较大的炎性包块,由乙状结肠网膜小肠输卵管子宫膀胱腹膜组成。

⑴包块:炎症局限后成炎性包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如果憩室炎症始于对系膜缘,易成炎性包块。如果既往有炎症发作,网膜通常与肠管粘连较紧,即使炎症最终消退,乙状结肠病变亦不能恢复正常。

脓肿既往如无憩室周围炎症发作,憩室炎发作时易脓肿脓肿憩室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有10%~57%的憩室病人并发局限性脓肿。病情来源包括:①在对系膜缘结肠周围脓肿;②在肠系膜憩室肠系膜脓肿;③由化脓性淋巴结起的脓肿脓肿易被周围组织,如小肠网膜、壁层腹膜子宫等包裹。脓肿沿系膜、结肠转入后腹膜直肠后,症状

⑶化脓性腹膜炎:可弥漫性亦可为局限性。弥漫性化脓性腹膜炎的特点是腔有混浊渗液,肠壁浆膜水肿增厚,腹膜水肿亦明显。如果穿孔局限,乙状结肠处可能被网膜小肠膀胱、盆腔腹膜直肠子宫包裹。坏性乙状结肠炎也可起化脓性腹膜炎,但较少见,且病死率较高。

⑷粪性腹膜:憩室穿孔起粪性腹膜炎,可见粪液积聚,有腔与结肠相通,虽比较少见,但病死率可高达75%。粪性腹膜炎可起严重的环衰竭,内毒血症和革兰阴性血症休克

⑸梗阻:乙状结肠憩室起的梗阻多为不全梗阻,如果黏膜水肿、粪便干结,梗阻就会加重,若并有乙状结肠炎症,亦可起完全性乙状结肠梗阻,随炎症消退,梗阻亦会解除。如果梗阻是由乙状结肠周围脓肿纤维素粘连起,则梗阻不易缓解。小肠结肠周围炎性包块粘连,可起急性小肠梗阻

⑹瘘管:结肠周围脓肿或局限性腹膜炎可能发展成瘘管。如果穿透壁,结肠皮肤瘘,其他常见的瘘管部位有:膀胱阴道子宫输尿管结肠小肠。皮肤瘘和其他器官瘘可能同时存在。

结肠膀胱瘘是憩室病中较常见的并发症,而且憩室亦是结肠膀胱瘘的最常见原因。结肠膀胱瘘表现为特殊的尿和粪尿症状。钡灌肠可实憩室的存在,但很少能发现瘘管,瘘管可在膀胱镜检、膀胱造影或静肾盂造影时看到。因为肠腔压力较高,瘘管易被上皮化,成瘘管后,不易自发。男性膀胱瘘高于女性,约20%病人需要手术治疗。

自发性的结肠皮肤瘘较少见,在术后常见,或与并存的Crohn病有结肠皮肤瘘可皮肤窦道注入造影显示,或由钡灌肠时显示。

结肠阴道瘘居第3位,远少于皮肤瘘和膀胱瘘,易发生在既往有子宫切除术的女性病人。结肠结肠瘘与炎性包块有,可涉及小肠大肠、皮肤及膀胱

⑺其他:巨大的结肠憩室并不常见,1984年英国仅报道52例。憩室表现为与肠道相通的积气囊肿,黏膜呈炎症性改变,乙状结肠增厚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憩室扭转极为少见。

医技检查

1.部平检查

单纯憩室病部平检查通常是正常的,因此价值不大。憩室炎的影像特点是:肠壁移位或狭窄,黏膜改变,在病变近侧或远侧肠段尚可见到多发憩室。部平可发现脓肿小肠、结肠梗阻起的多个液平面和胀肠管。 

2.灌肠造影

应用钡或水溶性造影对比灌肠对于诊断无症状性的憩室病价值较大,比结肠镜更为可靠,钡充盈的憩室表现为突出结肠壁的球状突起,钡排出后,仍可看到憩室显像,无炎症表现。结肠痉挛或钡充盈,可能会掩盖憩室。有时憩室翻或积存大便而易同息肉混淆,因此应多向观察、摄,排空后摄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于憩室炎钡灌肠的时间,仍有争论。Veidenheinler认为在憩室病症状完全缓解后至少1周以上,才能钡灌肠检查。但延迟检查也影响对疾病范围、程度、伴有疾病及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和处理。水溶性造影灌肠,可减少脓肿、瘘管和穿孔的危险。钡灌肠检查可发现憩室病的范围,狭窄程度,有无炎性肠疾病,还可以发现脓肿或通向皮肤、小肠结肠阴道膀胱的瘘管。憩室周围炎造影的表现为:乙状结肠变短,呈锯齿状,造影不能充盈憩室,病变的范围较肿的病变范围长;穿孔的部分表现为造影通过肠壁呈线形进入脓腔。但钡灌肠易遗漏息肉、恶性肿和黏膜病变,其诊断准确率约75%。肿钡灌肠特点是边界清楚,肠腔狭窄比较局限的肿块影像,伴有黏膜中断;而憩室炎则没有黏膜中断,肠腔狭窄界限不是很明显。炎症消退后,憩室显影良好,而不出现肿影像。 

3.膀胱造影

在钡灌肠难于显示瘘管时,膀胱造影可清楚显示结肠膀胱瘘。结肠膀胱瘘最具有诊断意义的检查是膀胱镜检或膀胱造影,可发现膀胱壁呈水肿。静肾盂造影则难发现乙状结肠膀胱部的瘘管。 

4.CT扫描

炎症发作时,钡灌肠影像无特异性。而CT扫描可发现结肠壁增厚,结肠周围炎症、瘘管、窦道、脓肿和狭窄。CT诊断可发现98%憩室炎病人有结肠周围炎症,敏感性较高。灌肠虽可发现腔的病变但不易发现结肠病变周围的炎症。CT检查用于以下情况:①怀疑瘘或脓肿成;②保守治疗后情况没有改善者;③特殊病例诊断不明确者;④同时存在右半肠憩室炎或巨大结肠憩室的病人。CT扫描有助于术前皮穿刺脓肿定位。对诊断结肠膀胱瘘的价值也较大。 

5.乙状结肠镜检查

在憩室炎发作时亦常应用,特并有结肠梗阻时。为了与息肉和肿,镜检时要充入少量空。但不宜在急性憩室的活动期进结肠镜检,而宜在炎症消退之后。 

6.B超检查

结肠憩室较少应用,但具有无损伤性、济、便等优点,常用于皮穿刺结肠脓肿。B超对于鉴炎性肿块和脓肿作用较大,如果小肠胀,炎性肿块和脓肿较小时,B超诊断价值不大。 

7.肠系膜管造影

用于憩室病并发大量出的病人,特急性出期(>0.5ml/分钟),憩室有造影外泄,即可明确诊断。管造影不仅可以明确出部位,还可注入药物收缩管进。对于不适宜手术的病人可栓塞治疗。择期手术切除病变肠管,会大大降低急诊手术死亡率。 

8.99mTc检查

99mTc标记的红细胞和99mTc硫体诊断憩室出没有特异性,但99mTc硫体扫描可发现小至0.1ml/分钟的出点。缺点是肝脏摄取硫体可能会掩盖出点。99mTc标记的红细胞适用于间歇性出的病人,因为红细胞被清除出环并不像硫体那样快,一般不用于计划手术的病人。

诊断依据

正确的诊断对判断病情和决定治疗针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某些憩室炎症状和体征轻微的患者可以在门诊条件中治疗成功,但另一些表现为急性威胁生命的病情者则需急症复苏和抢救生命的手术。因此最重要的评估是临床检查和频繁的反复检查患者。这不但包括病史和体检、搏和体温,还包括连续的像检查,部直立位和平卧位X线摄。当所有典型的症状和征象都存在时,左侧结肠憩室炎的诊断是简单的。在这类病例中无需助检查,应该断即予治疗,遗憾的是大多数病例常并不明确,在最初的临床检查后对诊断和发作的严重性可能都不清楚。急性右侧结肠憩室炎病例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者仅7%。术前的研究一般是无助诊断的,仅可延误恰当的治疗。

有三项检查对确定急性左侧结肠憩室炎的临床诊断和发现有无明显的炎性并发症是有助的,这就是镜、钡双重对比灌肠造影,以及部和盆腔CT扫描。在急性情况镜检查一般应避免,因充可诱发穿孔或加重已存在的穿孔。如果考虑到有其他直乙状结肠病变存在,而这种病会改变治疗,可做镜检查但不应充

钡灌肠可急症用于诊断憩室炎,但有钡溢出至腔的危险,而这将起严重的管性虚脱和死亡。Hackford等张在炎症过程消退后7~10天做钡灌肠来明确诊断。如果需要比较急的做出诊断以指导治疗,可用水溶性造影灌肠,这样即使有造影溢出至腔也不会起严重反应。

CT扫描是非侵袭性检查,一般可以确临床怀疑的憩室炎。扫描时进直肠加强显影可使发现憩室脓肿或瘘管比单纯X线造影更敏感。CT扫描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皮穿刺脓肿

憩室性结肠膀胱瘘最好是通过CT扫描确定诊断,约90%以上患者可明确诊断,可能需要膀胱镜检查,并在瘘管部位显示局灶性炎症过程,钡灌肠造影和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并不非常有效,大约仅30%~40%检查结果阳性。

部平可显示继发于乙状结肠病变的结肠梗阻。水溶性造影灌肠造影可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结肠憩室病应与肠壁运动异常性疾病相鉴,常见的有:肠激惹综征、肿阑尾炎、结肠炎性疾病等。

1.结肠结肠癌与憩室病有较多相似之处:均随年龄增大发病率增加;可发生在任何结肠部位,乙状结肠多发;临床症状相似,如大便习惯改变,下腹痛;均可起梗阻或穿孔;临床病程均较隐匿;均可起出。但憩室炎腹痛较剧烈,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结肠癌出是潜阳性或少量出,而憩室病可少量、中等量或大量出。约有20%的憩室病并有息肉或肿。Boulos等报道23%的憩室病并有结肠息肉,8%的憩室病并有恶性结肠,而钡灌肠对于二者鉴的假阳性率较高,Forde报道12例病人有11例疑为肿,后乙状结肠镜检排除了恶性肿。钡灌肠的诊断肿假阳性率为10%~20%。诊断息肉的假阳性率为22%~35%。因此对于左侧结肠病变,乙状结肠镜是首选的检查手段。

2.阑尾盲肠憩室炎或乙状结肠的憩室炎位于右下时,可出现类似阑尾症状,但阑尾炎较憩室炎更为常见,多有转移性腹痛的特点。盲肠憩室炎早期疼痛固定于右髂窝,而不在脐周或上部,疼痛亦不是从脐周或上始,从症状出现到入院时间较长(3~4天),呕吐少见,恶心腹泻多见。如果不排除阑尾炎,需进手术探查,如发现有憩室炎,通常一并切除。因此,遇到右疼痛而病因不明确时,可CT扫描以排除憩室炎。

3.炎症性肠病 结肠炎性疾病和憩室炎均可出现腹痛大便习惯改变便血发热溃疡结肠炎易同憩室炎鉴溃疡结肠炎几乎都波及直肠,故直肠镜检即可简单准确地排除溃疡结肠炎。憩室炎和克罗恩病均可成窦道、梗阻和脓肿,当造影发现多发的腔病变和纵的黏膜下瘘管,则克罗恩病的可能性较大。老年病人的憩室病克罗恩病较难鉴时,可灌肠或镜检查以获正确诊断。

4.消化道出 憩室并发出时,症状类似十二指肠溃疡,如直肠排出大量鲜红液,常伴有低容量休克表现,应仔细鉴。询问病史、体检、留置管、镜检查,可排除上消化道出。先天性发育不良、动静毛细管扩张症、管病等为消化道出病因憩室病并发大出,核素扫描和结肠镜检有助于诊断,但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在急性出时是最可靠、最有确诊意义的检查,据造影管走、分布、造影是否外溢和肠管显影判断病灶位置,区憩室、肿管畸

正确的诊断对判断病情和决定治疗针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某些憩室炎症状和体征轻微的病员可以在门诊条件中治疗成功,崦另一些表现为急性威胁生命的病情者则需急症复苏和抢救生命的手术。因此最重要的评估是临床检查和频繁的反复检查病员。这不但包括病史和体检、搏和体温,还包括连续的像检查,部直立位和平卧位X线摄。当所有典型的症状和征象都存在时,左侧结肠憩室炎的诊断是简单的。在这类病例中无需助检查,应该断即予治疗,遗憾的是大多数病例常并不明确,在最初的临床检查后对诊断和发作的严重性可能都不清楚。急性右侧结肠憩室炎病例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者仅7%。术前的研究一般是无助诊断的,仅可延误恰当的治疗。

有三项检查对确定急性左侧结肠憩室炎的临床诊断和发现有无明显的炎性并发症是有助的,这就是镜、钡双重对比灌肠造影,以及部和盆腔CT扫描。在急性情况镜检查一般应避免,因充可诱发穿孔或加重已存在的穿孔。如果考虑到有其他直乙状结肠病变存在,而这种病会改变治疗,可作镜检查但不应充

钡灌肠可急症用于诊断憩室炎,但有钡溢出至腔的危险,而这将起严重的管性虚脱和死亡。Hackford等张在炎症过程消退后7~10d作钡灌肠来明确诊断。如果需要比较急的作出诊断以指导治疗,可用水溶性造影灌肠,这样即使有造影溢出至腔也不会起严重反应。

CT扫描是非侵袭性检查,一般可以确临床怀疑的憩室炎。扫描时进直肠加强显影可使发现憩室脓肿或瘘管比单纯X线造影更敏感。Labs等报道CT扫描在诊断憩室炎的并发症中更为有效:CT扫描诊断出10例脓肿中的10例和12例瘘管中的11例,而X线造影诊断出8例脓肿中的2例和8例瘘管中的3例。CT扫描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皮穿刺脓肿

憩室性结肠膀胱瘘最好是通过CT扫描确定诊断,约90%以上患者可明确诊断,可能需要膀胱镜检查,并在瘘管部位显示局灶性炎症过程,钡灌肠造影和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并不非常有效,大约仅30%~40%检查结果阳性。

部平可显示继发于乙状结肠病变的结肠梗阻。水溶性造影灌肠造影可确定诊断。

治疗原则

1.科治疗

急性憩室炎无并发症时可先采用科治疗,包括食、肠减压、静补液、广谱抗生素和严密临床观察等。一般,肠减压仅在有呕吐或有结肠梗阻据时才使用。可供选用控制革兰阴性需氧菌和厌氧杆菌的抗生素很多,不用抗生素消退的急性憩室炎也常看到。补充食物纤维解痉在处理急性憩室炎患者中并无地位。大多数病例科治疗其症状将迅速减轻。

2.手术指征

前认为需要手术处理的情况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无并发症憩室病患者:另一类则为憩室病起各种并发症,综起来,对具有下列情况者应予手术治疗:①急性憩室炎初次发做对科治疗无反应者;②急性复发性憩室炎,即使第一次发作时科治疗获满意效果,但当复发时应考虑做选择性切除术;③<50岁曾有一次急性憩室炎发作并科治疗获得成功的病例,应选择性手术以免以后急症手术;④由于免疫缺陷的患者发生憩室炎时无法激起足够的炎性反应,因此是一致命的疾病,发生穿孔、破裂入游离腔者极常见,为此对以往有一次急性憩室炎发作的患者当需要进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前,应先做选择性切除手术解除憩室炎复发以致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⑤急性憩室炎并发脓肿蜂窝组织炎者;⑥急性憩室炎伴弥漫性腹膜炎者;⑦急性憩室炎并发瘘管成者;⑧急性憩室炎并发结肠梗阻者。

3.手术治疗

⑴选择性手术的病例,术前应做全面检查和充分准备,包括肠道清洁和抗生素准备。由于乙状结肠是最常受侵部位,故乙状结肠是首先需予切除的肠段、在切除范围上是有争议的,必须确定适的近切端与远切端,结肠应充分游离,并保段有良好供和无张力。Benn等认为将做在直肠上可明显降低憩室炎的复发。并非所有结肠憩室都需切除,但在远端不应留有憩室。曾患憩室炎的结肠由于先前炎症,结肠浆膜面总有改变,结肠系膜有浸润,有助于识。但即使在满意的切除后,许多患者原先存在的憩室又会增大,憩室病会发展,约有7%~15%又会复发急性憩室炎。在科治疗的患者和进手术的患者中,一定时间后症状复发的比率是相同的。

因为对科治疗无反应而进切除手术的患者,术前可能不适宜做肠道清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可选做Hartmann手术,或采用术中近端结肠灌洗清洁后一期端端,不做结肠。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更倾向选做一期术。甚至脓腔切除后一期,不做粪便转流。

⑵为憩室病的急性炎性并发症进手术时,首先应从静中给予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甲硝唑。某些患者可能需从静中给予应激量的类固醇激素。术前外科医师应估计到盆腔解剖的因素,有可能需暂时性结肠回肠,对此在术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使之有思想准备。此外,由于急性炎症反应,输尿管常可受累,在急症手术中误伤机率极大,为此宜常规手术前做膀胱镜检查,放置输尿管导管做支撑。急症手术患者宜取膀胱石位,中线剖探查,探查的是确定诊断,判断腔炎症情况,了解肠道准备是否充分,以及有无其他病变。据Colcock报道,可高达25%患者术前诊断为憩室炎伴脓肿或瘘管,结果发现为穿孔性癌肿。

显然,如果是癌肿,切除标和范围就将改变。为此,Haghes等(1963)将憩室病的炎性并发症分为4类:①局限性腹膜炎;②局限性结肠周围或盆腔脓肿;③结肠周围或盆腔脓肿穿破后的弥漫性腹膜炎;④继发于结肠游离穿孔的弥漫性腹膜炎。以后,Hinchey等(1978)提出了相同的分类:①结肠周围或肠系膜脓肿;②包裹性盆腔脓肿;③弥漫性化脓性腹膜炎;④弥漫性粪性腹膜炎,此分类获得广泛采用。1983年Killingback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和细的分类。

憩室病伴并发症者最好是既脓肿,控制腹膜炎,又切除炎性病变肠段。近年来大量资料明保守的流和造手术的病废率与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切除手术。而以往三期手术的法已被一期和二期手术所取代。当前有大量资料显示一期手术是安全的,但在具体决定一期或二期手术时有几点必须重视的因素:①肠腔空虚、无粪质,表示肠道准备满意,或手术中通过灌洗能达到这一要求;②肠壁无水肿;③拟肠段的供良好;④腔感染和污染较局限、并不太严重;⑤手术医师对患者全身情况以及有无其他特殊危险因素的了解。近年来之所以热衷于一期要原因在于曾患弥漫性腹膜炎并施Hartmann术的患者重建肠道连续的困难。

至于二期手术可有两种选择,一是Hartmann式远端缝,近端结肠,二期再。在因弥漫性化脓性腹膜炎或弥漫性粪性腹膜炎而切除手术时,一般适用这一术式。另一种是一期助性近端结肠回肠结肠绕道术,一般适用于因非弥漫性化脓性腹膜炎或弥漫性粪性腹膜炎手术,而因其他因素不宜一期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黑芝麻

下一篇 低血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