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老年人糖尿病

对于老年糖尿病的年龄概念前尚不统一,国多采用1980年联国提出的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称为老年糖尿病;而有些国家则以65岁为分界线。老年糖尿其发病时间可分为老年期起病的糖尿病和青壮年起病而延续至老年期者。前者几乎均为2型糖尿病;而后者多数为2型糖尿病,但也包括极少数1型糖尿病患者。特是人到老年在生理及理上产生退化,同时容易并存许多病患,致使老年糖尿病比起青壮年糖尿病的病情更为复杂,治......
目录

病因

老年糖尿病的发病存在三面因素:遗传、环境因素和生理性老化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作用不足。

1.遗传基因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糖尿病遗传式以多基因遗传为

2.环境因素

促使有遗传基础的老年人发生糖尿病后天发病因素很多。

3.胰岛素原因素

人体逐渐衰老时,其总胰岛素量虽有一定水平,但其中胰岛素原相对增多。人类胰岛素原抑制葡萄糖生产作用的活性只有胰岛素的1/10,在相同的基础状态下,年轻人的胰岛素原总分泌数和老年人相同;但在葡萄糖负荷后,环中可测知的胰岛素原老年人为22%,而青年人只有15%,胰岛素原较多,也可能是老年人糖尿病增多的原因之一。

4.基础代谢因素

人在逐渐衰老过程中,基础代谢率逐渐下降,参与人体活动的各级组织尤其是肉代谢下降,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下降。

5.人体组织改变因素

人体逐渐衰老过程中,即使不超重,由于体力活动减少,身体组织肉与脂肪之比也在改变,脂肪相对增加则会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这也是老年人糖尿病增多的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1.患病率高

40岁以下的患者发病率仅为0.04%,40岁以上即升高至2.5%,60岁以上患病率为4.3%。

2.症状不典型

起病隐匿,易漏诊,但超重及肥胖者占多数。虽然餐后糖已有升高,仅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视力模糊、外阴瘙痒阳痿等,也常常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如压、管病、网膜病变和脏病等的表现。

3.易出现糖症状

可能与热量控制过低有,病重卧床、活动量不足、优降糖或胰岛素用量过大时出现。

4.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心血管及神经病变、泌尿系统感染、肾病、眼病为常见,而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昏迷为严重急性并发症,多发生于原来轻症糖尿病或无糖尿病史者,病死率常高达50%左右。要诱因为感染、肠功能紊乱、停用胰岛素,或在对症治疗时补充过多葡萄糖、应用皮质激素等药物所致。

5.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多数治疗不达标,常使糖难以受到理想控制。要加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控制饮食、体育锻炼,更重要的是理选择降糖药。

检查

1.葡萄糖测定

1999年WHO与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标准:空糖(FPG)≥7.0mmol/L(126mg/dl);餐后2小时糖(2hPG)≥11.1mmol/L(200mg/dl)。具备以上两项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老年人生理状态下糖耐量降低,2hPG增高明显多余空糖增高,因此,对老年人必须重视餐后2小时糖的测定。

2.尿糖测定

尿糖可作为诊断和评价糖尿病的参考,老年人动脉硬化,使小球滤过率低,尿糖的阳性率低,糖和尿糖阳性负程度不符。老年人应以糖作为诊断和评价糖尿病的标准。

3.胰岛素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了解老年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释放功能,以鉴有无高胰岛血症胰岛素释放功能受损的程度,对评价糖尿病程度、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临床观察,老年人多数并存胰岛功能低下和胰岛抵抗。

4.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较长一段时间糖的变化情况,对指导糖尿病治疗有重要意义。糖化血红蛋白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可作为诊治糖尿病的参考指标。

诊断

1.诊断标准

不分年龄,均用统一的糖标准,仍采用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2.诊断的特殊性

(1)高糖的典型症状常被忽视,如多尿多饮、夜尿、口干、多食、中度体重下降及乏力。

(2)餐后高糖是诊断老年糖尿病的重要依据。老年人餐后糖身高更明显,是空糖的4~10倍。

(3)很多患者诊断时已存在严重糖尿病并发症。

治疗

非药物治疗

(1)重视糖尿病防治知识宣教糖尿病的老年人往往存在焦虑理,对本病认识不足,过分担忧。担治疗效果不理想,担费用,担药物副作用等。对糖尿患者及家属进康复宣教,使其掌握糖尿病的知识,认识到依靠自己,做好自我监测,才能较好地配医护人员、最终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饮食治疗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老年糖尿病的基本治疗,适当控制饮食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要做到严格控制食,定时定量进食,同时也要做到均衡养,保持体重稳定在标准体重的±5%以,有充足的精神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

(3)运动老年糖尿病患者进体育锻炼非常有益,运动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脂和糖水平,更重要的是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降压,减低高凝血症的危险等。在始制定运动案之前,应仔细地询问病史的体格检查。评价心血管状况和确定有无管并发症。三餐后步20~30分钟是老年患者改善餐后糖的有效措施之一。

药物治疗

(1)磺脲类磺脲类药物要通过直接刺激腺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释放,但对胰岛成无影响,适用于具有一定胰岛功能、无急性并发症的轻、中度糖尿病患者。

(2)双胍类双胍类药作用机制:一是增进外周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有与胰岛素相同的作用;二是抑制肠壁细胞葡萄糖的摄取,并有抑制脏糖异生作用,双胍类药物有赖于胰岛素的存在才能有降糖的作用。双胍类药物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物用有协同作用,与胰岛用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3)噻唑烷二酮类是新型的降糖药物,可以增加外周组织胰岛素的敏感性。噻唑烷二酮类是新发的一种很有前途的胰岛素增敏,为过氧化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激动,通过增强肝脏肉、脂肪组织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胰岛素活性,从而达到降糖效果,且没有发生糖的危险。同时该类药也能降低脂、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减少胰岛素分泌,并有保护β细胞,改善胰岛素应答的作用。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当患者进食时,同时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酶与糖类结位点减少,这样就减少上段小肠糖吸收高峰,延缓糖的吸收,从而抑制餐后高糖。该药要降低餐后糖,可以单用、与胰岛素或双胍类或磺脲类药物联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不同于磺脲类药,不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单独使用不产生糖,并通过降低餐后高糖使胰岛素的需要量减少,适宜于老年糖尿病患者。α葡萄糖苷酶抑制不良反应极少,要副作用是肠胀,伴有肠道感染时不宜使用。

(5)胰岛胰岛素治疗适应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生命和生活。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式和服降糖药联治疗的基础上,如果糖仍然未达到控制标,即可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治疗。新发病并与1型糖尿病鉴困难的消瘦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对于糖较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服药物很难使糖得到满意的控制,而高糖毒性的迅速缓解可以部分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逆转β细胞功能,故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糖时可以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也须应用胰岛素治疗:围手术期;出现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或应激状态时需临时使用胰岛素度过危险期,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糖状态、乳酸酸中毒、感染等;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足、重症糖尿肾病等;并一些严重的疾病,如冠病、管病、液病、病等;妊娠糖尿病及糖尿妊娠的妇女,妊娠期、分娩前后、哺乳期,如糖不能单用饮食控制达到要求标值时,需用胰岛素治疗,服降糖药。继发性糖尿病和特异性糖尿患者;②常用胰岛素制胰岛照来源和化结构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特点可分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临床试验明,胰岛素类似物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糖发生的危险性面优于人胰岛素。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喷昔洛韦

下一篇 泛昔洛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