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心脑综合征

征因各类心脏疾病量减少、系统压下降导致突发性晕厥抽搐昏迷、局灶性神经征、精神智力障碍症状者谓之。常见疾病为冠急性梗死、各类律失常、湿心脏病、导管检查、人工瓣膜置换等心脏手术。老年人则以前二者为常见。急性心脏病导致管病的发生率随着医技术的发展各种密检测仪器的问世而有所增高,如冠状动脉造影、高速或超高速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管造影(......
目录

流行病学

急性心脏病导致管病的发生率随着医技术的发展各种密检测仪器的问世而有所增高,如冠状动脉造影、高速或超高速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管造影(MRA)、颅彩色超声监测(TCD)、心脏及大动脉微栓子颅彩色超声监测仪长时程监测电生理仪等先进技术。抗生素的使用,发病年龄增高及常见感染源的变化使栓塞发病率降低。非病房颤导致栓塞发生率约为5.9%。律失常者通过监测仪器的连续观察1/5~1/4病例有局灶性或弥发生。其他潜在性心脏病包括二尖瓣二尖瓣环钙化、先天性室壁缺失等起的继发性血症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病理病因

发病原因

常见疾病为冠急性梗死、各类律失常、湿心脏病、导管检查、人工瓣膜置换等心脏手术。老年人则以前二者为常见。

病机

1.随着神经解剖和生理病理的进展,对心脏中枢神经有了新的认识,综有以下3种途径:心脏传入纤维脊髓延髓孤束核和迷走神经核。

2.迷走神经核及疑核是副交感神经传出系统,除直接和心脏联系外,尚有纤维传出到脊髓中间外灰质区。

3.皮质、间脑、下丘脊髓各级水平尚有多相互联系。

实验明,左侧周围交感神经支配重点影响律;左迷走神经要分布于房室结,受刺激后可致房室传导阻滞。刺激左星状神经可致ST段下降,T波高尖和Q-T延长,刺激右星状神经则致ST段抬高和T波深倒置。下丘受刺激T波平坦或倒置,U波明显,亦可有高尖T波,ST段抬高以及P波、QRS波群振幅改变。成年人脑重只占体重的2%~3%,但耗氧量则占全身的20%;成人脑每分钟须200~600ml氧、75~100mg葡萄糖才能维持其正常机能活动;此外组织无氧及葡萄糖贮备能力,须靠流动液供应。用133Xe动脉注射或C15O2持续吸入法,用PET可测得健康人平静状态下平均流量为50~60ml/(100g组织·min),灰质70~80ml,白质20~25ml。当局部流量减少达70%以上,则CT扫描可显示低密度缺灶。用上述法测定动脉硬化程度和流量间的系,示轻度硬化流量为42ml/(100g组织·min),中度硬化时为35ml;重度时仅30ml以下,此时可致精神智能障碍及局灶症状

流由2个相反的力量所决定:

有效灌注压和管阻力是一对相互平衡的矛盾。流量和有效灌注压呈正相,与管阻力呈负相。若每100g组织每分钟流量低于31ml,可致TIA,低于20ml则神经细胞电活动显著减弱,低于5ml则死亡。常温下缺氧6~30min(各部位不同)可致不可逆缺性变化。实验性狗室上性律失常中颈动脉流量可减少10%~48%,频繁期前收缩可减少量约10%。房颤可减少23%,室性阵发性动过速可减少40%~70%,上述诸因素均可以导致各种症状。另外老年病人压、动脉硬化上腺功能减退、脊髓侧角细胞变性、自神经功能失调、压力感受器及效应器变性等易致灌注压下降,产生直立性压,从而导致管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急性梗死(AMI)

东京都老年中医院2200例尸检中脑管病(CVD)和AMI并存233例(10.6%)。男性121例,女性112例,平均年龄78.8岁其中由者占36%,者48%。AMI后左室壁栓导致梗死者多,1个月发生率高于者。左室栓(LVT)近年来较为重视。约1/3病例发生AMI前即有LVT,有LVT的AMI病例比无LVT的AMI病例发生栓塞的危险性高,在AMI发生后数周(2~4周)出现栓塞临床上一旦发现有LVT存在应抗凝治疗3~6月。AMI起的症状Alpers分为5型:(1)晕厥型:可无前区疼痛但有晕厥发作,应从速作ECG检查  (2)偏瘫型:二者可同时发生或在AMI后数小时到数天发生,ECG示前、侧壁梗死。  (3)压危象型:可无前区疼痛。  (4)脑干型:ECG示前壁广泛性梗死。  (5)大脑型:突然起病、头痛意识障碍抽搐、视力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濒死感和谵妄状态。对发病不典型,以环障碍为者,病人未出现心脏症状即陷入昏迷者占29.7%。亦有在梗初期,压可正常或暂时性升高应急做ECG和各种清酶检测以明确诊断。

湿心脏起的症状

多见于中青年患者;但老年湿心脏病导致症状者也屡见不鲜。崔氏等报道98例有症状者占26.5%,可无明确病史。瓣膜损害以二尖瓣为(95.9%),继而起左

房扩大,成左栓子导致栓塞者占18%~48%,如伴房颤动则发生率可增加1倍;高龄伴力衰竭者发生率更高Peterson 1990年指出律由正常转为房颤或反之时均易心脏栓子落导致栓塞房颤始发1个月栓塞者占总数的1/3;阵发性房颤较慢性者亦在1个月为最高,在426例中33%导致栓塞;而阵发性房颤者栓塞发生率仅2%;虽然左搏出量20%入栓塞可占全身各部位栓塞的50%;其中大脑动脉或及分支受累者占73%~85%,左侧居多。其复发率第1次发病后2年者达30%,6年发生两次者达50%房颤期房利钠肽浓度增高,在恢复窦性律时则下降为正常;房利钠肽可增加细胞比容导致房颤发作。

亦有该肽受体,故房利钠肽的增高,可致房颤病人脑流量减低并发梗死细菌性膜炎中枢神经系统并症,自Osler首次报道迄今1个多世纪以来,在近30年该病的自然病史已产生了重大变化。1991年Salgado报道在3个大宗研究报告中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27%~39%,而首发者则占12%~17%。临床表现分为3类:(1)管病:最常见在CT扫描技术问世前栓塞发生率为11.4%~17.0%;问世后及眼动脉栓塞率分为19%和18%。其病因膜炎发病2周金黄葡萄球菌、肠球菌或大肠埃希菌,常为多发;超过2周的栓塞则以链球菌多见通常为单发网膜下腔出膜炎者占2.7%~7%;传统认为真菌性动脉起者在动脉造影或尸检确诊者仅占管并发症的0.3%~1.8%。  (2)感染并发症:急性膜炎或脓肿其发生率分为1.8%~16.5%及1%~4%。前者CSF白细胞增高,培养阳性者占15.9%~26%,最易分离出金黄葡萄球菌;脓肿则以微型多发为不适用于外科流。  (3)其他脑病占1.3%~8.5%,以癫痫局灶或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为最常见,常为多种脑病所继发。

湿性房颤

成年人房纤颤(AF)的发生率为0.4%,随年龄增长其发生率也增加;在60岁以上人群中高达2%~4%。AF分为慢性、阵发性和持续性3大类,而后者系指无心脏据者;由于老年人的增多,AF病人比窦性律者病死率高栓塞并发者亦高,使AF病人的预后问题日益者们的注。Framingham报道1007例非湿性AF研究中,男性占54%,其慢性AF者卒中危险性较窦性律对照组增加5倍;病因病者则慢性AF卒中危险性增加17倍。Treseden报道414例老年病人中,平均年龄为80岁;其中慢性AF276例阵发性AF138例;结另1组426例同类病人研究计,阵发性AF者栓塞发生率为2%,但转为慢性AF后则高达5%;其转为慢性AF的比率为33%,转为慢性AF的中位时间为34个月,转换者AF的始发中位年龄为63岁,未转换者为68岁。甲状腺功能亢进性AF,在甲亢时10%~15%发生AF,以60岁以上者最为常见,且AF可能为其最突出的特征AF病例中甲状腺毒症流率为2%~5%。Yuen等两组毒性甲状腺病262例及210例有动脉栓塞及AF者高达10%。Barsela 30例本病伴发AF者并发梗死者12例,而112例窦性律者无1例发生足见毒性甲状腺病并发AF者具有并发栓塞的高危性。

各种律失常起的症状

病窦综征可有失神眩晕发作,以高龄及严重动脉硬化者为多见。1982年满冈孝雄报道100例,1989年Sherman报道156例,症状的发生率每年分为66%及8%~10%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致Adam-Strokes综征。室性或室上性动过速可致一过性意识障碍抽搐或局灶神经征室颤是起暴卒的病因之一。

其他病因

导管栓塞的发生率在1968年为3.4%,1974年下降达1.5%20世纪80年代后仅有个案报道。Holson报道85例心脏移植术中54%有一种神经系统的并发症,16%有两种以上神经系统并发症,20%因并发症而死亡。二尖瓣垂和心脏黏液多数为中青年发病,高龄者也有少数报道。1989年Sherman报道二尖瓣垂致梗死率为6%,组织显示二尖瓣有黏液样变结构松弛,伴含球成分的纤维素沉着;颗粒中有β-栓蛋白及第Ⅳ因子(PF4)升高可致活性增高及积聚房黏液1988年Thompson报道有25%~55%病人发生栓塞;有蒂的状肿心脏杂音随体位改变而变化,且可以并发多次不同部位的栓塞,应做心脏超声动检测而确诊。

1987年Stewart报道心脏换瓣手术30例的栓塞发生率达10%早期监测由心脏转入流中的微栓子入梗死的全过程是不可能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因颅多普勒检测技术(TCD)的不断发展,中国外少数大医院已采用四通道TCD微栓子监测仪及可自动调深度的传感器,采用颅动脉干的同步动态监测已成为可能;不仅可分清微栓子的结构(纤维素、、白细胞、固醇结晶等),同时可监测其来源、数量及流动途径。故对各种心脏病及心脏手术病人的微栓子监测,结术前、术中、术后及抗凝治疗的动态观察已成为现实。国外2000例栓塞的统计,TCD监测由源性多种病因所致的栓塞已达23.5%~31.5%;结MRI及病理结果栓塞示性梗死者占40%,而成者仅1.9%。流动性栓子在大脑后部流动者占1/5,前环(ACA)者占3%~12%,源性栓塞位于同侧MCA;有源性栓子的TCD信号特征为高强度短时相信号(high intensity transient signal;HITS)故对征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评估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并发症

并发症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真菌、细菌、病毒感染,梗死、及代谢性脑病等。

诊断

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参考助检查有助于诊断。鉴诊断: CVD的ECG异常和其他心脏疾病相鉴。  1.AMI ST段压低或抬高、倒置T波、异常Q波多见于性病变,可有清CK、LDH等酶活性异常值鉴,CVD清酶值增高速度比AMI缓慢。但需要结临床病史和症状。  2.卒中无胸痛,卒中样发病的AMI是老年性AMI所特有,藤氏报告AMI与CVD同时发生率达5%~10%,故未同时发生时则诊断困难。  3.急性可逆性梗死:特点:①异常Q波多见于V1~V3导联,ST段抬高冠状T波等典型AMI波;②持续时间1~2周后可转为正常;③酶逸出轻;④尸检肉眼可见AMI改变,组织见附壁栓小栓与周围组织在性坏死;⑤并有DIC、凝功能亢进等冠状微小环障碍等因素。

检查鉴别

检查

出现在感染并发症者如膜炎CSF白细胞增高,培养异常。

电图、CT扫描、MRI、TCD,可发现异常。

CVD的ECG异常和其他心脏疾病相鉴

1、AMI ST段压低或抬高、倒置T波、异常Q波多见于性病变,可有清CK、LDH等酶活性异常值鉴,CVD清酶值增高速度比AMI缓慢。但需要结临床病史和症状

2、卒中无胸痛,卒中样发病的AMI是老年性AMI所特有,藤氏报告AMI与CVD同时发生率达5%~10%,故未同时发生时则诊断困难。

3、急性可逆性梗死:特点:①异常Q波多见于V1~V3导联,ST段抬高、冠状T波等典型AMI波;②持续时间1~2周后可转为正常;③酶逸出轻;④尸检肉眼可见AMI改变,组织见附壁栓、小栓与周围组织在性坏死;⑤并有DIC、凝功能亢进等冠状微小环障碍等因素。

治疗

梗死的治疗原则要有4点:①增加对缺周围半暗区的供供氧;②改善侧支环;③消除水肿;④防止梗死灶的进一步扩展。而的治疗首先在于区有无外科手术指征;其次为消除水肿、降低颅压防止脑疝成急性期后则应转入神经康复治疗,且依概念越早越好。

管扩张

依据现代研究显示病灶中恢复困难要治疗在于解决周围半暗区缺。有效时间窗为发病后4~6h这种观点在临床界尚有异议。有人认为对即兴梗死的治疗无济于事,但多数人认为尚有一定作用特是对改善侧支环有帮助。能增加缺区供氧及防止梗死进一步扩展,但对大灶性梗死要慎用,因可致而产生相反效果,治疗原则:①对不全梗死或TIA疗效较好可改善侧支环;②适用于未出现水肿水肿消退后亦可促进侧支环;③伴压增高者慎用,因可导致脑疝成;④对系统压较低者慎用,因可致局部灌注量减少,增加;⑤老年患者量不宜过大、滴速不宜过快,否则可压下降。具体药物包括:罂粟碱依前列醇(前列环素)、环扁脂4%碳酸氢钠、混吸入法等。

扩容

液稀释疗法有增加容量、降低浆黏度及改善局部

环的作用,故如无严重水肿功能不全者可应用;有功能不全者或老年人可用半量,缓慢滴注。常用的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子量4万以下)或羟乙基淀粉(706代浆)近年来浆稀释疗法可分为3类:①高容量液稀释疗法:在不放的情况下静滴注上述扩容致高容量有利于改善侧支环,对有功能不全者用;②等容量液稀释疗法:放同时等容量补充上述扩容;③低容量液稀释疗法:补充的扩容高于所放出的液评价不一致,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抗凝溶栓疗法

 对进展性梗死包括栓死有一定疗效。对高龄及严重动脉硬化梗死均应慎用,而且应排除小灶性,治疗前应进CT扫描。治疗过程中应慎用青链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新霉素因可降低酶原活性。药物包括肝素滴注、华法林、双香豆乙酯(新双香豆素)硝香豆素(新抗凝)等应由有验医师掌握,严密观察出并发症。溶栓药机理可中和体抗纤溶酶使纤维蛋白降解为细而起溶栓作用。具体溶栓尿激酶链激酶及多种蛇毒制,但后者应做皮肤过敏试验。

钙拮抗药

正常情况下细胞外钙离子浓度较细胞高1万倍,它由钙泵来维持。在缺病理情况下因ATP减少,乳酸堆积酸中毒细胞膜电位减小钙离子通道放,通透性增加,钙离子向胞,导致细胞中毒。钙拮抗药是1组改变细胞膜的有效制,能减少钙离子流入细胞,防止胞钙离子病理性增加。本类制包括尼莫地平尼卡地平尼群地平、氟桂利嗪(西比灵)等,对管病有效。

抑制

阿司匹林前列腺成酶有抑制作用。管壁细胞释放前列环素成酶将前列腺素G2、H2转化为栓素A2导致成。本药有较持久的抑制

凝聚作用,且可抑制ADP诱导的继发性凝聚和原黏附从而减少TIA发作但结中国资料其应用量不一致,西欧、北美以0.5~1.0g/d,中国病例特是对老年人TIA的防治以50mg/d为宜阿司匹林的应用需要注意的发生,故应定期检查的数量和功能。二氢麦角隐亭(α-Dihydroergocryptine,Vasobral,活素)是近年来应用于急性梗死的服药物由法国洛斯药厂生产。治疗机理为对α1α2上腺素受体有阻滞作用,可解除聚集,改善红细胞变能力保护缺氧时易受损的神经细胞,提高缺氧时细胞利用葡萄糖改善代谢功能。通过临床数万例验可有效地治疗及外周环系统管的功能不全起的各种缺性疾病,且可有效地改善认知功能,有益智效果。本品人们实验应用单一药物服治疗2次/d每次2~4ml;服药后30min药浓度即达高峰,可持续12~18h。对急性梗死单一药物治疗,且和蛇毒制,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对比观察,其疗效相仿,有效率三者均达到85%~90%,基本治愈率为56.8%,特对有功能不全者更为适用,静用药有危险性。  

噻氯匹定(Ticlopidine,TCL)是一种较新型抗聚集,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常用量为250mg/次,2次/d。其机理与阿司匹林不同要通过抑制ADP诱导的聚集,缺点是起效慢需3~5天作用达高峰且可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严重并发症。

脱水

对重症颅压增高者病死率可从70%降至30%,但是对迅速成的脑疝则效果欠佳。应用时需定时规律给药,一般采用每6,812小时给药1次,停药时需要逐步停用,防止反跳脑疝而导致死亡。此外,醇对小管有毒性作用,故应用时需定期检测尿RBC、蛋白、管型。

外科治疗

科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及有可能脑疝者应及时行下减压、肿清除术或脑室流术。但如出病灶位于脑干一般不手术治疗。肿直径小于3cm者如病情无恶化征可不手术治疗。

预后和预防

预后: 征无并发症者,一般预后良好,一旦出现并发症室颤是猝死病因之一。  

预防: 防治感冒,避免受凉积极治疗原发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黑面叶根

下一篇 黑面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