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线草
形态特征
秆匍匐地面,长达1米,向上直立部分高10~30厘米。
叶鞘具膏,鞘口通常具柔毛;叶片线形,下部者因节间缩短似为对生,长1~6厘米,宽约1~3毫米。
穗状花序长1.5~5厘米,3~6枚呈指状簇生于茎顶,小穗灰绿色或带紫色,长2~2.5毫米;颖具一中脉以形成背脊,两侧膜质,长1.5~2毫米;外稃草质,与小穗同长,具三脉,脊上有毛;内稃约与外稃等长,具二脊,花药黄色或紫色,长1~1.5毫米。
叶远生或近生;柄长5-20厘米,粗约1毫米,纤细,栗黑色,有光泽,基部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向上光滑,叶片卵状三角形,长10-25厘米,宽8-16厘米,尖头,基部楔形,中部以下多为二回羽状,中部以上为一回奇数羽状;羽片3-5对,互生,斜向上,有柄(长可达1.5厘米),基部一对较大,长4.5-9厘米,宽2.5-4厘米,长圆状卵形,圆钝头,一回(少二回)奇数羽状,侧生末回小羽片2-4对,互生,斜向上,相距6-15毫米,大小几相等或基部一对略大,对称或不对称的斜扇形或近斜方形,长1.2-2厘米,宽1-1.5厘米,上缘圆形,具2-4浅裂或深裂成条状的裂片,不育裂片先端钝圆形,具阔三角形的小锯齿或具啮蚀状的小齿,能育裂片先端截形、直或略下陷,全缘或两侧具有啮蚀状的小齿,两侧全缘,基部渐狭成偏斜的阔楔形,具纤细栗黑色的短柄(长1-2毫米),顶生小羽片扇形,基部为狭楔形,往往大于其下的侧生小羽片,柄可达1厘米;第二对羽片距基部一对2.5-5厘米,向上各对均与基部一对羽片同形而渐变小。叶脉多回二歧分叉,直达边缘,两面均明显。叶干后薄草质,草绿色或褐绿色,两面均无毛;叶轴、各回羽轴和小羽柄均与叶柄同色,往往略向左右曲折。
花期5~10月。
生长习性
分布范围
原产热带美洲,广布中国黄河以南各地。在中国广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也广布于非洲、美洲、欧洲、大洋洲及亚洲其他温暖地区。模式标本采自欧洲(英国)。
繁殖栽培
种植方法
用分株繁殖。一般常在早春与换盆结合进行,将母株从盆中托出,用手扒开根茎,少伤根系。分苗后,保持较高温度,并遮阴和避免风吹,待长出新根后,再移半阴处。
栽培技术
钱线草适应性强,生长快,每年春季换盆应增添新鲜、疏松、肥沃的腐叶土。生长期要充分浇水和保持较高的空气温度。每旬施肥期注意勿使强光暴晒。
病虫防治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铁线草扁形羽状叶密似云纹,四季常青,叶柄细长,挺拔清秀。可盆栽点缀窗台、门厅、台阶,还可切取插瓶、配以鲜花。南方地区配置在庭院中的假山隙缝,背阴屋角,其倒垂的碧绿细枝,幽雅自然
药用价值
来源
禾本科狗牙根属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 Pers.,以全草及根状茎入药。夏秋采集,分别晒干。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尿,散瘀止血,舒筋活络。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痢疾,泌尿道感染,鼻衄,咯血,呕血,便血,脚气水肿,风湿骨痛,荨麻疹,半身不遂,手脚麻木,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出血,骨折,疮痈,小腿溃疡。
用法用量
全草0.5~1两,根状茎1~2两,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适量,鲜嫩叶捣烂敷患处。
全草提取液在体外试验(即用新鲜的人的枸橼酸化的血液与葡萄球菌悬浮液共孵,计算吞噬细胞中的细菌数)有较高的吞噬指数,但其嫩枝的提取物未显示有抗菌作用。
苦微甘,平。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微甘微酸。
《滇南本草》:入肝。
功用主治
用法与用量
外用:捣敷。
选方
②治吐泻:铁线草六钱。
水煎服。
水煎服。
④治蛔虫:鲜铁线草一至二两。
水煎服。
捣绒敷。
植物文化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