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里白
形态特征
植株高1-1.5米。根状茎横走,圆柱形,被鳞片,暗棕色。叶柄绿色或暗棕色,下面圆,上面平,有沟,基部以上粗4-5毫米,基部被鳞片或疣状突起,其他部分光滑;一回羽片对生,具短柄(长2-5毫米),卵状长圆形,长38-60厘米,中部宽达26厘米,顶渐尖,基部稍变狭或不变狭;小羽片20-30对,互生,几无柄,相距2-2.8厘米,显然斜向上,中部的最长,达20.5厘米,狭披针形,向顶端长渐尖,基部下侧显然变狭,羽状全裂;裂片25-40对,互生,向上斜展,长7-13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下侧裂片长约5毫米,披针形,顶锐尖,基部分离,缺刻尖,边缘全缘,干后内卷。中脉上面平,下面凸起,侧脉两面明显,两叉,斜展,直达叶缘,叶坚纸质,无毛,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或淡绿色。叶轴干后缘禾秆色,背面圆,腹面平,有边,光滑。孢子囊羣圆形,位于中脉及叶缘之间,着生于上方小脉上,由4-5个孢子囊组成。
![]() | ![]() |
产地生境
产浙江、安徽(黄山)、湖北(利川)、福建、江西(庐山、武功山)、湖南(衡山)、广西(龙胜)、湖南、贵州、四川(峨眉)、云南西部(隆陵)。生山谷中阴湿处,海拔500-2500米。日本、越南北部、菲律宾也有分布。
药材简介
【拼音】Guānɡ Lǐ Bái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plopterygium laevissima(Christ)Nakai[Gleichenia laevissima Christ;Hicriopteris laevissima(Christ)Ching]
【性状】 1.性状鉴别 根状茎较平直,直径4-6mm,表面较光滑,暗褐色,有亮棕色大鳞片及多数黑色须根。质坚硬,易折断,断面不平,皮层棕色,中央为淡黄色中柱。气微,味淡后微辛。
2.显微鉴别 根状茎横切面:表皮细胞较小。皮层细胞壁木化加厚,近内皮层的4-5列,细胞壁尤厚,几无胞腔;内皮层凯氏点明显。中柱鞘为3-4列薄壁细胞,原生中柱维管束周韧型。
【性味】微苦;涩;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塞鼻;或调敷。
【摘录】《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