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肝豆状核变性伴发的精神障碍

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浆中铜蓝蛋白(一种铜结酶)水平降低所致。因1912年首次由Wilson报道,故又称Wilson病。本病由于体丙酮代谢障碍,导致组织病变。临床特点为锥体外系症状损害和特征性角膜色素环,同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发病年龄分布从少年到壮年,约有半数之多的患者在20~30岁。因常伴发精神症状,易被误诊为原发性精神障碍。其病情不断进展,大都预......
目录

概述

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浆中铜蓝蛋白(一种铜结酶)水平降低所致因1912年首次由Wilson报道故又称Wilson病本病由于体丙酮代谢障碍导致组织病变。临床特点为锥体外系症状损害和特征性角膜色素环,同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发病年龄分布从少年到壮年约有半数之多的患者在20~30岁因常伴发精神症状易被误诊为原发性精神障碍其病情不断进展,大都预后不良。

病因

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疾病有阳性家族史者约占20%~30%大多数系同胞一代发病。发现其基因至少存在25种突变,定位于染色体13。至于其基因缺陷是结构基因或控制基因尚未确定有的文献报道近亲婚配者发病率较高但尚有争议。

由于患者体缺乏浆铜蓝蛋白不能与铜结以致大量铜沉积于(豆状核)、角膜脏,导致铜代谢障碍并起一系列脏功能和组织上的损害;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核、小脑大脑皮质、角膜等处。病理变化要在豆状核,大脑皮质也可受损病理可见壳核和尾状核神经细胞变性或消失,且为星细胞代替。若铜在大量沉积可出现肝大,急性或慢性炎和硬化萎缩。

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有下列假说:

1.道排铜障碍用64Cu或67Cu放射性核素检查发现患者为系统排铜减少从而使铜在肝脏或其他脏器及组织中大量沉积这是较为人注的一个假说。

2.细胞异常蛋白质的存在持此假说者认为突变基因的产生物是细胞一种异常的蛋白质,或者由异常的酶导致蛋白质不完全水解成异常的多肽这种异常的蛋白质或多肽要存在组织中,并对铜具有异常强的亲和力从而阻碍了铜蓝蛋白的成,使铜在组织中沉积起来。

3.溶酶体缺损细胞溶酶体的缺损则早期不能将铜集中到溶酶体,以后又不能把铜释放到胆汁中被排出导致铜在肝脏或其他组织中大量沉积。

4.铜蓝蛋白成障碍Matsuda(1974)用放射免疫法测得患者清中有正常原铜蓝蛋白含量,提示患者体铜与原铜蓝蛋白成过程受阻。

病理变化要发生在豆状核大脑皮质也可受损。肉眼观察大脑的外是正常的切面可见纹状体萎缩并呈棕色壳核常有空洞病理检查可见壳核和尾状核神经细胞变性或消失,且被星细胞代替。有的成典型的Alzheimer细胞,继而发生退性变。特殊染色可发现受损区的毛细管周围有铜的沉积。

本病硬化初期为脂肪变性严重时有细胞坏死。硬化晚期肝脏体积缩小,呈小硬化表面有细小的结病理可见正常、退化、恢复的细胞区呈不规则的交错分布,并有结缔组织及小管增生现象。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为缓慢起病,初期多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如肢体震颤摆动张力增高不自运动等以精神障碍首发者约占20%,儿童患者多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情绪异常或习能力下降。

1.起病绝大多数患者为缓慢起病;少数为亚急性病程进展较快;后者多见于儿童或少年患者。首发症状以锥体外系症状较常见,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者约占20%左右。儿童患者多以精神症状起病,表现为情绪异常或习能力下降。

2.精神症状豆状核变性的症状呈多样化,即有情绪异常或个性特点的变化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类似情感性精神症状精神分裂症样表现,在疾病晚期则以智能减退较为明显,严重者呈现痴呆状态。

临床上精神症状大多在神经症状出现后1年左右发生但亦可表现较早。情绪障碍要以强制性哭笑,情绪不稳喜怒无常易激动欣快或情感淡漠兴趣降低等常见(欧阳珊,1990)。也可见抑郁、焦虑症状。人格及为障碍表现为迟钝、幼稚,戏谑、轻率、任性说谎或偷窃等违纪为等但冲动为亦不少见逻性思维亦可明显异常而幻觉妄想较为少见。随着病程进展,智能障碍日益明显,后期呈严重的痴呆状态亦有病人可发生幻听及被害妄想或呈现类精神分裂症样表现。到疾病晚期实质严重受损此时患者的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可出现性本能亢进表现。

3.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本病三大要征象为锥体外系症状硬化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环)在首发症状中,锥体外系运动障碍极为明显,如肢体震颤大的摆动张力增高或强直不自运动共济失调等最为常见其他如构音不清流涎困难等也不少见。

多数病例角膜外缘有棕绿色色素环(Kayser-Fleischer环)实验室检查有清铜氧化酶活力减低角膜色素环的检出率高达90%以上,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此环呈棕色灰绿色位于角膜边缘在裂隙灯下较易看到。

损害以肝大脾大最常见晚期出现腹水硬化

本病为持续进展性疾病,大多预后不良。从出现症状到死亡约7~15年,多因衰竭或并发感染而死亡。

并发症

豆状核变性患者免疫功能部分低下,可继发各系统感染,并多因衰竭或并发感染而死亡。部分患者有假性延髓麻痹症状困难、饮水返呛等,特是卧床的病人更容易患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与褥疮有锥体外系症状的患者,走困难易跌倒而出现骨折豆状核变性患者在硬化失代偿期有门静高压食管张者,易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甚至发生出休克;少数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易出现脑病征等;亦有患者由于部损害而癫痫发作上述种种并发症往往加重病情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如不及时准确的处理部分患者预后较无并发症的患者差。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清铜蓝蛋白和清铜降低尿铜和铜含量增高。清铜氧化酶吸光度检查有90%的病人低于正常值为豆状核变性的要生化异常。清铜蓝蛋白测定正常人为200~400mg/L(或为0.25~0.49O.D);患儿通常低于200mg/L;24h尿铜排出量测定患儿明显增高,常达100~1000ug/24h;细胞含铜量测定正常人约为20ug/g(干重),患儿可高达200~3000ug/g。

2.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SGPT)、麝香草酚浊度试验(ZnTTT)增高。

3.象很低的患者是金属合剂驱铜疗法的不利因素如不及时处理,往往使驱铜治疗难以坚持下去。严重功能受损的患者,亦要避免使用对功能损害的药物纤维化指标可了解患者硬化的严重程度,为抗纤维化治疗提供客观的观察指标。

其它助检查:

1.电图检查约30%~50%异常,多为中轻度,但无特异性。

2.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率较高,可达90%;要表现为Ⅲ-VIPL延长,波幅降低(潘映福1987)。这可能是铜在脑干性沉积,脑干听觉系统的神经元变性及脱髓鞘改变。

3.CT扫描有30%~40%患者显示双侧基底对称性低密度病灶大脑皮质和脑干萎缩也可看到,还有脑室扩大及外侧裂增宽等。磁共振显像(MRI)更为清楚,比CT扫描显示出更广泛的病灶不仅脑室扩大还可见丘区及脑干异常信号(T1W低信号T2W高信号)。

电图、电图的异常改变提示部和周围神经肉的受损疗程前后的脑干诱发电位可用来助判断患者部受损严重程度和疗效情况B超检查可了解患者肝脏的影像分型,脾脏肿大程度脏皮质受损以及有无并发胆石症等情况,对估计预后有一定的帮助头颅CT或MRI检查。除基底区有特殊病变可以帮助本病的诊断外若有大脑皮质萎缩软化灶成患者往往有智力低下习成绩差,应予相应的复活治疗故助检查对判患者的治疗。

诊断

锥体外系症状角膜色素环和清铜氧化酶吸光度降低三项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此外,病史或肝脏病征,尿铜增高(>50μg)也有诊断意义;而CT和MRI检查可供助诊断参考。

1.器质性损害的

(1)脑病变、肝脏病变。

(2)发病年龄和明确的遗传史。

(3)张力增加震颤角膜K-F环等。

2.精神症状

(1)智能损害呈进性加重。

(2)情绪障碍和人格改变。

3.实验室检查

(1)清铜蓝蛋白和铜降低尿铜铜升高清铜氢化酶降低。

(2)功能损害SGPT、ZnTTT等升高。

(3)CT、MRI检查,可见基底区低密度改变。

锥体外系症状角膜色素环和清铜氧化酶吸光度降低3项是本病的诊断键依据。

诊断:

在鉴诊断面应与Alzheimer病帕金森病和Huntington病等器质性疾病逐一鉴由于本病有情绪异常和驱动力的下降,还应与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障碍进

1.与其他变性疾病鉴本病有明显的角膜色素环铜的变化,CT、MRI检查可见基底改变和明确的肝脏症状可鉴

2.与功能性精神病鉴本病精神症状器质性损害状为如人格改变、痴呆等;锥体外系症状特征性的K-F环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因本病具有3项要特征鉴上不会有什么困难。

治疗

可治性的治疗始愈早预后愈好。因此强调要发现时,及时确诊、治疗争取较好的预后治疗原则为减少铜的摄入;增加铜的排出。

1.驱铜治疗尽早应用铜螯物制,以促进体铜排除。

(1)青霉胺:是最常用的药物,应长期服用,20~30mg/(kg•d)分3~4次于饭前半小时服。用前先作青霉素过敏试验,副作用可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白细胞和减少蛋白尿神经炎等。长期治疗也可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免疫复肾炎红斑狼疮等。应并服维生素B620mg3次/d。

(2)恩汀(三乙撑四胺)0.2~0.4g,3次/d,对青霉胺有不良反应时可改服本药长期应用可致缺乏。

(3)二巯丙醇(BAL)2.5~5mg/kg,注1~2次/d,10天1疗程副作用有发热、皮疹恶心呕吐、黏膜烧灼感注射局部硬结等不宜久用。也可用二巯基丙酸钠,2.5~5mg/kg以5%浓度的溶液注,1~2次/d10次1疗程,或二巯丁二钠,每次1~2g(成人),配成5%浓度溶液缓慢静注10次1疗程。后两药作用与BAL相似,驱铜作用较BAL强,副作用较小。以上3种药物可间歇交替使用。

(4)锌服锌可促进肠黏膜细胞分泌金属硫因,与铜离子结后减少肠铜吸常用者为硫酸锌,毒性较低,可长期服用餐前半小时服200mg3次/d并可浆锌浓度不超过30.6μmol/L加以调整与青霉胺用时,两者至少相2h服用,以防锌离子在肠道青霉胺

驱铜治疗虽对神经症状和体征效果较好,但对功能改善不明显因而要同时并保药物。

2.精神药物在驱铜治疗的同时可精神症状选用锥外系副作用较小的精神病药如甲硫哒嗪、利培酮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显效即止。

3.饮食疗法每天食物中含铜量不应大于1mg不宜进食含铜量高的食物,如豌豆蚕豆玉米香菇或蕈类、海鲜、贝类甲壳类或螺类软体动物、动物的巧克力和坚果等。

4.外科治疗最近采用肝脏移植术虽有初步希望,但只限于极少数患者,尚在探索阶段。

5.其他:

(1)保治疗。多种维生素能量合剂等。

(2)针对锥体外系症状,可选用苯海索2mg3次/d或莨菪碱0.2mg3次/d服。

(3)如有溶血发作时可用上腺皮质激素浆替换疗法。

预后

豆状核变性为持续性进展病程,纵然有少数患者可部分缓解但最终结局大多预后不良故本病应坚持终身治疗,如早期确诊,予以驱铜治疗,可防止肝脏神经症状的发生,如已发生也可得到改善。未治疗的病人多在症状发生后7~15年死亡多由于急性功能衰竭、高压伴食管张破裂出和进功能障碍或并发感染而死亡。

预防

为了控制和减少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必须做到从预防为尽管于近亲婚配者发病率较高尚有争议但也要大力提倡避免近亲结婚优生保护法对这类不一定、一定或很大可能造成后代发生先天性疾病者,均应避免生育。前中国正在制定优生保护法,近亲结婚“亲上加亲”会增加一些遗传病的发生率中国婚姻法已明确近亲结婚对已确诊者除接受上述治疗外应积极治疗各种慢性躯体疾病和预防各种传染病,不断提高健康水平。同时由于病家族子女有患同病的危险性,故易遗传。

另外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不少豆状核变性患者在过正规的驱铜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但出院后患者自认为症状已消失,而不服药或少于规定的量服药,又不注意忌服含铜量高的食物结果病情加重而再次入院,甚至因此而离人世,亦有部分患者或其家人迷信某些气功单方面停服驱铜药物结果使病情加重,甚至葬送了患者的生命,悔之晚矣!患者及其家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好的往往病情长期缓解有较好的生活质量甚至有在业上事业上做出优良的成绩。

豆状核变性患者较普遍存在着焦虑与抑郁情绪由于讲话不清动作笨拙、功能受损等症状,对前途的失望;对造成家济、人力和物力等面的负担而感到疚情绪低落,不愿配诊治,甚至拒绝治疗。个患者因本病的遗传性而怨恨父母,脾气暴躁。这时理咨询与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与患者理异常相适应的理疗法纠正其理的偏差或变态理提高患者对诊疗过程的依从性有利于改善其预后。而社会面对患者的支持程度亦明显影响患者的疗效家人亲戚友人等对患者济上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往往能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对患者生活上照与护理,往往能增强其治疗的效果校单位医疗保险和政管理部门,甚至慈善机构对患者及其家的资助可解决他(她)们的部分困难,减少或去除其后顾之忧亦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异帕米星

下一篇 广藿香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