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18
化合物介绍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CEFATHIAMIDINE
CAS号:33075-00-2
分子式:C19H28N4O6S2
分子量:472.57900
结构式:
精确质量:472.14500
PSA:188.00000
LogP:1.50340
物化性质
密度:1.45g/cm3
折射率:1.652
用途
原料药。
药典标准
来源
本品为(6R,7R)-3-[(乙酰氧基)甲基]-7-[α-(N,N-二异丙基脒硫基)乙酰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内铵盐。
含量
按无水物计算,含C19H28N4O6S2不得少于97.0%。
性状
本品在水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丙酮、三氯甲烷或乙醚中不溶。
比旋度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mg的溶液,依法测定,比旋度为+135°至+145°
鉴别
(1)取本品与头孢硫脒对照品适量,分别加水溶解并制成每1ml中约含2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等量混合,作为混合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取硅胶G 2.5g,加含1%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磷酸盐缓冲液(pH 5.8)适量,调浆制板,经105℃活化1小时,放入干燥器中备用]上,以新鲜制备的甲醇-异丙醇-磷酸盐缓冲液(pH 5.8)(7:2:1)滤过后为展开剂,展开,晾干,100℃加热30分钟,置碘蒸气中显色。供试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应与对照品溶液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相同,混合溶液应显单一斑点。
(2)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924图)一致。
以上(1)、(2)两项可选做一项。
检查
结晶性
取本品少许,依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酸度
取本品,加水制成每1ml中含0.1g的溶液,依法测定,pH值应为4.0~6.0。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
取本品5份,分别加水制成每1ml中含0.1g的溶液,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浑浊,与1号浊度标准液比较,均不得更浓;如显色,与黄色或黄绿色6号标准比色液(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Ⅸ A第一法)比较,均不得更深。
有关物质
取本品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0.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适量,用流动相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5μ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取对照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20%,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1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4倍。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0.5倍(0.5%),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1.5倍(1.5%),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任何小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0.05倍的峰可忽略不计。
残留溶剂
甲醇、乙醇、丙酮与二氯甲烷取本品0.2g,精密称定,置顶空瓶中,精密加水2ml使溶解,密封,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甲醇、乙醇、丙酮、二氯甲烷各适量,加水定量稀释制成每1ml含甲醇0.3mg、乙醇0.5mg、丙酮0.5mg、二氯甲烷0.06mg的混合溶液,精密量取2ml置顶空瓶中,密封,作为对照品溶液。照残留溶剂测定法测定。以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或极性相近)为固定液的毛细管柱为色谱柱,起始温度40℃,待二氯甲烷出峰后,以每分钟30℃的速率升温至150℃,维持5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检测器温度为250℃;顶空瓶平衡温度为80℃,平衡时间为30分钟}取对照品溶液顶空进样,各峰间的分离度均应符合要求。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分别顶空进样,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均应符合规定。
水分
取本品,照水分测定法测定,含水分不得过1.5%。
可见异物
取本品5份,每份各2g,加微粒检查用水溶液,依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不溶性微粒
取本品3份,加微粒检查用水制成每1ml中含80mg的溶液,依法检查,每1g样品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6000粒,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600粒。
细菌内毒素
取本品,依法检查,每1mg头孢硫脒中含内毒素的量应小于0.075EU。
无菌
取本品,加无菌水适量溶解后,全部转移至不少于500ml的0.9%无菌氯化钠溶液中,用薄膜过滤法处理后,依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磷酸盐缓冲液(取无水磷酸氢二钠2.76g,枸橼酸1.29g,加水溶解并稀释成1000ml)-乙腈(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取头孢硫脒对照品适量,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成每1ml中含头孢硫脒0.5mg的溶液,在90℃水浴中加热30分钟,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头孢硫脒峰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度应大于2.0。
测定法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头孢硫脒0.1mg的溶液,精密量取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头孢硫脒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相关药品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 注射用头孢硫脒
【英文名称】 Cefathiamidine f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 Zhu She Yong Tou Bao Liu Mi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头孢硫脒。化学名称:(6R,7R)-3-[(乙酰氧基)甲基]-7-[α-(N,N-二异丙基脒硫基)乙酰氨基]-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2-烯-2-甲酸内铵盐。
所属类别
化药及生物制品 >> 抗微生物药 >> 抗细菌药 >> 抗生素类
性状
适应症
用于敏感菌所引起呼吸系统、肝胆系统、五官、尿路感染及心内膜炎、败血症。
规格
(1)0.5g (2)1.0g
用法用量
临用前加灭菌注射用水或氯化钠注射液适量溶解,再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药液宜现用现配,配制后不宜久置。
用量:
肌肉注射: —次0.5g~1.0g(0.5g:1~2支;1.0g:1/2~1支),一日4次:小儿按体重一日50mg~100mg/kg,分3~4次给药。
静脉注射:一次2g(0.5g:4支;1.0g:2支),一日2~4次,小儿按体重一日50mg~100mg/kg,分2~4次给药。
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荨麻疹、哮喘、皮肤瘙痒,寒战高热、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偶见治疗后血尿素氮、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少数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葡萄球菌等二重感染。
禁忌
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反应:应用本品前须详细询问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的药物过敏史,对一种头孢菌素或头霉素(cephamycin)过敏者对其他头孢菌素或头霉素也可能过敏。对青霉素类、青霉素衍生物或青霉胺过敏者也可能对头孢菌素或头霉素过敏。对青霉素过敏病人应用头孢菌素时发生过敏反应者达5%~7%;如做免疫反应测定时,则对青霉素过敏病人对头孢菌素过敏者达20%。
2.对青霉素过敏病人应用本品时应根据病人情况充分权衡利弊后决定。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或即刻反应者,不宜再选用头孢菌素类。
3.有胃肠道疾病史者,特别是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或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头孢菌素类少产生伪膜性结肠炎)者应慎用。
4.肾功能减退病人应用本品须适当减量。
5.对诊断的干扰:应用本品的病人抗球蛋白(Coombs)试验可出现阳性;孕妇产前应用本品,此阳性反应也可出现于新生儿。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怀孕早期应慎用。哺乳期妇女应用头孢菌素类虽尚未见发生问题的报道,其应用仍须权衡利弊。
儿童用药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老年用药
老年患者肾功能减退,应用时须适当减量。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肌内注射合用丙磺舒lg后,12小时尿排泄量降为给药量的65.7%。
药物过量
尚不明确。如出现药物过量,一般应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药理毒理
药理作用
本品对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阴性菌有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尤强。本品体外抗菌活性试验表明:对肺炎球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菌株)、表皮葡萄球菌(MSSE菌株)和卡他布兰汉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肺炎链球菌MIC90为0.25μg/ml,对其他3种细菌的MIC90均小于8.0μg/ml,对流感嗜血杆菌亦有较强的抗菌活性,MIC90为2.0μg/ml。对肠球菌亦显示有很强的体外抗菌活性,MIC90为2.0μg/ml。对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和炭疽杆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表皮葡萄球菌(MRSE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不如万古霉素。本品作用机制为抑制敏感菌的细胞壁合成,而产生杀菌作用。
毒理研究
本品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1.02±0.04)g/kg,腹腔注射的LD50为(1.26±0.23)g/kg生殖毒性试验中,试验组小鼠的胎仔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药代动力学
本品口服不吸收,静脉滴注1.0g后,血药峰浓度(Cmax)为(68.93±6.86)mg/L,血消除半衰期(tl/2β)为(1.19+0.12)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94.7±9.8)mg/(L·h),12小时尿药累计排泄率为93.1土3.2%。肌肉注射1.0g后,血药峰浓度(Cmax)为(35.12土4.34)mg/L,达峰时间为(0.78±0.08)h,血清除半衰期(tl/2β)为(1.38土0.21)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85.3±8.0)mg/(L·h),12小时尿中药累计排泄率为84.2±5.9%。与静脉滴注相比,肌肉注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0.3±6.4%。
本品注射后在体内组织分布广泛,以胆汁、肝、肺等处含量为高,不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血浆蛋白结合率约23%。在机体内几乎不代谢,主要从尿中排出,12小时尿中排出给药量的90%以上。肾功能减退患者,肌肉注射后血清半衰期延长至13.2小时,约为正常半衰期的10倍,24小时尿中仅排出给药量的3.2%,血液透析可排出给药量的20%~30%。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