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甘蔗

甘蔗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为秀贵甘蔗、果蔗等,俗为紫蔗、黑皮果蔗、黑蔗等,禾本科甘蔗多年生高大实草本植物粗壮发达。秆高3-6米。直径2-5厘米,具20-40叶鞘长于其节间叶片长达1米,宽4-6厘米。花序大型,长50厘米左右;总状花序多数轮生,稠密。中国台湾福建广东等南热带地区广泛种植。是全世界热带糖料生产国的济作物,尤其在......
目录

形态特征

甘蔗甘蔗是一种一年生多年生热带和亚热带草本植物,属C4作物。甘直立、分蘖、丛生、有上有节间,外被有蜡粉,有紫、红或黄绿色等;子丛生,叶片有肥厚白色中脉;大型花序生,小穗基部有银色长毛,长或卵颖果细小。

甘蔗多年生高大实草本。粗壮发达。秆高3-5(-6)米。直径2-4(-5)厘米,具20-40,下部节间较短而粗大,被白粉。叶鞘长于其节间,除鞘具柔毛外余无毛;叶舌极短,生纤毛,叶片长达1米,宽4-6厘米,无毛,中脉粗壮,白色,边缘具锯齿状粗糙。花序大型,长50厘米左右,轴除具毛外余无毛,在花序以下部分不具丝状柔毛;总状花序多数轮生,稠密;总状花序节间小穗柄无毛;小穗线状长,长3.5-4毫米;基盘具长于小穗2-3倍的丝状柔毛;第一颖间无,不具柔毛,端尖,边缘膜质;第二颖具3中脉,粗糙,无毛或具纤毛;第一外稃膜质,与颖近等长,无毛;第二外稃微小,无或退化;第二内稃披针鳞被无毛。染色体2n=60,80,90(Bremer,1931),68(Kuwada Y.,1915),80 (Price,1958)。

生长习性

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年积温需5500℃-8500℃,无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湿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日照时数在1195小时以上。

甘蔗生长、产量成以及糖分含量与候的系,提出以日平均温≥20℃的活动积温和限制甘蔗能否越冬和长年生长要限制因子的年极端最低温(Tm)作为甘蔗候区划指标,划分为以下四个甘蔗种植候区:

莆田甘蔗

1、积温在5000 ℃以上, Tm ≥-2℃为最适宜种植候区;

2、积温在4000-5000 ℃, -5℃ ≤Tm ≤-2℃为适宜候区;

3、积温在3000-5000 ℃, -5℃ ≤Tm ≤-2℃为次适宜候区;

4、积温≥3000-4000 ℃, -8℃ ≤Tm ≤-2℃为可种植候区。

这四个甘蔗种植候区,都集中在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季候区中。其中最适宜种植候区,基本上都位于北纬24°以南。

分布范围

甘蔗甘蔗的分布要在北纬33°至南纬30°之间,其中以南北纬25°之间,面积比较集中。甘蔗原产于印度,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其次是印度,中国位居第三,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还有古巴、泰国西哥、澳大利亚、美国等。

中国的产蔗区,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台湾、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海南等南12个省、自治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蔗糖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至1999年广西、云南两省的蔗糖产量已占全国的70.6%(不包括台湾省)。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大陆的中原地区也有分性大棚种植(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繁殖栽培

栽培

整地植蔗沟

1.整地:

甘蔗整地整地是为甘蔗生长提供一个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条件,以充分满足其根系生长的需要,从而使根系更好地发挥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同时, 整地还可减少蔗田的病、虫和杂草。
深耕是增产的基础。甘蔗根系发达,深耕有利于根系发育, 使地上部分生长快,产量高。深耕是一个总的原则和要求。具体深耕程度必须因地制宜,视原耕作层的深浅,土壤性状而定,一般30厘米左右。深耕不宜破坏原来土壤层次, 并应结增施肥料为宜。早耕能使土壤化,提高肥力。所以,蔗田应在前茬作物收获以后,及时翻耕。早耕对于稻后种蔗的田块更为重要。

2.植蔗沟

植蔗沟使甘蔗种到一定的深度,便于施肥管理。

常规蔗沟:

蔗沟的宽窄、深浅要因地制宜,一般是20厘米左右深,沟底宽20-25厘米,沟底要平。

抗旱高产蔗沟:

环山沿等高线沟,深沟土镇压,沟深40厘米,沟底宽25厘米,沟100厘米,用下沟的沟底潮土覆盖上沟的种苗。覆土6.6厘米,压实。

施肥

甘蔗生长期长,植株高大,产量高。所以在整个生长期中, 施肥量的多少是决定产量高低的要因素之一。由于甘蔗的需肥量大,肥料甘蔗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正确掌握施肥技术,做到适时、适量,而又最大限度地满足甘蔗肥料的需要,有着重要的意义。

1.甘蔗的需肥量:
据研究,每生产1吨原料蔗,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素(N)1.5-2公斤, 磷素(P2O5)1-1.5公斤, 钾素(K2O)2-2.5公斤。

2.甘蔗各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

甘蔗各生育期对养分吸收总的趋势是苗期少,分蘖期逐渐增加,伸长期吸收量最大,成熟期又减少。

3.施肥原则:

甘蔗在不同生育期的需肥特征,制定出的施肥原则是:“重施基肥,适时分期追肥”。如果只施追肥,而不施基肥,则甘蔗容易长成:头重脚轻,上粗下细,容易倒伏。反之只施基肥,不施追肥,则后劲不足,成“尾蔗”,影响产量。

重施基肥:

甘蔗肥料要是有机肥、磷、钾化肥和少量氮素化肥,磷肥和钾肥要作基肥施用,因为甘蔗对磷肥的吸收要是在前中期。而且磷肥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小,需要靠近部才易被吸收。甘蔗对钾肥的吸收也要是在前中期(占80%左右)。 而且蔗株在前中期吸收的钾素可供后期所需。所以钾肥宜早施,量少时作基肥一次施用,量多时,拿一半作基肥,另一半在分蘖盛期或伸长初期施用。

分期追肥:

甘蔗的需肥规律,追肥的施用原则可概括为“三攻一补、两头轻、中间重”。“三攻”就是攻苗肥、攻蘖肥、攻肥。“一补”就是后期补施壮尾肥。“两头轻”指苗期、伸长后期施肥量要少,“中间重”指伸长初期施肥量要多。

下种

1.选种苗

块选:

选择大田生长较好,没有病虫危害(尤其是绵蚜虫)的新植蔗作种。因为新植蔗生长后劲足,蔗梢中可溶性养分较多,蔗萌发力强。如果种苗不足,也可留宿蔗作种。选好留种田后,应加强甘蔗生长后期的水肥管理, 使蔗梢吸收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有利于播种后蔗萌发生长

株选:

在砍收时进株选。选择直立、粗、未的蔗株作种;剔除混的品种,以保良种的纯度。

留种长度:

据需要而定。种苗充足的留梢头苗30-50厘米; 种苗欠缺的留半作种;需要进加速繁殖的良种则留全作种。留梢头苗作种时, 应把生长点(俗称蛋黄)砍去,以免堆放期间生长点继续生长, 消耗养分或下种后只是顶芽长出1苗,其它的蔗生长受到抑止,不能萌发成苗。

2.砍种

苗、双苗和多苗:种苗由于含蔗的不同而有单苗、双苗和多苗之分。生产上普遍采用双苗,很少采用单苗和多苗。

甘蔗苗:由于“端优势”的系,一般上位萌发, 上位萌发后会诱发生长素的产生,对下位萌发起抑止作用。导致萌不整齐。这种现象,数越多越严重。

苗:虽然不存在“端优势”的影响,但由于的两端都有切,易干旱失水和受病虫危害,也很少采用。

苗:由于“端优势”的影响不象多苗那样严重, 且种苗中间有一个完整的节间,不象单苗那样容易失水和受病虫危害。萌率高,萌比较整齐。因此生产上普遍采用。梢头苗的节间短,较密,可采用3-4个为一段。

砍种法:从下部节间2/3处砍断,因为蔗萌发所需水分和养分首先是由的下部节间供给的。坎种时,向两侧,一刀断,不要砍裂蔗种。

3.种苗处理

包括晒种、浸种消毒和催的是提高萌率,加快萌速度,减少病虫害。用储藏过一段时间的蔗或中、下段蔗作种时,种苗处理尤其重要。

晒种:

新鲜种苗含水量高,需要晒种。晒种时先把较老的叶鞘剥去,留下嫩的叶鞘,阳光下晒2-3天。晒种可以提高温度,促进酶的活动,加速种苗蔗糖分的转化,增强呼吸作用,打破种苗的休眠状态,促使种苗尽快萌发

浸种:

甘蔗浸种使种苗吸收充足的水分使种苗从相对休眠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促进种苗的萌发。生产上要采用清水浸种和石灰水浸种两种法。清水浸种以流水为好, 常温下浸1-2天。法是把整捆的蔗种放入清水中浸1-2天后,捞起,剥、砍种。

石灰水浸种用2%的浓度,浸12-24小时, 基部的种苗浸种时间可延长至36-48 小时。总的原则是:种苗嫩,温度高时浸种时间短些,种苗老,温度低时,浸种时间长些。石灰水浸种能够杀死部分粉介壳虫和病菌,兼有消毒作用。

甘蔗催芽法较多,蔗区一般采用堆集法和堆肥法两种。 堆集法是把种苗堆集在一起,靠自身发热来提高堆的温度,从而促使种苗萌发。效果较好的是堆肥法,具体做法是:选择、向阳、靠近水源的地, 先铺上一层大约10厘米厚的半腐熟的厩肥, 然后放一层20-25厘米厚的种苗,接着放一层厩肥, 再放一层种苗,如此堆3-4层,堆高大约1米,堆长和宽大约1.3米,在堆的四周盖一层10厘米厚的厩肥,再用稻草、蔗、泥浆或塑料薄膜覆盖, 以保持堆的温度。堆肥湿度控制在手握不成团为度。封堆后需要常检查堆的温湿度,温度控制在3 0℃左右,即用手摸感到热乎但又不烫手为度。催程度以“点突起,呈鹦哥嘴状”即可。注意避免“胡须根”,催所需时间大约是3-5天。催过的种苗,下种时蔗田要保持湿润,如果土壤干旱, 已萌发会失水干萎,出苗率反而降低。

4.下种期

依下种期的不同而分为春植(立春-立夏)、秋植(立秋-立冬)和冬植蔗(立冬-立春),我省大部分为春植蔗, 滇西南蔗区有一部分秋植蔗。

春植蔗的下种期:一般表土10厘米的温度稳定在10℃以上即可下种。

适期早种,是保甘蔗高产的重要措施。早春季温度相对低一些, 种先于蔗萌发,为幼苗的前期生长打下了基础。同时,早种能够早生快发, 充分利用高温多湿生长季,延长生长期,增加株高和粗,为高产创造条件。

5.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与甘蔗产量有密切的系。如种植过稀则有效数少,产量不高; 过密则株弱细,死增多,蔗糖分低,亩产糖量也不高,因此需要理密植。

理密植的原则是“依靠母,充分利用早期分蘖”。 因为母和早期分蘖的成率高(分占有效数的70-80%和20-30%),单重,糖分高。

下种量是理密植的具体措施。下种量的多少要因候、 品种和栽培技术因地制宜确定。一般来说,温高,水肥条件好的,下种量可少一些,反之则多一些;细、直立的品种可密一些,反之则稀。

田间管理

1.查苗补苗

甘蔗全苗是获得高产的条件之一。但是往往由于种苗的选择或处理不当, 下种期不适,下种技术粗放,候失调或病虫危害等等原因都会造成缺苗。所以, 必须做好查苗补苗工作。补苗时期:在萌基本结束,蔗苗长出3-5时, 发现缺株断达50厘米以上的就要及时补苗。

补苗用种苗来源:

①用假植苗来补, 即在蔗沟两端或田边下种量的5%多播一些蔗种,以备补苗之用。

②用预育苗来补;

③移密补稀;

④挖不留宿的蔗蔸来补。补苗技术:挖苗带土,剪去半叶片,浇足定根水。

2.间苗定苗

的:拔除过多分蘖,减少养分消耗,使蔗株分布理,生长健壮。

除蘖原则:可归纳为“五去五留”,即:去弱留强,去密留稀,去迟留早,去病留健,去浅留深。在操作上需要“稳”、“狠”相结。“稳”就是做到中有数,同时又留有余地。即甘蔗生长状况和水肥管理水平,确定每亩有效数。在这个基础上多留10-15%的苗, 同时大体上计算出每1米长应留的苗数。狠”就是在确定了应留的苗数后,应坚决间掉多余的分蘖, 以免白白消耗养分,影响生长

间苗时间:一般在分蘖末期到伸长初期结培土

3.中耕、除草和培土

除草:

甘蔗在封之前,杂草容易生长,消耗养分遮盖蔗苗, 所以要及时进蔗田除草。一般结中耕培土,以手工操作进。 常用除草有“西马津”和“阿特拉津”等,每亩用200-250克兑水50-75 公斤在甘蔗出苗之前喷雾处理土面,效果不错,药效长达3-4个月,喷药1次就可解决苗期的杂草问题。

培土

培土甘蔗栽培上一项必须而又繁重的田间管理工作。一般要求进三次。

培土:在幼苗有6-7,出现分蘖时进培土高约3厘米有助于根系发育和促进早期分蘖的作用。

培土:在分蘖盛期,蔗株始封时进培土高约6厘米,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培土:在伸长初期进培土高度20-30厘米。

作用:

①让基部土壤接触,诱发新长出,成更加庞大的根系,增强吸收能力, 促使地上部分迅速伸长;

②抑止后期分蘖的发生和防止倒伏。注意事项:将基部脚打掉, 使点与土壤接触。培土还能起到中耕、除草的作用,并结施追肥进

4.灌溉和排水

甘蔗的需水规律:甘蔗一生需水量大但不耐涝,总的需水趋势是“两头少,中间多”。即萌期、分蘖期和成熟期需水量少,伸长期需水量大。 因此蔗田应分保持“润--湿--润”状态。云南候是冬春干旱,夏秋多雨。所以在甘蔗生长前期,需水量虽少, 但应加强灌溉。伸长期时逢雨季,一般不需灌溉。云南有80%多的蔗地没有灌溉条件。甘蔗不耐涝,蔗田积水会起烂,需及时排水。

5.剥和防倒

:随着蔗的伸长,基部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黄,在甘蔗生长后期打去枯黄脚,有增产、促熟、增糖的作用。在湿热蔗区, 剥可以降低田间湿度减少气侧芽萌发对养分的消耗,减轻害和病虫危害。不打脚的情况:由于打脚增加了蔗田的通透性,土壤水肥发量大。 所以干旱地不宜打脚,以利保水防旱;留种田不宜打脚,保不受损伤。

病虫防治

病害防治

甘蔗最大的威胁来自于甘蔗病害。病害一发生,即使用药防治,收效亦不理想,因病原入侵组织部,致使甘蔗首先在生理上、组织上和态上发生病理变化,然后才表现各种病症,而大多数杀菌无法进入甘蔗组织部发挥作用。因此,甘蔗病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综防治”的原则,旨在消除一切有利于病原生长发育繁殖、传播、致病等因素,用生物、物理、化、机械的法防治病害,使甘蔗病害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发病症状

甘蔗凤梨病病属真菌性病害,要侵染甘蔗种苗,使其不能萌发而造成严重损失。由留存在土壤中的病菌或感病种苗及其他感病寄传播。种苗两端切侵入,之后在薄壁组织间迅速蔓延。感病初期种苗切红色,并发凤香味,继而中薄壁组织被破坏,其部变空,呈黑色。轻度感病,虽可萌发生长,但生长势弱,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植株死亡。低温、高湿,长期阴雨天或过于干旱等不利于蔗苗萌发的因素,均可诱使本病发生。

防治法:

1.选种抗病品种:如粤糖64-395、华南56-12等;

2.选苗:选用无病健壮蔗苗、梢头苗等作种;

3.掌握下种适期,冬植、早春植蔗采用地膜覆盖;

4.种苗消毒、浸种处理:用50%多菌灵或托布津各1000倍液浸种10分钟;或将种苗剥荚后用2%石灰水浸种12-24小时,或用清水浸种1-2天。

5.秋植采种及早春收砍宿容易发生凤起败蔸,用2%石灰水或多菌灵、托布津1000倍液喷淋蔗桩

6.实水旱轮作

赤腐病

发病症状

甘蔗赤腐病赤腐病属于真菌性病害。要为害蔗叶片中脉。被害早期外表无任何症状纵剖时,可见蔗肉红色,中部夹杂与蔗茎垂直的白色或长斑块,发出淀粉发酵的酸味,受害蔗中脉初期呈鲜红色小点,迅速扩展为纺锤中央枯死成灰白色或秆黄色,边缘呈暗红色。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7℃。通过螟害孔、生长裂缝等入侵。

防治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在52°C温水中加50%苯莱特1500倍悬浮液浸种20-30分钟,或用52°C温水浸后再浸入0.2%-0.3%有机中2-3分钟;

3.及时消灭螟虫;

4.甘蔗收获后,及时将病株、病烧毁。

黑穗病

发病症状

甘蔗黑穗病黑穗病属真菌性病害。以蔗端部生长出一条黑色鞭状物(黑穗)为明显特征,其黑穗短者笔直,长者或卷或弯,无分枝。感病蔗种萌发较早,蔗株生长纤弱。叶片狭长,色淡绿节间短。宿蔗、分蘖和干旱、瘦瘠而管理差的蔗田发病较多。高温高湿,雨季或蔗田积水,旱后较多雨等,为本病发生的有利条件。传播媒介要是流。

防治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种苗消毒:用0.5%甲氧乙氯浸种5分钟,或用50-52°C温水浸种20分钟;

3.适当多施磷钾肥料以促使甘蔗早生快发;

4.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

5.实轮作,发病区不留宿

6.不在发病区采苗。

虫害防治

甘蔗害虫种类繁多,甘蔗生长不同时期,受不同虫害威胁,对甘蔗产量及质量均有很大影响。甘蔗虫害的防治要因地制宜,以预防为据害虫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进农业、化、生物等法的综防治,最终达到“济、安全、有效、简便”地防治虫害的的。

甘蔗螟虫

甘蔗螟虫常称为甘蔗虫。是为害较普遍而严重的一类害虫,以幼虫蛀入甘蔗幼苗和蔗为害。在甘蔗苗期入侵生长点部位,造成枯苗;在甘蔗生长中后期入侵蔗,造成虫孔,破坏蔗组织,使甘蔗糖分降低,且易出现或枯梢,降低产量。苗期由蔗螟造成的枯苗率一般在10%-15%,低者2%-5%,高者可达20%-40%,减少甘蔗单位面积的有效甘蔗后,幼虫钻蛀蔗,造成螟蛀,一般为5%-10%,高者达20%-30%。甘蔗伸长期受虫害造成“死尾蔗”。甘蔗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受多种螟虫为害,每亩损失约0.25-0.5吨,为害甘蔗的螟虫要有黄螟、条螟、二点螟、大螟和白螟等五种。

防治法:

1.消灭越冬蔗螟、减少虫源;甘蔗收获时用小锄低砍,及时清除蔗田残、枯苗、枯,就地集中烧毁。蔗螟成虫羽化前,将秋、冬笋砍除。白螟发生为害的地区,榨季始后,可集中人力把发生枯梢的蔗,先砍送交糖厂,以防治越冬白螟。不留宿的蔗田,将蔗头犁起烧掉或将蔗田浸水3天,消除越冬虫源。除此之外,选择无螟害的健壮蔗苗作种苗,用石灰水浸种,可防止蔗种传播螟害。适当提早植期,或推冬植施足基肥,使分蘖早生快发,减少螟害成缺株。实轮作,如甘蔗与水稻、番薯或蔬菜轮作,可减轻蔗螟为害。

2.割除枯梢可显著减轻为害。

3.及时处理枯苗:枯苗发生后和成虫羽化前处理,先用小刀将枯脚泥拔,然后向虫附近斜切下去,刺死幼虫。

4.药防治 :

① 苗期以二点螟为的蔗区,甘蔗下种后,盖上基肥,每亩施用2%乐果粉10kg或3%呋喃颗粒3—4kg,均匀撒施于植沟,再覆土,整个苗期不再防治,螟害枯显著减少,对天敌伤害也最小,同时还可防治蔗龟、白蚁等地下害虫及白螟。

② 发现刚孵化的条螟幼虫集中于甘蔗食害,造成“花叶”时,可用50%杀螟1000倍液,每亩喷100kg;或用90%敌百虫结晶500倍液喷雾,或用25%亚胺硫磷500倍液喷雾,或用25%杀螟腈500倍液喷雾。上述药重点喷雾蔗梢部三丫处,效果好。如果幼虫进入,则效果不佳。

③苗期以黄螟为的蔗区,在卵盛孵期每隔10天用5%杀螟松乳500倍液喷雾;或用90%敌百虫结晶500倍液喷雾1次,要喷在三丫处。

5.生物防治: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能寄生于黄螟、二点螟、条螟等多种害虫的卵,使其不能变成幼虫,而孵化出的赤眼蜂,将蔗螟消灭于卵期。

6.性诱迷向法防治:其作用机理就是在蔗田中放出一定数量的性诱(仿生化物,剂型为中空塑料管或线),体弥漫于螟蛾交配活动层空间,干扰雄蛾,使其辨不出雌蛾所在的位,从而中断雌雄蛾性信息联系,中止交配活动,大大减少其繁殖量和虫密度,是防治螟虫的一项新技术、一条新途径。

棉蚜虫

甘蔗棉蚜虫群集于叶片中脉两旁,以刺吸式器插于中吸食汁液,使蔗枯黄凋萎,并排泄蜜叶片上,导致煤烟病发生,降低甘蔗作用。

防治法:

1.消灭越冬虫源:消灭有翅蚜于迁前(11月中下旬始大量迁)。对越冬寄(割手密、芦苇、杂草等)进清除,同时对秋植蔗进喷药,以消灭越冬虫源。

2.及早检查和消灭蔗田中新生小蚜群,6—7月间棉蚜在大田呈点状发生,尚未大量扩时,抓紧消灭。

3.人工抹杀:用纤维织物制成扫把,抹杀蔗上的棉蚜,抹杀时如蘸些药液,效果更佳。最好选择上午棉蚜群集未分时进

4.春、秋、冬植蔗和宿蔗避免互相靠近、邻接,以减少传播条件。

5.保护天敌:蔗田中要有十三星瓢虫、双星瓢虫、食蚜虻、草青岭等能捕食蚜虫,要加以保护。

6.药防治:用40%乐果1000倍液喷雾;或用40%乐果和80%敌敌畏各250克加水750升喷杀;或用1200倍50%杀虫灵(乙酰甲胺磷)喷杀。也可用40%乐果5倍液或50%磷胺10倍液涂蔗,将有虫株的基部第二剥去,然后用毛笔或自制棉球沾上药叶痕处环涂一圈,使其吸杀虫。

粉介壳虫

蔗粉介着生于蔗下部蜡粉带或幼苗基部,吸食甘蔗组织汁液,排泄蜜的表面,常起煤烟病的发生。靠种苗传播,或在连作蔗地搬迁。在温暖少雨的冬、春季,可助长其发育繁殖,若温度与雨量都适宜时则大量发生。在水肥条件差、甘蔗生长不良的蔗田发生较多。

防治法:

1.严格选用无虫害健株作种苗,杜绝种苗传播。

2.注意剥除蔗,特是虫害盛发期间。

3.下种前采用药处理种苗:用50%氯加80%敌敌畏(1∶0.5)400倍液浸种消毒2分钟,收效好,并可兼治多种地下害虫,或用2%石灰水浸种24小时,也有杀虫效果。

蔗龟

甘蔗蔗龟种类很多,其中以黑色蔗龟(突蔗龟)和黄褐色蔗龟(齿缘金龟子)二点褐金龟和绿色金龟等最为严重。黑色蔗龟成虫及所有蔗龟幼虫都咬食蔗及蔗地下部,在苗期成枯苗,造成缺株,减少有效;而后为害地下部,受害蔗株遇台易倒伏,遇干旱蔗黄色端干枯,影响甘蔗产量及蔗糖分。蔗龟咬食宿蔗地下部的蔗和蔗,致使翌年宿发株少,影响甘蔗产量。

防治法:

1.实轮作与深耕:有条件的地可实水旱轮作,避免连作或长期旱—旱连作。由于几种蔗龟的幼虫一般分布在蔗头附近10-20cm深处,化蛹时可深达20cm以上,因此,不留宿的蔗地要及早进深耕,可致部分幼虫及蛹于死地。

2.灌水驱杀:黑色蔗龟特怕水淹,在5月份成虫盛发期,放水浸蔗地,让水漫过畦面10分钟,驱使成虫浮出水面,立即组织人力捕杀,并及时排水,以免影响甘蔗生长。防治幼虫也可使用此法,于甘蔗收获前后,放水入蔗地,水浸过泥面,浸6天左右,地下幼虫可全部淹死。

3.灯光诱杀:在成虫盛发期用黑光灯进诱杀。

4.药防治:蔗龟为害严重的蔗区,在新植蔗下种时,用3%呋喃颗粒3-4kg/亩施放于蔗沟种苗上,然后覆土;黑色蔗龟成虫为害初期,每亩用90%敌百虫500克或50%辛硫磷500-750克对水1000-1500公斤淋施于蔗间。

蓟马

甘蔗蓟马在中国产蔗区均有分布。其体型细小,成、若虫喜光环境,常栖息于尚未展甘蔗以锉吸式器锉破叶片表皮组织,吸吮汁,破坏绿素,影响作用。待叶片后,呈黄色淡黄色斑块。蓟马为害严重时,叶尖卷缩,甚至缠绕打结,呈现黄褐色或紫赤色。

蓟马要在甘蔗苗期和拔伸长期发生为害,一般发生在干旱季,并繁殖快。如蔗田因积水或缺肥等原因,造成甘蔗生长缓慢时,蓟马为害便会加重;高温和雨季来临后,蓟马的发生会受到抑制。苗期生长慢的甘蔗品种受害程度比生长快的严重。

防治法:

1.施足基肥,促进苗期甘蔗生长旺盛,加速,以减少为害。

2.药防治:用 40%乐果乳或50%马拉硫磷乳1000倍液喷;40%敌敌畏1200倍液或杀螟松1000倍液喷

种类介绍

甘蔗汁甘蔗用途可分为果蔗和糖蔗。

外表状也可以分为甘蔗“黑金刚”、甘蔗“黑青刚”和甘蔗“白蔗”。

果蔗是专供鲜食的甘蔗,它具有较为易撕、纤维少、糖分适中、脆、汁多味美、感好以及粗、长、美观等特点。

糖蔗含糖量较高,是用来制糖的原料,一般不会用于市售鲜食。因为皮硬纤维粗,感较差,只是在产区偶尔鲜食。

主要价值

济价值

甘蔗甘蔗还可制成蔗糖酯、果葡糖浆等。

蔗渣、废蜜和滤泥等可制成纸张、纤维、碎粒、糠醛、饲料、食用品培养基、、干、酵母、柠檬酸、赖氨酸、酸、味甘油、水泥、肥料等。

蔗梢、蔗、蔗渣糠、废糖蜜或废液作牛、羊等可作反刍动物的饲料;把糖蜜、滤泥掺到谷物类饲料中可制成颗粒饲料;糖厂排出的废渣、废液又可作甘蔗肥料

甘蔗是中国制糖的要原料。在世界食糖总产量中,蔗糖约占65%,中国则占80%以上。糖是人类必需的食用品之一,也是糖果、饮料等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同时,甘蔗还是轻工、化工和能源的重要原料。因而,发展甘蔗生产,对提高人民的生活、促进农业和相产业的发展,乃至对整个国民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食用价值

养成分

现代医研究表明,甘蔗中含有丰富的糖分、水分,此外,还含有对人体新陈代谢非常有益的各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有机酸、钙、等物质。甘蔗不但能给食物增添甜味,而且还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养和热量。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天门冬素、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正这氨酸、赖氨酸、羟丁氨酸、谷氨酰胺、脯氨酸、氨酸、胱氨酸、苯丙氨酸、γ-氨基丁酸等多种氨基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甘醇酸、苹果酸、柠檬酸、草酸等有机酸及维生素B1、B2、B6、C。榨去汁的甘蔗渣中,含有对小艾氏癌和肉瘤180有抑制作用的多糖类。

甘蔗汁的养成分列表(每100克中含)

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成分含量
可食部100水分(克)83.1能量(千卡)64
能量(千焦)268蛋白质(克)0.4脂肪(克)0.1
碳水化物(克)16膳食纤维(克)0.6固醇(毫克)0
灰份(克)0.4维生素A(毫克)2胡萝卜素(毫克)10
视黄醇(毫克)0硫胺素(微克)0.01核黄素(毫克)0.02
尼克酸(毫克)0.2维生素C(毫克)2维生素E(T)(毫克)0
a-E0(β-γ)-E0δ-E0
钙(毫克)14磷(毫克)14钾(毫克)95
钠(毫克)3镁(毫克)4(毫克)0.4
锌(毫克)1硒(微克)0.13铜(毫克)0.14
锰(毫克)0.8碘(毫克)0

药用价值

功效

甘蔗味甘、涩,性平,无毒

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消痰止渴,除烦热,解毒;还可治呕吐反胃宽胸甘蔗共食,生;多食,发虚热。烧灰存性,研末,小儿头疮白秃,频涂可愈。注意烧的烟勿入人眼,否则能使人视力下降。

反胃:用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和匀,日日细

治小儿口腔溃疡:用甘蔗皮烧研,擦患处。

食疗作用

甘蔗味甘、性,归;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和止呕、滋阴润燥等功效;口干津液不足,小便不利,大便结,消化不良反胃呕吐,呃逆,高热烦渴等。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胃虚疼者不宜食用。甘蔗是能清、能润,甘凉滋养的食疗佳品,古往今来被人们广为称道,就连那些清高儒雅的文人客们对其也情有独钟。唐代诗人王维在《樱桃诗》中写道:“饮食不须愁热,大官还有蔗浆。”而大医家李时珍对甘蔗有一番见解,他说:“凡蔗榕浆饮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永也”,将食用甘蔗的微妙之外表述得淋漓尽致。

甘蔗莱菔汤:

甘蔗200g,鲜萝卜150g。切碎,加水至萝卜烂熟,去渣取汁,随量服用。

源于《山清家供》。本取其“蔗能化、芦菔能化食也。”二者同用,可奏清热除烦、解毒和化食下气之效。用于食过度,烦热面赤,呕逆少食。

甘蔗生姜汁

甘蔗食用甘蔗250-500g,生姜15-30g。分切碎,略捣绞汁,和匀服用,或热服。可分3-4次服。

源于《师集验》。本用蔗汁益和中,生姜下气止呕。蔗汁虽,姜汁虽温,但用则性较平和。用于阴液不足,胃气上逆,反胃呕吐,或噎饮食不下。

蔗浆粱米粥

甘蔗500g,切碎略捣,绞取汁液,加粟米青粱米)60g,加水适量,成稀粥食。

源于《董氏》。本甘蔗汁益生津、润肺燥,取粟米;二者又皆能除热。用于不足,阴虚肺燥烦热咳嗽咽喉不利。

搭配宜忌

黄金搭档

甘蔗+白萝卜+百合:一同榨汁,常饮对气管炎、结核有助治疗作用。

甘蔗+牛肉:用甘蔗汁与牛肉制成的甘蔗牛肉,味道甜而不腻,又嫩又香,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烟酸维生素E等多种养素。

甘蔗+山药咳嗽者,可以将山药碾成泥取半碗,甘蔗榨汁取半碗,二者混拌匀,隔水熟后食用,对身体非常有好处。

搭配误区

甘蔗-笋:《本草纲》记载:“甘蔗笋之类同食,皆不益人。”具体药理不明。

甘蔗-白:虽然甘蔗有解功能,但不能与白同食,同食易生

甘蔗汁-葡萄甘蔗如与葡萄同食,会降低机体对铜的吸收。

植物文化

甘蔗起源

甘蔗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先秦时代的“柘”就是甘蔗,到了汉代才出现“蔗”,“柘”和“蔗”的读音可能来自梵文sakara。10到13世纪(宋代),江南各省普遍种植甘蔗;中南半岛和南洋各地如真腊、占城、三佛齐、苏吉也普遍种甘蔗制糖。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时,部下一位将领曾说印度出产一种不须蜜蜂就能产生蜜糖的草。公元6世纪伊朗萨珊王朝国王库思老一世(不朽的灵魂)(Khosrau I Anushirvan)将甘蔗伊朗种植。8到10世纪甘蔗的种植遍及伊拉克埃及、西西里、伊比利亚半岛等地。后来葡萄西班殖民者又把甘蔗带到了美洲。

杂交历史

甘蔗自1953年在海南建立杂交育种场以来,中国大陆各地甘蔗研究单位相继展了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和研究,迄今已育成100多个甘蔗品种供生产使用,推动了中国蔗糖事业的发展。如广东的粤糖57-423、86-368,广西的桂糖11号、桂15,福建的闽糖70-611,云南的71-388、89-151等。1998-1999年全国面积最大的五个品种为:桂糖11、新台糖10号、选三、粤糖63-237、新台糖16,分占全国总面积21.04%、9.27%、8.72%、6.77%和6.53%。甘蔗育种需要有性杂交,而繁殖则是无性繁殖。品种的每株甘蔗都是相同的基因型,除非偶然发生突变,否则非常一致。世界各国育成的品种大多是3-5个甘蔗原种的杂交后代,继而进品种间杂交和回交育成,基本上是同质遗传型组成品种的再组,故导致甘蔗品种近亲繁殖,遗传基础狭窄,缘相近,致使近30年来甘蔗育种在产量、糖分和抗性等面一直难有较大突破。因此,世界甘蔗育种界十分注重甘蔗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以期扩大缘,丰富遗传基础,创造有突破性的亲本材料和优良品种。

发明与传说

李时珍说:蔗,是之果。蔗浆甘,能泻热。如炼成糖,则甘温而助湿热。自古以来就知道蔗浆消渴。前人只知与蔗共食可生,难道不知它还有解除热之功效吗?又说沙糖能解醉,殊不知即已炼,便能助为热,与生甘蔗浆的本性完全相反了。据晃氏《客话》讲:甘草则热,麻油则冷,甘蔗糖则热,水成汤则冷。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甘蔗滓

下一篇 甘蓝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