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柏
名称
形态特征
灌木,高1-3米,或成匍匐状,或为乔木,高5-10余米,稀高达16米或更高,胸径可达1米;树皮褐灰色;枝条斜伸或平展,枝皮暗褐色或微带紫色或黄色,裂成不规则薄片脱落;小枝直或弧状弯曲,下垂或伸展。叶全为刺形,三叶交叉轮生,披针形或窄披针形,基部下延生长,通常斜伸或平展、下延部分露出,稀近直伸、下延部分不露出,长5-10毫米,宽1-1.3毫米,直或微曲,先端具急尖或渐尖的刺状尖头,上面稍凹,具白粉带,绿色中脉不明显,或有时较明显,下面拱凸具钝纵脊,沿脊有细槽或下部有细槽。雄球花卵圆形,长3-4毫米,雄蕊4-7对。球果卵圆形或近球形,成熟前绿色或黄绿色,熟后黑色或蓝黑色,稍有光泽,无白粉,内有种子1粒;种子卵圆形或锥状球形,长4-8毫米,径3-7毫米,有树脂槽,上部常有明显或微明显的2-3钝纵脊。
产地生境
生长习性
繁殖培育
价值
药用价值
【藏药】秀巴才尖:枝叶治肾炎,水肿,淋病,风湿疼痛,炭疽病,创伤出血;果实治肝胆病,肾病,膀胱病,淋病,骨蒸,痛风,脾病;树脂治疮疡久溃不愈《藏本草》。巴朱木:带叶嫩枝及果实用于赤巴病扩散,皮肤瘙痒,痔疮《中国藏药》。甲秀:枝、叶、果治风湿性关节炎,肾炎,月经不调《青藏药鉴》。圆柏:功用同方枝柏 S.saltuaria《滇省志》、《迪藏药》。
根(峨沉香)、枝、叶:苦、涩,寒。清热解毒,透疹利尿,健胃止痢。用于痈肿,小便淋痛,痢疾,水肿,炭疽。
化学成分
心材含表柏木烷二醇(epicedranediol),4-酮基柏木醇(4-ketocedrol),3β-羟基柏木醇(3β-hydroxycedrol),异柏木酸(isocedrolic acid),β-花柏烯酸(β-chamigrenic acid),8,14-环氧柏木烷(8,14-cedranoxide),8,14-柏木内酯(8,14-cedranolide),柏木醇(ced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韦得醇(widdrol),7-氧陶塔酚(7-oxototarol),非洲桧素(procerin),8-14-柏木烷二醇(8,14-cedranediol),扁柏醇(hinodiol),柳杉酚(sugiol),扁柏酸(hinokiic acid),柏木酸(cedrolic acid)等。
采收用法
采收和储藏:8-9月采枝、叶,晾干;10月采球果,或熬膏备用。
园林价值
本种提示
本种分布广,多型性表现得特别明显,无论其体态(从匍匐灌木至乔木),叶的长短与开展的角度,球果、种子的形状及大小等形态性状均有变异,这种变异在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明显。过去A. Rehder、H. Leveille、V. L. Komarov、B. Hayata等人曾将采自四川城口、贵州安顺、甘肃渭源和舟曲(西固)及台湾新高山的标本分别鉴定为J. squamata var. fargesii Rehd. et Wils. , J. lemeeana Levl. et Blin., J. kansuensis Kom.及J. morrisonicola Hayata. 经查核各原始文献及大量标本(其中包括上列各种的原产地标本),他们列举的主要特征并非稳定的形态性状,故予归并。本种与垂枝香柏S. pingii (Cheng) Cheng et W. T. Wang及其变种香柏"var. wilsonii (Rehd.) Cheng et L. K. Fu"的亲缘关系密切,其区别在于它的生叶小枝不呈柱状六棱形,叶通常较长,叶背沿脊具细纵槽。
栽培变种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