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泡
形态特征
半落叶藤状灌木,高达3米;枝幼时有细柔毛或近无毛,有微弯小皮刺。单叶宽卵形,稀长圆状卵形,长5-10(12)厘米,宽a1-8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上面疏生柔毛或沿叶脉有柔毛,下面被疏柔毛,沿叶脉毛较密,中脉上常疏生小皮刺,边缘明显3-5裂或呈波状,有细锯齿;叶柄长2-4(5)厘米,具细柔毛或近于无毛,有稀疏小皮刺;托叶离生,线状深裂,有细柔毛或近无毛,常脱落。圆锥花序顶生,生于枝上部叶腋内的花序常近总状,有时仅数朵花簇生于叶腋;总花梗、花梗和花萼均被细柔毛;花梗长0.5-1厘米;苞片与托叶相似;花直径约8毫米;萼片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全缘,外面边缘和内面均被白色短柔毛,仅在内萼片边缘具灰白色绒毛;花瓣倒卵形,白色,无毛,稍短于萼片;雄蕊多数,稍短于花瓣,花丝宽扁;雌蕊约15-20,通常无毛。果实小,近球形,直径约6-8毫米,由多数小核果组成,无毛,熟时红色;核较小,长约2毫米,有明显皱纹。花期7-8月,果期9-11月。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种类介绍
该变种小枝、叶柄、叶片下面脉上、花序和花萼均密被腺毛和柔毛,或混生刺毛;叶片两面有柔毛;果实黄色或橙黄色。
产云南、贵州、广西。生海拔300~2200米的山坡灌丛中。Rubus forrestianus Hand.-Mazz. Symb. Sin. 7: 490. 1933,疑与本变种是同物异名,据记载,区别在于 R. forrestianus Hand.-Mazz.的枝、花序、叶柄、花萼密被无柄腺,花瓣两面具毛。因未见标本,附注于此,以待考订。
该变种小枝和叶片两面均光滑无毛或仅在叶片上面沿叶脉稍具柔毛;花序和花萼无毛或近无毛;果实黄色或橙黄色。
产陕西、甘肃、湖北、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生海拔200-2500米山坡、多石砾山沟或林缘。
该变种枝、叶片两面均无毛或仅于叶片上面沿叶脉稍具柔毛,花序无毛或近无毛,近似光滑高梁泡 R. lambertianus Ser. var. glaber Hemsl.,区别仅在于本变种花序各部分或局部或花萼上具疏密不等的小腺毛。
产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生山谷疏林或灌木丛中潮湿地,海拔可达2000米以上。产我国台湾东部高海拔地区。该种和腺毛高粱泡十分相近,区别仅在于幼时植株全体具暗紫红色腺毛或腺点。两者可能是同物异名,因未见标本,待以后考订。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
【别名】:红娘藤、 倒水莲、 十月红、十月莓、秧泡子、寒扭、冬寒扭、倒拔千斤。
【来源】:蔷薇科 悬钩子属植物高粱泡根、叶入药。秋季采挖,根洗净切片,用菜油、水酒各半炒干。叶鲜用。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凉血和瘀。治感冒,高血压偏瘫,咳、衄、便血,产后腹痛,崩漏,白带。 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疏风解表,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治感冒,口腔炎,鼻衄,咳血,血崩,白带过多,产后感染,子宫下垂,痔疮,癫痫,坐骨神经痛。
【选方】:
①治高血压偏瘫: 高粱泡根二两,接骨金粟兰根三钱,淫羊藿根五钱,青木香根二钱,丹参根二钱,甜酒少许,水煎服。
②治呕血,便血:高粱泡根二两,苦蘵根一两, 积雪草五钱,红糖少许,水煎服。
④治产后腹痛:高粱泡鲜嫩根三斤,切细,文火炒燥,再用菜油四两,炒至油全部吸收后,再加黄酒半斤,焖数分钟,炒熟,摊冷后贮藏备用。用时取本品四两左右,水煎,冲红糖、黄酒,早、晚空腹各服一次。(《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